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假期逢重阳,又到“老年节”

今年重阳是10月7日,赶在国庆假期的最后一天,也是我国第七个老年节,一起来看看重阳这天都有啥习俗

中国古代的数字文化中,六为阴数之极,九为阳数之极,九月初九,阳上加阳,是为重阳。数千年里,从丰收到祭祀大火星,再到登高宴乐,重阳的含义也在不断变化。在现今,除了登高望远的传统风俗,重阳还是我国法定的“老年节”,今年重阳是10月7日,赶在国庆假期的最后一天,也是第七个老年节。

民俗:登高为了祈福禳灾

古代历法中,“心宿二”也即“大火星”,是一个重要的参照物,古人观测大火星的位置,来确定季节的变换,甚至由此形成了一套历法“火历”。《诗经》中的“七月流火”,即指农历七月大火星西行,到了农历九月,大火星隐退,“九月内火”,无法继续观测,则意味着火神休息,寒冷到来。因此在这一天,人们会祭祀火神,这也是重阳最初的重要内容之一。“火历”已经失传,但在民俗中仍有遗留,如寒食、祭灶等,都被认为和上古时代崇拜火神的“火历”有关。

大火星消失,寒冬将至,大自然中的绿色已经到了尾声,古人在这一天会登高祈福,同时也和绿色告别,叫作“辞青”,和春天三月初三的“踏青”相对。汉刘歆《西京杂记》称:“三月上巳,九月重阳,使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祓禊”是祈福禳灾的意思,也就是说,最早的登高,就是为了祈福禳灾。

在今天,北京西边的八大处、香山是重阳登高时人群最集中的地方,但在古代交通不便的条件下,香山已经算远郊,此去艰难。老北京人主要的登高之处,都在当时的近郊,民俗学者高巍介绍,“登高并不一定要登山,登山只是其中一种,登楼、登台,都算是登高。过去老北京登高的地方,主要有两处,一处是北边蓟门烟树公园,也就是现在的北京电影学院一带,那里有元城墙遗址,元城墙多是土坯墙,和明代的砖墙不一样,基本上都坍塌了,但即便如此,也是比较高的地方,所以成了老北京人重阳登高的地方。还有一处是东城的法华寺,法华寺有一座塔,那里也可以登高”。

文化:菊花要堆成山

深秋菊黄,农历九月,菊花绽放,是最好的赏菊时间。高巍说,“菊花和梅花一样,本来是很普通的植物,但是因为它开放的时间很特殊,所以古人赋予了它高洁的品格。人们觉得它凝霜傲雪,是在恶劣的环境中顽强绽放,但实际上,这只是它们自身的特点所致,所谓品格,还是人们把自身的感受加于植物身上”。

菊花很普通,也很容易成活,不论帝王将相还是贩夫走卒,都可以欣赏。老北京人赏菊花还有一个特点,不是赏一朵、一株,也不是一片花海,而是层层叠叠堆放在一起,高巍说,“老北京人重阳赏菊,不是买一盆,而是买回来很多,搭成一座菊花山。民国才子张伯驹有一张很有名的照片,他站在门前,旁边全是菊花。张恨水的儿子也曾经写过他们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过重阳的情况,他们家是一个四进的四合院,重阳节要买几百盆菊花,门廊、院子、窗台、书房……但凡能摆的地方,都摆满了菊花”。

菊花随处可得,但好的菊花,却要人细心培养,清代的大玩家李渔说,“牡丹、芍药之美,全仗天工……菊花之美,则全仗人力”,意思是说,赏牡丹、芍药,要看天然之美,但赏菊花,则是人工培育的更美。

老北京种菊花最有名的人叫刘文嘉,高巍介绍说:“那时候他住在新街口,现在徐悲鸿纪念馆的后面,他家就是他种菊花的园子,他搜集、培育了几百个品种,很多都是珍品,而且他向外开放,任由人们观赏,每年秋天都有很多人专门来赏菊。1960年,他把园子无偿捐给了北海公园,北海公园的菊花大都是从那时发展而来的,现在北海公园每年的菊花展已经成了传统,也成了北京最大、最权威的菊花展,和当时的捐献是有关系的”。

饮食:菊花酒和重阳糕

端午粽子、中秋月饼……传统节日往往对应着特有的美食,重阳节最知名的节日美食,则是菊花酒和重阳糕。

有文字可考的菊花酒历史,可以追溯到汉魏,《西京杂记》载,“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为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

“现在的菊花酒其实就是白酒”,高巍说,“只是因为在酿造过程中加入了菊花,所以酒味变得更丰富,喝起来有一股淡淡的苦味。过去一段时间,酿造菊花酒的传统曾经中断,但现在已经恢复了,而且成为了北京的市级非遗项目”。

相对于菊花酒,重阳糕的知名度并不高。重阳糕也叫花糕、重阳花糕,南北朝时已经出现。“这些年来,北京做重阳糕的风俗也逐渐恢复了,前几年我在怀柔做民俗推广时,怀柔曾经做过一个九层的重阳糕,和九九登高相应。当然,这需要特别制作,难度不小。一般家庭所做的重阳糕,多为三层,上下两层,中间再夹一层黄色面粉所做的菊花,周边用香菜叶做成菊花叶。这种花糕做起来简单,一般家庭都可以做,蒸、烙都可,也可以用烤箱烤”。

风尚:从长寿到敬老

九是阳数之极,“九九”与“久久”同音,在古代,重阳节的习俗中,也有祈求长寿的内容。《西京杂记》中记载:“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

祈寿还带来另外一个传统——敬老。所以,重阳节也可以看作古代的敬老节。不过真正把敬老变成重阳固定的节日文化,却是现代才有的。

1989年,我国将每年农历九月初九定为“敬老节”。2013年7月1日起实施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则明确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这意味着重阳节自此成为法定的敬老节。

中国正在进入老龄化社会,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2.41亿,占总人口比重17.3%。而在北京,2017年底,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约333.3万,占户籍总人口的24.5%。

老龄化带来了养老、医疗等多种社会问题,同时,如何让老年人获得足够的尊重、实现自身的价值,同样成为老龄化社会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论语》中,子游问孝,孔子说,“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现代社会,养老不再是家庭的义务,而是公共事务,敬老同样也是,但如何在养老之上,更进一步形成“敬老”的文化,仍待探索。

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刘军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