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事件改编+商业片玩法,如何占据“中国大片” 半壁江山?

文_左柚 《我和我的祖国》上映8天,票房破21亿,成为国庆档票房冠军,后劲十足,猫眼预测达30亿;《

文_左柚

《我和我的祖国》上映8天,票房破21亿,成为国庆档票房冠军,后劲十足,猫眼预测达30亿;《中国机长》紧随其后,斩获18.34亿。《攀登者》略逊一筹,目前达到7.74亿。

作为国庆三大巨头,三部作品的票房预计达70亿,不仅拉动了国庆档票房成绩,对整个年度电影产业来说,也贡献了很高的票房。

其中,《我和我的祖国》作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献礼片,7位重量级导演联手、全明星阵容,讲述了7个大时代背景下,小人物的故事。《中国机长》和《攀登者》则分别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同样明星云集、投入不菲。

曾几何时,作为艺术电影的一个分支,现实主义的电影,被认为是创作上的“死角”“不够接地气”, 现实题材常使用的艺术电影形式也成为“票房低”“沉闷、老套”的代名词。

而这几年,可以说从2014年的《智取威虎山》开始,一系列改编自真实事件、聚焦现实或是以现实主义为创作手法的电影,打破了这一刻板印象,“类型化”的商业制作,让以《战狼2》《红海行动》《湄公河行动》《我不是药神》《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等作品票房口碑双丰收。

以现实主义题材为内容源头,“商业片”类型运作为方式,让口碑、票房双丰收的“中国大片”呈现在观众眼前,具体是如何操作的呢?

商业浪潮中,“真实故事”促进现实主义回归

在很长的一个时期,可以说“好莱坞”就是商业片的代名词。

大投资、大制作,重量级明星参与,重视大场面、视觉效果,同时以获得高票房为主要使命,这被认为是很多商业大片的模式。

从以张艺谋为代表的第六代导演开始,我们就在探索“中国商业电影”的模式。不过在整个商业电影的发展过程中,很长一段时间里,“现实主义”作品处于缺席状态。

2002年随着《英雄》开启“商业大片”之路,中国影视剧的审美生态慢慢发生变化,现实题材日益萎缩,影视作品以“奇幻”“玄幻”“魔幻”等为主的虚构作品占据主流。并在2013年前后达到巅峰《西游降魔篇》《西游记之大闹天宫》《捉妖记》《九层妖塔》《寻龙诀》《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等频频收获高票房收视,不得不说,国内商业片在特效、技术等方面已经有了长足发展,然而以“虚”为主的影视创作,总缺乏一股“厚重”“真实”的底色。

2014年,博纳出品的电影《智取威虎山》取材自经典样板戏获得好评;2016年,《湄公河行动》取材于“湄公河惨案”,直击社会现实,最终取得了11亿的好成绩。

2017年,《战狼2》收获57亿左右的票房,以绝对优势碾压国外好莱坞大片《速度与激情8》《变形金刚5》《加勒比海盗5:死无对证》以及印度《摔跤吧!爸爸》等一众电影,成为2017年票房冠军,也成为中国影视票房冠军。

2018年,被称为“现实主义”回归年,在电影方面,《红海行动》延续了《战狼2》爱国主义情怀,以36.5亿元排在影史最高票房第二位,讲述现实“药价贵”的《我不是药神》斩获31亿票房。

2019年,《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烈火英雄》在2019年电影票房总榜中占据三席。

这几年开始,在商业上获得成功的电影,以“现实主义”为题材的越来越多。据艺恩数据显示,从2016年到2018年,现实主义题材电影每年有20部左右。且在TOP50的电影中,现实主义题材电影的总票房逐年攀升,在2017年和2018年分别达到了116亿和100亿的成绩。

可以说,商业电影中,现实主义的回归是一个双赢的局面,现实主义题材电影采用商业大片的模式,不仅大大增加了可看性,同时获得一定的商业回报。这些现实主义商业电影的走红,也丰富了商业电影的类型,证明了中国市场对这一类型电影的巨大需求。

商业化三板斧,让真实故事好看又吸金

上文我们提到的这些票房爆款、口碑黑马到底是如何炼成的呢?商业片自有一套运作逻辑,“现实主义”与“商业元素”如何结合才能产生双赢的化学反应呢?

1 、真实事件为基,“商业化”运作加持

所谓现实主义题材作品,在于聚焦现实生活,直击社会“痛点”,还原本真的“世界”。

就影视作品故事本身来看,现实主义作品从“故事内容”“细节”都以“现实”为基石。其中除了针对某一现象进行故事的原创之外,IP价值官发现,根据真实事件改编,成为“现实主义”作品故事的最重要的源头。

就国庆三巨头而言,《中国机长》改编自川航5·14事件,《攀登者》由真实历史事件改编。作为献礼片的《我和我的祖国》则以真是的历史为大背景,其中《前夜》篇同样有着故事原型。

与《中国机长》同样属于博纳出品的 “中国骄傲三部曲”的《烈火英雄》改编自鲍尔吉·原野的长篇报告文学《最深的水是泪水》,故事的原型是2010年的大连新港油罐区火灾,电影聚焦“消防员”这一群体,展现出他们面对火灾表现出的英勇和奉献。

或直击社会痛点问题,或还原社会大案。去年《我不是药神》不仅在票房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同时引起来巨大的社会热议。

《湄公河行动》故事改编自10·5中国船员金三角遇害事件,凭借良好口碑,取得了近12票房。

剧集也是,《人民检察官》《湄公河大案》《破冰行动》《清网行动》《国家底线》等均有现实原型。

取自真实事件,贵在以“真”取胜。在“现实主义”成为热潮的当下,贴近大众生活、曾经真实发生的故事,成为影视作品的重要来源。

然而电影有着艺术和商业双重性质,不仅需要情感表达、细节真实。在以往。大部分“现实主义”电影以“艺术电影”手法创作,旨在“揭露现实”“引人思考”,在技术上投入的并不是很多,这样反而达不到好的效果。

因此,考虑绝大多数观众口味、更通俗和主流、重视视效的“类型化”方式,成为现实主义片子的崛起法门。

据了解,《中国机长》导演曾表示,这是一个“根本没法拍”的故事,它“没有悬念,全国人民都知道”,而商业片表达的核心正是悬念和冲突的设置。

怎样才能提供足够的刺激感,“才能让观众嗨”,经过不断思考,导演最终还是决定将《中国机长》拍成一部动作片,而非《萨利机长》式的人物传记。

灾难片、冒险片一直是好莱坞电影最具票房号召力的电影类型,纵观国内现实主义电影,动作片的表现也更好,2017年在《战狼》的影响下,动作片占比头部现实题材影片票房的7成以上。

此外,商业片在资本的加持下,名导、名演员、大制作也成为了标配,更能给观众更多观影体验。

背后的影视制作环节,博纳独树一帜成为商业现实主义输出大户,自《智取威虎山》取得好评之后,就输出了《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以及“中国骄傲三部曲”等一系列成就卓著的现实主义作品。

通过多部电影的成功,博纳已经探索出整套主旋律与现实主义的“商业原作法则”,同时也储备了一批优秀的演员和导演团队。如博纳已与林超贤深度合作《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紧急救援》三部影片,同时也参与了《战狼2》《中国机长》等主旋律影片的制作,集团发展策略可谓十分清晰。

而在投入方面,也早就摒弃了作坊式制作。资料显示,为了最大程度还原飞机在空中颠簸状态,博纳投入3000万元,以1:1比例打造了空客A319模拟机,并编写了新的程序,可以实现三段机舱以不同频率分别颠簸。

在拍摄《智取威虎山》时,徐克花了整整三年时间筹备,其中老虎CG的制作就花了两年多。

《湄公河行动》原计划投入2亿元,以保证能将制作水平推到极致。《红海行动》的制片成本就达到11亿元,对爆破场景进行了大量的实拍,用十几个小时拍摄一分钟的动作戏。

2、摒弃高大全的“神”,塑造有缺点的“人”

从这些年商业大片来看,“英雄主义”一直是核心主题。

无论是《湄公河行动》中打击犯罪的警察,《战狼2》《红海行动》中的保家卫国的中国战士,还是《我不是药神》中在法律与道德之间,最终选择拯救病人的进口药商人,以及《中国机长》中誓死要把“119名乘客带回去”机长,在他们身上,都有“英雄”附身的高光时刻。

然而IP价值官发现,在塑造人物的时候,再也不是“伟光正”或者一味的“黑化”,而是有缺点、弱点的普通人,他们在灾难来临,在面对险情的时候,选择以身犯险、牺牲小我拯救他人。

《红海行动》中,机枪手石头死前留下的是一句“好疼啊”,《烈火英雄》里黄晓明扮演的特勤中队队长因为指挥失败害死战友患上PTSD;《我不是药神》中,程勇最开始也是一个失败的印度进口保健品老板,也因为害怕卖了“洗手不干”。

而正是这些英雄身上的“缺点”,让他们成为观众可以共情的“人”,更能产生共情。这也是类型片创作的要素:人物要有成长、要有变化。一个丰满的具有感染力的人物身上,在影片呈现上是有弧度的。

早在以前,尤其以主旋律为主的中国现实主义电影,多以英雄楷模为原型塑造人物,如1989年,为庆祝建国40周年,《开国大典》、《大决战》(三部六集)、《周恩来》《焦裕禄》等20 多部故事片成为献礼片,从2009年《建国大业》开始,百位明星参与、伟人开始有了“生活气”,就像身边人一样有了喜怒哀乐,不再是不可接近的“完人”。如今到了《我和我的祖国》更是从小人物着手,讲述了他们在中国大事件的历史背景下的故事,更具有感染力和观赏性。

3、“现实痛点”口碑发酵,重视自来水的力量

在《中国机长》上映的8天中,除了像演员“袁泉的演技”“欧豪好惨”等热搜之外,“中国机长原型人物”“中国机长原型纪录片”“中国机长真实录音”等频频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其中欧豪因为与原型长得像,而被调侃为“复制粘贴”。

由于改编自“真实事件”或聚焦某一社会痛点,现实主义电影在营销方面,通过“口碑营销”不仅能够实现作品的出圈,同时也能够带动票房的迅速提高。

《我不是药神》是真正意义上的现实主义题材,也是采用了商业化类型尝试的成功之作。电影以白血病人的“高价药”为切入点,击中了人们“看病难、看病贵”等痛点,在豆瓣评分也是9.0分,引发了一波从以“韩寒”为代表的大V和普通观众讨论安利的热潮。

从2016年、2017年、2018年现实主义豆瓣TOP10可以看出,票房与评分呈正相关,前五的豆瓣评分都在7分以上,尤其《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我不是药神》口碑票房双丰收。

其中以《战狼2》为代表的主旋律电影,它以燃爆的爱国主义激情和英雄主义气概,点燃了国人的“爱国主义”热潮。

作为70周年献礼的《我和我的祖国》,上映八天就创造了新的票房纪录,这与70周年阅兵活动将“爱国”热情感染了全民的氛围有着密切的关系,此外,同名歌曲《我和我的祖国》成洗脑神曲,这给《我和我的祖国》带来了更多市场可能。

在国庆观看《我和我的祖国》可以说成为了假期标配,该片不仅吸引到众多年轻朋友,更收获了一大批多年未去过电影院的老年观众前往观影。从想看画像来看,主要以“20-34岁”的年轻人为主,从“祖国妈妈”到“阿中哥哥”,年轻人在用自己的话语体系表达爱国之情,他们的爱国情绪也更加强烈,在抓住了以他们为主要核心的观众之后,在一定程度上《我和我的祖国》票房也有了保证。

具有代入感,更能引起观众参与的现实主义电影,通过对剧情内容的大量讨论以及口碑营销迅速出圈,可以说已经形成一种良性循坏。

结语:

这几年,“现实主义”题材作品成为影视风口,现实主义电影、剧集表现突出,同时也有多部剧正蓄势待发。

就IP价值官看来,商业化的运作能让更多优秀的题材广为人知,而现实主义的加持,从泥土中、人群中长出来的故事,则让电影多几分关照现实的厚重。二者并不矛盾,反而是一个双赢的局面。

国内电影产业在视觉特效等方面已经有了长足发展,在这种情况下,选择讲什么故事,赋予电影怎么样的灵魂,更是整个产业都需要重视的环节。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