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的民谣与月琴

九月底一个阴雨的周末傍晚,台北的气温微凉,阿翔来到享有盛名的北投温泉区,来聆听一场特别的音乐会,将近

九月底一个阴雨的周末傍晚,台北的气温微凉,阿翔来到享有盛名的北投温泉区,来聆听一场特别的音乐会,将近四个小时的演出,在曾经是公共浴场的古迹、温泉博物馆呈现,精彩多元的曲目与形式,令我们听众满载而归。

台湾有近五万年的人类迁徙演化史,其中发生自四百年前,福建闽南一系的跨海移民,可说是关键的事件之一。在官府统治力所未及之处,闽南先民落地寻找拓垦的机会,逐渐安居之后,也形塑出属于新天地的生活样貌,其中较为显着的特征之一,便是民谣。

闽南话与客家话、广东话、吴语等地方性语言,据现代研究,是保存较多古汉语特色的四种方言。如果将一千年或两千年前的汉族人穿越至现代,估计大江南北的当代汉人,都难以跟他们沟通,可知语言的变化很大,彷彿生物界之演化一般。而古汉语的特色之一,是多声调,以闽南话来说,约有七至八声,客家话及广东话甚至多达九声,双倍于普通汉语的四声。这种多声调的语言,再加上复杂的日常腔调,本身就极富音乐性,说起话来,就像唱歌一般,形成一种自然的旋律感。

台湾闽南系的民谣中,也吸纳了不同民族的曲调,例如原本生活在台岛平原地区的原住民(泛称平埔族),或者聚落接近汉人的海岸或高山地区原住民,这类不同族群曲调的融合,就属岛屿最南端、恒春半岛的民谣,最具代表性。

此类民谣被称之为恒春调,以台湾月琴为伴奏乐器,开展出富含即兴精神的表演形式,曲调可以幽怨婉转,也可以诙谐打闹。

台湾月琴源于汉族传统乐器,流传各地有着不同的形制变化,共鸣的音箱是圆形,状如满月,以两弦为多,传统上琴面材料来自容易取得的梧桐木,成本较低,也促使其平民普及化,甚至还有乞丐琴之称,可知其经常做为早期街头艺人的伴奏工具。

恒春调唱诵的内容,有描述祖先渡海来台故事的,有基于辛苦劳动产生的生活趣事的,可以独奏,也可以对唱,歌词自由发想,其中更有类似说唱曲艺的"唸歌"形式。唸歌一般是双人搭配,另一位艺人演奏台湾胡琴类乐器的大广弦,将民间故事或时事新闻编织成四句七字的韵文,先以说话方式交代故事背景,接着依据内容所需要的情绪和节奏,配合不同曲调,唱出生活气息浓厚的押韵歌谣。

艺术源于生活,当生活方式被全球化的力量渐渐统一之后,原先缤纷的民谣及乐器也面临着传承断层的危机。幸亏我们已经意识到,全球化也可以采取多样性的姿态来呈现,而台湾也逐渐重视乡土文化的价值和丰富性。由杰出的台湾音乐艺术家陈明章老师所发起,台湾月琴民谣协会,便以推动月琴的教学,进而培养台湾民谣的传承者和听众。

这晚的音乐会出动了近十组的表演者,呈现了月琴弹唱的诸般风貌。也许未来前往恒春半岛,除了在垦丁戏水或品尝异国美食之外,有机会与恒春调的传颂者同乐,唱着属于你我的故事。

(音乐会不开放摄影,仅发布两张现场相片,聊胜于无。)

当晚所有的表演者大合照 (相片转自 台湾月琴民谣协会)

现场听得很投入的民众们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