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很多历史课本对鸦片战争只字不提

原创-NO.1228 作者:霍小山 审核:喵大大 编排:耕读 鸦片战争对中国人来说是一个记忆深处的伤

鸦片战争对中国人来说是一个记忆深处的伤疤。

可对于英国人来说,鸦片战争无关痛痒,英国很多中学历史课对鸦片战争依然“只字不提”,许多英国人根本不知道什么是鸦片战争。

对英国人来说,谈到帝国主义,他们更容易想到英国曾在印度、非洲和中东的帝国主义政策,承认对于这些殖民地国家的侵略,承认侵略这些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

可对于中国,英国人两次因为贩卖毒品进入中国不畅而挑起战争,却被有意忘掉。

或许不止是忘掉这么简单,在一些英国人的心目中,他们对曾经的殖民充满了“正义感”和“优越感”。先进文明给落后文明带来,刺激中华帝国的觉醒,有错吗?英国人为中国人提供他们心甘情愿需要的商品,有错吗?

19世纪中叶英国首相巴麦尊的话犹在耳旁:“这些中国人心甘情愿地购买其他人心甘情愿出售的东西,如果我提议增加海军预算,添加几艘巡洋舰······目的是为了维护中国人的道德观念,下院将会对我说些什么呢?”

巴麦尊口中这种中国人心甘情愿地购买其他人心甘情愿出售的东西,是 鸦片

▲虎门销烟

巴麦尊在说这句话的不久前,中国正在林则徐的领导下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禁烟运动。

“英国人为什么要承担中国人的道德问题?他们要买别人都禁止买卖的东西,难道还是别人的责任吗?”

巴麦尊的意思是,吸食毒品,责任不在出售者,而在消费者。

01 巴麦尊叫嚣战争

1839年,当虎门销烟的消息传到英国,英国好战分子心中的热血一下子就沸腾了。

英国外相巴麦尊是主战派的核心人物,1839年10月,巴麦尊就把一批鸦片商人组织起来,成立了一个所谓的九人委员会。委员会的主要任务,就是以城市为单位联名上书向给政府,要求对华开战。

在委员会的鼓动下,伦敦等六个大城市的近三百名工商企业界人士上书政府,慷慨激昂,要与大清帝国誓死一战。

鸦片商人们还利用媒体来为他们煽风点火,怡和洋行经理詹姆士·马地臣在给鸦片商人威廉·查顿的信中说,“让几家报纸重要报纸来为我们服务,这种方法非常便捷,(利用)记者最精确的字眼、最明晰的结构来写一份漂亮的请愿书。”

于是,很多报纸成为主战派的喉舌,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泰晤士报》更是大张旗鼓的报道——“向中国宣战”。

至此,巴麦尊等人自导自演的一出好戏,完美收工。

陆军大臣托马斯·巴宾顿·麦考雷,也坚决的站在巴麦尊的一边。在麦考雷的劝说下,性格软弱的首相迈尔本也同意对华开战。

10月18日,巴麦尊给英国在华商务总监义律发出一封密信,信中说,“中国人对英国臣民和官员所犯下的暴行,英国不可能不怀恨在心,女王陛下政府认为,把今后英国与中国的关系置于明确而又牢固的基础之上,是绝对必要的。为了达到这些目的,女王陛下政府打算派遣一支海军部队前往中国海,很可能也同时派遣一小支陆军。”

然而,事实上,女王直到次年年初才说中国问题“已经引起注意”。也就是说,所谓的女王陛下政府认为,其实就是巴麦尊自己认为。巴麦尊这种“目无君上”的行为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维多利亚女王不止一次跟罗素抱怨说她总有一天会受不了巴麦尊,一定要让他以一种圆润的姿势离开。因为他常常阴奉阳违,把女王的话置若罔闻。

虽然在形式上,他还把外交政策的草案交给女王过目,但是对于女王提出的修改意见,他经常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

更恶劣的是,他还拒绝把林则徐的控诉信转交给女王,于是,这封信被带信的人给了《伦敦时报》,就这样,林则徐给女王的私人信件,被宣之于众了。

▲巴麦尊在下院发言

当时的英国政治制度,虽然是议会民主制,但是政府却享有“王室特权”,这种特权可以由君主或其大臣在没有议会许可的情况下直接行使,包括宣战、媾和、处理重大对外关系等。所以,巴麦尊可以在议会没有同意的情况下,就直接调动军队发动战争。

有了独断专行的权力,在加上煽动起来的民意,巴麦尊信心十足。1840年2月20日,他向清廷发出照会,正式对华宣战。

尽管财政部长弗朗西斯·巴尔宁唱反调,认为英国政府国库空虚,濒于破产,根本就没有钱供大佬们进行战争。但是巴麦尊说,我不管,我不觉得这是个问题。

巴尔宁无语,因为在过去的三年里,英国政府每年的赤字多达100万英镑。

巴麦尊坚持,这是你的问题,你必须要解决!

在对华宣战的同时,巴麦尊命令英国军舰启程前往中国,他要求远征军到达中国后,立即封锁各大河出海口,占领舟山群岛,然后北上谈判。

后知后觉的议会此时才发现巴麦尊的战争行动已经开始,反对党托利党的领袖罗伯特·皮尔爵士非常愤怒,他向国会提交了弹劾议案,强烈谴责辉格党政府对华开战。

然而,巴麦尊一脸的不在乎,女王的话我都能当成耳旁风,你一个反对党,又能奈我何?

02 格拉斯顿的反击

虽然霸道总裁巴麦尊对众人大手一挥,你们不要闹了,就这样,都听我的。

但是在当时的英国,议会的确拥有检查与挑战政府的权力。

1840年4月,伦敦的天气阴冷潮湿,然而在英国国会内,气氛却是热火朝天——议员们正在就罗伯特·皮尔爵士的“对政府不信任案”进行辩论。

作为巴麦尊的铁杆盟友,陆军大臣麦考雷在议会上要求政府对华战争升级,“我请求申明我最真诚的愿望,这场最正义的争论将会有一个胜利的结局,这不仅将鼓舞英国人的士气,而且英镑的名气也将得到提升。”

威廉·格拉斯顿,这位未来的英国首相,当下的反对党托利党议员,听到麦考雷的话,气不打一处来,他当即发表了一篇慷慨激昂的演说, 强烈指责英国鸦片商人和主战派们的利欲熏心和不择手段。

▲格拉斯顿在下院发言

“他们(中国政府)警告你们放弃走私贸易,你自己不愿停止,他们便有权把你们从他们的海岸驱逐,因为你固执地坚持这种不道德的残暴的贸易······在我看来,正义在他们那边,这些异教徒、半开化的蛮族人,都站在正义的一边,而我们,开明而有教养的基督徒,却在追求与正义和宗教背道而驰的目标。”

格拉斯顿对于鸦片的危害有着切身的感受,因为他的亲妹妹海伦就是因为病痛而接受鸦片酊的治疗,从而对鸦片上了瘾,从此一发不可收拾,至今还呆在意大利的戒毒所。

“这场战争从根本上就是非正义的,这场处心积虑的战争让这个国家蒙上了永久的耻辱,这种耻辱是我不知道,也从来没有听说过的。现在,在贵族老爷(麦考雷)的庇护下,我们的国旗成了海盗的旗帜,她所保护是可耻的鸦片贸易。”

面对格拉斯顿的批评,巴麦尊毫不退缩。他在议会上用难以自洽的逻辑,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把鸦片贸易的责任都推到中国人头上。中国人需要鸦片,英国人只是给他们提供了鸦片而已,这种商业行为何罪之有?

他还强调,中国反对鸦片贸易的真正原因是财政,与道义或健康没有任何关系。 而且中国政府还允许在国内种植鸦片,自产自销。所以说,中国真正关心的是,大量白银从中国流到了英国。

这番话说的,真是男人听了会沉默,女人听了会流泪。

巴麦尊还鼓动议员们的民族主义情绪, 他引用鸦片商人们联名请愿书上的一段话,“除非政府的政策能够得到强有力的执行,否则对华贸易就得不到生命和财产的安全保证,也无法给英国带来荣誉和好处”。

很多议员被巴麦尊的话鼓动的心潮澎湃,热血难平,纷纷点赞,“如果我们屈服于中国的羞辱,那么英国今后的政治走向将会威严扫地”、“英国一定会参战,这样她的臣民才能满怀信心地仰视那面胜利飘扬的旗帜,知道他们的祖国不会屈服于失败和羞辱”。

最终,皮尔爵士的“对政府不信任案”以271票反对、262票支持的结果,没有获得通过。巴麦尊得以继续稳坐高台,从容不迫的指挥侵华战争。

两个月后,懿律率领的英国舰船40余艘及士兵4000人到达中国海面,标志着第一次鸦片战争正式开始。

巴麦尊的这套逻辑,还被其远征军的官员活学活用。1842年,清朝和谈代表伊里布在与英方代表亨利·璞鼎查爵士谈判时,要求英国停止在印度生产鸦片,祸害中国。璞鼎查反驳说,“如果你的国民充满美德,就能够阻止这种邪恶的习惯,如果你们的官员清正廉明、恪尽职守,那么鸦片也无法进入你们的国家。”

璞鼎查甚至得寸进尺,说出了英国政府心中最想说出的那句话,“你的国民宁肯违背一切法律,也要获取鸦片,那么是不是让鸦片贸易合法化更好一些?”

03 巴麦尊的胜利

巴麦尊在议会上对主和派的胜利,从表面上来看,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英国当时的政治制度存在缺陷,权力被掌握在少数的几个人手里, 而主战派的几个代表人物,首相迈尔本、陆军大臣麦考雷、外交大臣巴麦尊,这几个人都是真正的实权派。反之,主和派的托利党的几个人物,都是议会中的普通一员而已,在政治实力上与巴麦尊等人不可相提并论。

▲陆军大臣麦考雷

其次,主战派在议会讨论前就已经做好了大量的舆论准备,用以蛊惑人心, 例如《孟买通讯》就为广大的英国人描绘了一幅美好的蓝图,“想想看,太阳和月亮的儿子(中国皇帝)将成为我们政府的资助人,每年给我们50万,而只要一位英国大臣处理他的事情就可以了。”

虽然主和派也有舆论攻势,比如高教会牧师阿尔杰农·特尔华撰写的《对华鸦片贸易的罪行》,被《伦敦时报》转载后,阅读量超过10万+。但是仅有一篇爆款文章,毕竟势单力薄,主战派的舆论宣传可是铺天盖地的。

最后,英国国内在当时并不禁止销售和吸食鸦片,英国人也不认为服用鸦片会危机身心健康。 相反,很多名人还做了吸食鸦片的榜样,比如,雪莱、拜伦、司各特、德昆西。这些文化名人传递给大众的印象是,鸦片增强了他们的情感体验,刺激了他们的创作灵感。换成中国人的话,大概就是,李白斗酒诗百篇的意思。

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越来越多的工人出于贫困或病痛,只得通过吸食鸦片来寻求逃避或麻痹,这短暂的快乐,可以让工人们在绝望中获得销魂的体验。上层阶级也抽,下层阶级也抽,鸦片烟在英国泛滥开来。麦考雷曾对巴麦尊私下说:“鸦片给我国带来了巨大利益,但迟早要惹下大麻烦。侨商们不仅向中国出售鸦片,还把大量鸦片运到国内,去年一年就运来九百箱,制造了成千上万个瘾君子。”

根据1840年,伦敦出版的《英国对华事务管理评论》的统计数字:1836年至1837年中国约有鸦片吸食者1426113人,相当于总人口的1/245;而英国大约有399575人吸鸦片,相当于当时英国人口的1/62。也就是说,英国吸食鸦片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是中国的4倍。

就这样,英国大众在鸦片的云雾中,根本意识不到鸦片对人身心健康的巨大危害。在他们的眼中,吸食鸦片就跟喝香槟酒和白兰地一样。所以,他们也很难理解鸦片烟对中国人所造成的伤害。

04 主和派不再主和

如果仅仅是以上原因,那么我们就无法解释,1841年9月,辉格党政府下台,由托利党接管政府后,新政府为何不但没有立即停止侵华战争,反而还下令不断向中国调兵遣将。皮尔爵士向中国派遣了大约100艘船,其中包括8艘新建造的蒸汽船,还有第五步兵团。最后,英国远征军的数量从3000人一下子增加到1万人!

曾经的主和派,转眼间,就与巴麦尊志同道合。

这其中的原因,固然有政客的见风使舵、言而无信、毫无原则,但从根本上来说,还是历史的大环境所导致。

1776年,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发表《国富论》,提出自由主义经济原则,反对重商主义经济制度。

19世纪中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此时,任何形式的贸易保护不仅变得多余,而且有害。

此外,美国独立后,英美两国之间不断繁荣的商贸往来,给英国带来了巨大的利益。这个活生生的事实也证明了亚当·斯密理论的准确性——在现在的经营管理下,英国从统治殖民地中,毫无所得,只有损失。

英国人终于明白,垄断与独占殖民地将渐渐的无利可图,只有不断的获取更广大的海外市场,才能够让英国继续强大。

但是,地球上的其他国家又不是你家亲戚,凭什么你说开放市场就给你开放市场?所以,英国人又给自由主义经济原则添了一道配菜——炮舰政策。

在此背景下,1833年,英国政府取消了东印度公司的对华贸易专营权,此后,参与鸦片贸易的英国商人像雨后春笋一般冒了出来。

▲东印度公司的鸦片检验室

这些英国商人摩拳擦掌,迫不及待的要进入中国市场大捞一笔。1834年,60多名英国商人联名向英国国王呈交请愿书,要求政府派出三艘军舰和一位全权大使去中国炫耀武力,向中国人“表达这样的概念:英国军舰可以毫不费力地拦截中国的内外贸易,并俘获中国所有的武装船只”。

此后,英国商人们就开始了对政府的软磨硬泡,在这些人的渴求下,1835年,巴麦尊声称“确信对中国的战争不可避免,唯一的问题是如何去进行。”

我的老师张本英在《自由帝国的建立》一书中说,“显然,用武力打开中国的市场,占领香港岛,将其发展为‘好望角以东最重要的商业中心’,并成为英国扩展东方贸易的基地,早在鸦片战争爆发前以前好几年,就已经是英国政府和商人的共同诉求。可以说,即使没有清政府的禁烟行动,英国对中国的侵略也终究会发生,因为中国这个巨大市场所具有的潜力与商业前景,对于刚刚完成工业革命亟待获取更大市场的英国人来说吗,其诱惑力是不可抵御的。”

所以,中国市场既然“其诱惑力是不可抵御的”,那么无论是辉格党,还是托利党,在上台后都会不由自由的主张用舰炮去轰开中国紧闭的大门。如果几艘舰船不够,那就增加到上百艘,如果三千名士兵不够,那就只增加到上万人。

道德原则,在现实的利益面前,实在是弱不禁风。

用巴麦尊的话来说,就是“不列颠的利益就是北极星,是英国政府的指导原则。”

如果第一次动武的结果,让他们不满意,他们就会继续发动战争。所以鸦片战争之后十几年,英国联合法国,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吸食鸦片的中国人

回首往昔,“鸦片战争”这个名词不但是中国人心中的伤痛,同时也是英国人难以绕过的耻辱,格拉斯顿的话成为现实——我们的国旗成了海盗的旗帜,她所保护是可耻的鸦片贸易。

据英国历史学家蓝诗玲介绍,直至今日, 英国很多中学历史课对鸦片战争依然只字不提

因为,鸦片战争的历史始终在“提醒”英国人:大英帝国之所以能成为大英帝国,是因为一种使人上瘾的毒品。

鸦片战争史学家蓝诗玲认为,英国对其在鸦片贸易和鸦片战争中的角色一直深感不安,而这很有可能导致英国倾向于“遗忘”或至少令这段记忆褪色。

被别人侵略会记忆很久,侵略别人却很容易忘记。

世间的事情大抵如此,你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

人是这样,国家也是这样。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