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望与希望:一部抗争的阿拉伯历史

文 / 郑渝川

2011年的阿拉伯“革命”震惊世界,席卷突尼斯、也门、埃及和利比亚。阿拉伯世界的各国在此之前的几十年里,大多延续着王室或有军方背景的威权统治者的统治框架,这样的统治看上去相当稳固,却突然招致戏剧化的倾覆,着实令人费解。一种通用的解释认为,这是美国和欧洲势力介入的结果,也有人探讨相关国家的国内社会因素:民众缺乏自由,生活改善缺乏希望,所以掀起了普遍的不满。

上述这两种解释都有道理。但我们还可以基于历史,挖掘更为重要的因素。

阿拉伯人在公元7-12世纪,也就是中国的唐代到宋代的5个世纪,曾迎来了发展的黄金岁月,一度占据了整个中东和北非,霸权甚至还跨过地中海延伸到了今天的西班牙。经由十字军东征、蒙古西侵的冲击,阿拉伯人在15-16世纪被奥斯曼帝国纳为臣属。奥斯曼帝国的上升时期,国力强盛,其推行的宗教宽容政策得到了各民族、各部族的拥护。但在18世纪之后,随着奥斯曼帝国的衰落,帝国改革者开始推行更为同化性、整合性的奥斯曼主义,希望让包括阿拉伯人居住的地区在内的各类领地,都有效的纳入帝国治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恰恰激起了阿拉伯人的深切不满。因而在奥斯曼帝国的最后一个多世纪里,帝国与阿拉伯人之间的关系是相当紧张的。

一战使得奥斯曼帝国走向覆灭。阿拉伯人战争中努力配合协约国,希望换来英国的帮助,重建独立的阿拉伯国。但人们很快发现,英国和法国并无意帮助他们,相反还在竭力提升对阿拉伯地区的殖民控制,甚至还承诺在巴勒斯坦为犹太人腾出地方建立犹太国。

二战后蓬勃独立的一众阿拉伯国家,有的经历过革命,建立起了威权制政体,包括叙利亚、伊拉克、埃及、阿尔及利亚、也门、利比亚,有的则长期亲近西方,继续沿袭保守的君主制政体,如沙特、约旦、摩洛哥等。美国、苏联、欧洲都竭力保持这些国家的稳定,而这些国家则学会了在战争和对峙中与新锐的犹太人国家以色列相处。牺牲民主来保持国家拥有足够的动员能力,继而对抗强敌,似乎成了这些国家民众的无奈选择,但实际上也是大国强权政治的结果。这样的局面,显然不可能永远持续下去。

冷战结束后,美国加深了对阿拉伯地区的介入,这激起了更为强烈的反抗。英国著名历史学家、牛津大学圣安东尼学院院士尤金·罗根在其所著的《征服与革命中的阿拉伯人:1516年至今》一书中指出,阿拉伯人在奥斯曼帝国时期就开始追求独立,追求民主和法治,是外在力量一次又一次的破坏了阿拉伯民众的努力,并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造成了一种难以走出的怪圈或者说死结。

《征服与革命中的阿拉伯人:1516年至今》以1516年奥斯曼帝国征服阿拉伯世界为起点,叙述了500年来阿拉伯人如何不断的掀起争取民族独立、实现民族富强民主的斗争,深入评析了造成阿拉伯民族中不同的民族、种族的历史恩怨的形成过程,指出了阿拉伯人如何通过与奥斯曼帝国、欧洲殖民帝国、美国、苏联等外在力量的艰苦博弈和斗争来重建民族身份、历史认知和现实存在。

阿拉伯人对奥斯曼帝国掀起挑战,源自后者的相对衰落并因此强化了对国内的控制。这等于背弃了之前帝国与阿拉伯各部族建立的隐性约定:松散自治,后者服从前者的征调要求并效忠。英国、法国的介入,一方面增大了阿拉伯人争取独立的难度,但另一方面又使得启蒙运动思想传入,这进一步推动了阿拉伯民族独立运动的开展。奥斯曼帝国在19世纪的深入改革,被证明是完全没有意义的:不仅造成了帝国内部的分裂、分化,引发持续不断的权力争斗,还因为增大了对各行省的控制,再次招致阿拉伯人在内的各民族的反抗;而且,一个衰落的奥斯曼帝国,显然更加有利于英法等欧洲国家对之实施殖民控制。

二战后建立的诸多阿拉伯国家,并不是英国、法国以及美国、苏联对阿拉伯人民的恩赐,恰恰相反,阿拉伯民众的持续纷争,长期受到了压制,阿以冲突、巴以冲突的持续,阿拉伯人尤其是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的声音长期被湮没。失望、悲愤和无助,就这样长时期的笼罩在那里的人民的心头,一代又一代人等待着终结困境的机会。

书名:《征服与革命中的阿拉伯人:1516年至今》

作者:(英)尤金·罗根

译者:廉超群、李海鹏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年8月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