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假期生态:“旅行的意义”悄悄在改变

街谈 作为一年一度的黄金周长假,国庆假期是很多人出国旅行的首选时间。不过,不少人发现,发旅行相片在朋

街谈

作为一年一度的黄金周长假,国庆假期是很多人出国旅行的首选时间。不过,不少人发现,发旅行相片在朋友圈“骗赞”越来越难了,摆了一个小时的pose,修了两个小时的图,文案调色九宫格……一天过去了,可能只收到5个点赞。

五年前,只要显示地点为马尔代夫、日本、欧洲、美国,凑够9张精美凹造型的美图,这样的朋友圈,几十一百个赞轻轻松松。但今天,即使是巴厘岛的网红秋千、琉璃光院的绝美枫叶、圣岛的蓝白世界和大峡谷的壮美奇观,你穿着专门为旅行买的红裙白纱,相片犹如海报大片,也是点赞者寥寥,评论就更不用想了。

这样的场景,背后可以有很多解释。例如,朋友圈的打开率在下降,又或者出游的人尤其是出国游的人在变多,大家都在不同的时区,时间凑不上;也可能是自己P完图发好朋友圈都累到恨不能马上睡着,根本无暇看别人的朋友圈。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现象背后还有一个大的原因,那就是人们对于旅行的期待,正在悄悄地改变。

出国游旅行大片不再像过去那样引人注目,最直接的原因是审美疲劳。以前,出国游是件稀罕事,去一趟欧洲能吹好几年,现在,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国际游客第一大客源国,2018年中国出境游人次近1.5亿。所以,观者对于出国游的旅行大片,基本是“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跑”——要么自己去过,要么在朋友圈见过,自然就没什么点赞动力了。4年前的土耳其棉花堡,3年前的耶路撒冷,2年前的冰岛极光,去年的摩洛哥舍夫沙万,都还能有一些点赞流量,而如今,这些景点都不再稀奇。毕竟,大家都穿着差不多的衣裙,摆着相似的造型,在同样的地方打卡拍照,美则美矣,“都看过了”还哪有什么新鲜感。

往更深层次探索原因,也可以说是大家对于旅行的审美在往更高阶的方向发展。相对于60后“上车睡觉,下车尿尿”的跟团到此一游,70后的“集邮式”散心游、亲子游、庆功游,占据出国游半壁江山和朋友圈审美定义的80后和90后,对于旅行的意义有了不同于以往的追求。无论是集邮、打卡还是拍大片,重点都是“去哪里”,而这一届年轻人的旅行,已经将重点放在了“做什么”。前两年时兴潜水,旅行爱好者几乎人手一个潜水牌,就有很多人以考潜水证为目的地去旅行,最后目的地可能是菲律宾可能是印尼也可能是澳洲,而旅行的内容都是接受几天到几周不等的潜水训练,拿到不同阶段的潜水牌。这两年,各种以体验为核心的旅行方式正在悄然兴起,有人去泰国参加一周的短期泰菜课程,有人去伦敦跑马拉松,有人去优胜美地攀岩,有人去格鲁吉亚徒步……也许去什么地方旅行依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在这个地方体验了什么。比起美美的相片,满满的体验更能让人满足,也更能“骗”到点赞。

15年前,《旅行的意义》唱遍大街小巷,多少人想像歌中人一般“品尝了夜的巴黎,踏过下雪的北京”,这两年,陈绮贞又出了一首受欢迎的歌,歌词已经变成“南美不去吗,沙漠你爱吗”。15年前,为“你离开我,就是旅行的意义”而落泪的人,也许最近也被“椅子在异乡,树叶有翅膀”撩动过心弦。你看,流行歌曲也在悄悄改变,旅行的意义不再是逃离日常的繁琐和平庸,而是体验在别处的生活。所以,即使朋友圈的旅行大片没有被赞爆,请不要沮丧,那不过是因为,大家的生活更好了,追求更高了。 □吴小叉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