国宝流亡记:我们不该遗忘的《故宫回声》

从《国家宝藏》, 《我在故宫修文物》, 到《上新了故宫》, 故宫 —— 这座越来越年轻的 “网红博物

从《国家宝藏》,

《我在故宫修文物》,

到《上新了故宫》,

故宫 ——

这座越来越年轻的 “网红博物馆” ,

吸引越来越多年轻观众前往“打卡”。

陈列在玻璃展柜后的珍贵文物,

仿佛亘古不变,拥有 足以让人屏息的魅力 。

但你又是否知道,

86年前,这批国之瑰宝,

曾经有过一场 惊心动魄的大冒险 。

烽火连天,国宝南迁

1931年 “九一八”事变 后,抗日战争爆发。

仅隔一年东三省沦陷,华北危在旦夕。

偌大的故宫散发着 不祥的气息 。

1933年1月3日傍晚,

山海关失陷,北平告急。

前有 “圆明园” 之鉴,

故宫内珍贵文物急需转移,

一代故宫人 临危受命 ,将精选藏品南迁。

《故宫回声》

便是改编自 故宫文物南迁 这段真实历史,

首次以漫画形式,

向世人讲述老一辈的故宫人,

在战乱纷飞的年代,

如何将这些稀有珍宝转移,

并保存下来 的故事。

漫画以 “争议的决定” 作为开篇,

战争爆发,转移国宝迫在眉睫,

然而,文物南迁之行,绝非易事。

光是从计划到成行,就 花了2年时间 。

文物箱件自延禧宫库房提出

在中国过往历史上,

无论是晋朝,宋代,还是明朝,

每一次“南渡”都铭刻着

失败、偏安、退让 的印记。

许多人认为,

文物南迁就是政府 放弃古都 ,

放弃抗战 的退让表现,

诸多文化界名人反对,

大批学生上街游行抗议。

漫画里面展现了学生到太和门抗议的场景

鲁迅还曾发表文章讽刺:

“说一句老实话,那就是并非因为古物的“古”,倒是为了它在失掉北平之后,还可以随身带着,随时卖出铜钱来。”

就是在这不被理解,前途未卜的情况下,

当年20余名故宫人,没有犹豫退缩,

他们秘密兵分三路,

将早已精心打包好的 13491箱文物 转移,

但是他们谁也没想到,

这一趟不被祝福的“旅行”,

一走,就是 25年

文物集中太和门广场,等待起运

“谁其护之,惟吾队士!”

作为 首部故宫连载漫画 ,

又是这种 严肃且戳中泪点 的历史题材,

相信很多人都会觉得故事肯定长篇大论。

但实际上恰恰相反,

漫画内容 简短精悍,情节紧凑 ,

选取了重点事件呈现在读者面前。

注:关于故宫文物转移整段历史统称,

大陆学者普遍采用“南迁”一词

主线故事围绕“故宫文物南迁”的真实进程展开,

让漫画角色 重走“南迁”路 ——

我们可以跟随主角的视角,

看着故宫人如何躲避战火,

带着国宝从北平,经南京,转汉口,

长沙,宜昌,乐山,峨眉。

行程数万里,穿越了大半个中国 。

存汉中文物转迁成都途中

一开始,想必大家会忍不住

像男主一样困惑:

身处乱世,自保犹不及,

守护古物,谈何容易?

有人眼红古物,

土匪来抢,

幸得军队护航。

火灾、船难、

汽车翻覆、大雪封山,

他们付出生命作代价,

换古物平安。

日军无差别轰炸乐山,

竟奇迹般避开储藏点,

只能叹一句 “文物有灵” 。

故宫人历经的 九九八十一难 ,

如今我们难以想象。

他们不仅要守得住寂寞,

每天重复单调工作,

而且要面临 战时经费大量削减 ,

左支右绌、顾此失彼 之困境。

然而他们,

并不是 苦大仇深 地等待黎明到来。

文物南迁途中,故宫人推车过泥潭

他们带着古物

坐过金陵的火车,看过秦岭的雪,

划过岷江的竹筏,藏过安顺的山洞,

住过峨眉的寺庙和安谷的祠堂。

在做好文物保护工作的同时,

他们依旧保持自己的爱好,

或吟诗作画,或探访名胜,或从事研究,

有的还兼任当地的中学英文教师。

南路“迁徙”负责人庄尚严的儿子庄灵,

还记得童年趣事:

在僻静无人的华严洞“仓库”,

白天晒着中国人最好的字画,

夜里和父亲、哥哥玩“文物接龙”:

一人说朝代,一人说画家,另一人说作品。

庄尚严《安顺读书山华严洞图》卷首及马衡跋文

在颠沛流浪中,犹存归家希望,

在风餐露宿时,不坠守护之志,

在穷乡僻壤间,可闻鸟语花香。

叫人惊叹的是,在南迁过程中,

故宫人还曾利用存藏文物举办过多次展览,

1935年,他们还完成了故宫文物的 海外首秀

故宫文物在出国途中

735件故宫文物首次远赴重洋出国展览,

到英国参加 “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 ,

展览观众达42万人次,

在英国乃至欧洲掀起一股“中国热”。

大大提振了国民的 自豪感 。

时任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曾讲过:

“本院西迁以来,对于文物安危原无时不在慎戒惧、悉力保护之中,诚以此仅存劫后之文献,俱为吾国五千年先民贻留之珍品、历史之渊源,秘籍艺事,莫不尽粹于是,故未止视为方物珍异而已矣。”

对于他们而言,

守护文物,昼警夕惕,

如此兢兢业业,不敢有误,乃至 生死与共 。

正是因为,

那是五千年历史渊源之所在,

若是山河破碎犹能重建,

但中华文化一断,永无补救之举啊 。

所幸的是,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 ,

日本宣布无条件 投降 。

1950年到1958年,

故宫南迁文物分三批北返。

在经历如此漫长的历程后,

文物终于可以回家了 。

就算身处和平年代的我们,

可能无法体会当年故宫人的心境之变化,

无法理解那种 国破家散的悲痛愁苦 ,

无法体验抗战胜利后的 悲喜交集 ,

但当看到男主与父亲久别重逢,紧紧相拥,

老父亲那滴眼角的泪, 滚烫而热烈 。

谁能忍得住不落泪呢?

辗转 二十五年 ,

千山万水 走遍,

百万箱 文物,

竟然无一件丢失,

几乎没有毁坏,

堪称世界文物史上的奇迹

若是明哲保身,何以至此?

若是谋求私利,何以至此?

若是贪生怕死,何以至此?

那句:

“人在文物在,你我不分离”

是故宫人对文物的最真挚热烈的誓言。

即便如今,

会唱 《故宫守护队队歌》 的人已经消逝,

但 “谁其守之,惟吾队士;

谁其护之,惟吾队士!” 的歌声,

仿佛还回荡在耳边。

文物有灵,传承不断

在那段山河破碎,风雨飘摇的岁月里,

在那样艰苦卓绝的战争中,

如果说, 西南联大的成立 ,

为我国高等教育保留了大批火种,

那故宫文物的南迁,

便是 守住了我国文明的血脉

然而实际上,

这一场 世界文化史上最伟大的旅行 ,

连同那群默默奉献的无名英雄,

却几乎湮灭在历史长河中, 寂静无声 。

1947年故宫职员在重庆合影

欧阳道达在1950年8月写就的

《故宫文物避寇记》 ,

短小精悍,冷静客观之余不乏温情。

但马衡院长阅后,批示:

“此稿为文物播迁史料,

似无印行必要,可存卷备查。”

这一“存卷”即达 60年 ,

直到2010年才首次出版。

连欧阳先生的儿子,

也是读了 那志良先生的

《典守故宫国宝七十年》 才知道,

原来父亲曾因护持故宫文物有功,

获得了政府颁发的“抗战胜利勋章”,

而那时欧阳先生已不在人世了。

面对这样一部颠沛流离、却蒙尘久已的史诗,

面对这样一群可亲可爱、默默无名的典守者,

年轻的90后创作团队“壹绘工作室”,

选择用 创作漫画 这种方式来向先人致敬:

他们用几个月的时间做了 大量的考究工作 ,

包括查阅文献资料、比对历史照片、

请故宫专家们对剧情 逐字逐句 推敲等等,

短短26话内容,足足花了一年时间才完成。

而这部作品就像是 一把开启过去的钥匙

以漫画形式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

这段波澜壮阔的过往。

让越来越多的国人知道,

我们的先辈,

曾经为了我们眼前的文物,

以 性命 为注,

完成了一场多么伟大的 豪赌 。

钱缪先生曾说:

“任何一国之国民,

对其本国以往历史, 应该略有所知。

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

以往历史之温情和敬意。”

当我们越了解历史,

越熟知传统文化,

就更能体会到故宫人

所典守文物的分量和价值——

那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上千年的 兴衰沉浮 ,

是几代人,数十年前赴后继的 不懈坚持 。

纵然隔着冷冰冰的玻璃,

这些文物仿佛都变得 有血有灵,温暖可亲 ,

涌动着鲜活的生命力。

想到80多年前的那场“远行”,

念及背后为之付出的那些人,

我们怎能不对这个伟大的国家心生敬意 ?

1420年,明成祖朱棣建成紫禁城。

到明年2020年,故宫就将迎来600岁生日。

“ 把一个壮美的故宫完整地交给下一个600年 。”

不仅是故宫人的心愿,也是所有中国人的心愿。

你听到了吗?

国宝的心,在沉稳有力地跳动。

咚、咚、咚 ”。

不忘记,是对他们最好的致敬。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