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布里克:把摄影机放到我告诉你的地方,否则走人别回来了

原创: 陈思 YT新媒体

“把摄影机放到我告诉你的地方,否则走人别回来了。”早年斯坦利·库布里克(Stanley Kubrick)拍摄电影《杀手》时,开机的第一天就与好莱坞的资深摄影师发生了冲突——摄影师没有按照库布里克的意愿使用镜头,在交涉无果后库布里克低声但坚定地这样说到。

Stanley Kubrick in 2001: A Space Odyssey (1968) 图片来源:IMDb

作为拍摄制作了《2001:太空漫游》、《发条橙》、《闪灵》、《大开眼戒》等多部电影的电影奇才,库布里克的拍摄手法令人大开眼界,他对于未来的前卫表达形式,充满哲学化的主题和荒诞的艺术手法,形成了他在电影创作上独一无二的艺术风格。今年是库布里克逝世20周年,在回顾他电影创作上的成就时不难发现,早年的摄影生涯对这位旷世导演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可以说库布里克的摄影作品和他早期的电影有着直接的联系。

斯坦利·库布里克(Stanley Kubrick) 图片来源:IMDb

库布里克1928年在美国纽约出生。作为医生的父亲,不光在库布里克12岁时开始教授他国际象棋,使他成为了一名象棋高手,还在13岁时送了他一部照相机,带他走进了镜头下的世界,就连库布里克的家里都设有一间专门用于冲印照片的暗房。

Stanley Kubrick in A Clockwork Orange (1971) 图片来源:IMDb

库布里克的学习成绩一直不是很好,但从高中时他就开始担任校报的摄影记者,常带着父亲送给他的那部相机到处转悠。17岁时的库布里克虽然模样还只是个腼腆、内向又不合群的高中生,但他的纪录片风格照片却崭露头角。

贝茨·冯·弗森伯格(Betsy von Furstenberg)和朋友们,《贵族少女去上班》(The Debutante Who Went to Work)1950. 图片来源:纽约市博物馆/斯坦利·库布里克电影档案馆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纽约人,库布里克的摄影作品大部分都是展现纽约的生活、纽约的名人、纽约的日常故事,在他的镜头里有正在街边休息的擦鞋童,有在自助洗衣店里等候的人们,有游乐园里亲密的情侣,也有正聚在一起聊天的名媛贵妇们。除此之外,也能看到影星蒙哥马利·克里夫特(Montgomery Clift)、菲·艾莫森(Faye Emerson)又或者是乐队指挥盖伊·隆巴多(Guy Lombardo),在库布里克的快门声中当时纽约各个阶层的社会风貌都被记录了下来。

《擦鞋童》(Shoeshine Boy),1947. 图片来源:纽约市博物馆/斯坦利·库布里克电影档案馆

毕业那年,他把自己的摄影作品卖给纽约的《展望》(Look)杂志社,开始在这个杂志社做兼职,并在纽约市立学院(CCNY)的夜校进修。1946年,库布里克正式加入《展望》杂志社担任新闻摄影记者。

《游乐园之乐:走进帕里塞兹公园》(Fun at an Amusement Park: LOOK Visits Palisades Park),1947. 图片来源:纽约市博物馆/斯坦利·库布里克电影档案馆

《展望》杂志社的同事们当时都视他为神童,大家非常喜欢库布里克。1948年《展望》杂志刊登了一个有关哥伦比亚大学的专题,报道中的所有照片都是由库布里克拍摄的,在那篇文章的开头,编者对库布里克做了个简短的介绍。而在这段介绍中可以了解到,当时杂志社的所有资深摄影师都在向他传授经验,帮助他变得更专业,鼓励他走向成熟。“这群经验丰富的摄影记者护着这个十七八岁的孩子,推动他的职业道路走向腾飞。”

《盖伊·隆巴多》(Guy Lombardo),1949. 图片来源:纽约市博物馆/斯坦利·库布里克电影档案馆

在《展望》杂志社工作的五年中,库布里克贡献了13000余张照片,虽然其中有许多都由于题材和内容的特殊性而未能在杂志中刊登,但数量如此庞大的照片彰显出了库布里克极具叙事性与社会敏感度的特点。他研究着拍摄对象,研究人,研究如何通过静态照片来捕捉人物的内心情感和心理状态,研究如何构图和使用灯光,以及如何使用相机去框景,赋予画面更强烈的情感冲击,而这些技巧从他的摄影作品一直延续到了他之后的电影之中。

《纽约市地铁上的生活与爱情》(Life and Love on the New York City Subway),1947. 图片来源:纽约市博物馆/斯坦利·库布里克电影档案馆

在此期间库布里克还进行过一个名为 “纽约地铁上的生活与爱情” 的拍摄任务,这些照片结合了抓拍和摆拍,在作品中他试图展现出纽约地铁的样貌,看完演出后回家路上在地铁上睡着的乘客,正在拥抱的恋人等等,库布里克的风格其实在他的这些早期拍摄中就已经形成了,而这种风格也一直延续到了1950年。

《公园长椅:爱无处不在》(Park Benches: Love is Everywhere),1946. 图片来源:纽约市博物馆/斯坦利·库布里克电影档案馆

当时库布里克还拍了好几个有关拳击手的专题。一次是拍洛奇·马奇亚诺(Rocky Marciano),一次是拍沃尔特·卡迪尔(Walter Cartier),而后者成了他首部电影短片《拳赛之日》的主角,拍摄这部短片时,库布里克还在《展望》杂志工作。在此之后他便辞职开启了电影制作的事业。

Kirk Douglas and Stanley Kubrick in Paths of Glory (1957) 图片来源:IMDb

1953年的影片《恐惧和欲望》是库柏利克首部电影长片。电影讲述了在一个虚构的战斗中,一小队士兵在敌后被困的故事。这部电影虽然获得好评,但在商业方面却并未取得成功。之后库布里克被视为业余水平导演而被解职,这使他十分沮丧,所以当他成名之后,他并不允许电影院公开放映这部影片。

Stanley Kubrick directing "Dr. Strangelove," Columbia 1963. 图片来源:IMDb

在此之后库布里克开始尝试改编亨弗莱·考伯(Humphrey Cobb)的小说《光荣之路》,这部作品为他带来了商业和艺术上的双丰收,它的巨大成功奠定了库布里克作为一个极具潜力导演的地位。评论界赞扬了影片里战斗场面不加修饰的真实感和库布里克对于镜头的运用技巧。其中有一个道格拉斯独自穿过战壕的场景,运用了完整的,毫无破绽的逆向拉伸的镜头,成为电影课堂上被引用的经典案例。

Stanley Kubrick and Sue Lyon in Lolita (1962) 图片来源: IMDb

Stanley Kubrick and Peter Sellers in Dr. Strangelove or: How I Learned to Stop Worrying and Love the Bomb (1964) 图片来源:IMDb

1962年,库布里克去英国拍摄电影《洛莉塔》,并在那里定居下来直到去世。再之后的一部电影拍摄于1964年,是邪典电影(cult film)的经典作品《奇爱博士》(Dr. Strangelove or: How I Learned to Stop Worrying and Love the Bomb)。改编自小说《红色警报》,把看似神圣的政治较量藐视为仅有儿童智力水平的争斗,电影《奇爱博士》预示了六十年代末文化传统的变革,并体现了新生的反主流文化的巨大成功。影片获得四项奥斯卡奖提名,包括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并获得纽约影评人协会的最佳导演奖。

Stanley Kubrick in Barry Lyndon (1975). 图片来源: IMDb

而后库布里克在花了五年时间筹备之后,终于在1968年拍摄影片《2001:太空漫游》。这是库布里克与科幻小说作家亚瑟·查理斯·克拉克爵士(Sir Arthur Charles Clarke)共同完成的剧本创作。剧本根据克拉克的科幻小说《哨兵》改编。

Stanley Kubrick in 2001: A Space Odyssey (1968) 图片来源:IMDb

法国哲学家吉尔·德勒兹(Gilles Louis René Deleuze)在他的电影理论著作《时间-影像》中曾这样论述:影片中的关键物件——黑石,代表着三种不同大脑的阶段性状态:动物、人类和机器。探讨了人在其进化发展的历史中,于茫茫的宇宙中寻找自己的位置而不得,最后终结于漂泊和毁灭的宏大话题。影片中,人类在宇宙空间中的旅行本质上就是对大脑和思想状态的一种探索。

Stanley Kubrick and William Sylvester in 2001: A Space Odyssey (1968) 图片来源:IMDb

One point perspective corridor at the entrance to the exhibition. Image by Ed Reeve. 图片来源: 伦敦设计博物馆

对《2001:太空漫游》的解读由于电影的广泛传播而流行起来,尽管电影拍摄于1968年,但在今天仍能看到由它所引发的争论。当有评论家问库布里克这部电影的意义时,库布里克是这样回答的,“这是我不愿讨论的话题,因为这是很主观的,而且会在观众中传播开来。从这种意义上说,这部电影可以是观众自己所认为的任何东西。如果它搅动了观众的情绪,渗透了他们的意识;如果它刺激了,哪怕是刚刚开始刺激观众宗教般的、虔诚的向往,并且推动这种情绪,那么它就成功了。”

Stanley Kubrick and Keir Dullea in 2001: A Space Odyssey (1968) 图片来源:IMDb

Kubrick used the newly invented Garrett Brown Steadicam to glide through the halls of The Shining hotel. The Shining, directed by Stanley Kubrick © Warner Bros. Entertainment Inc. rs. 图片来自: 伦敦设计博物馆

再之后1971年的《发条橙》,1975年的《巴里·林登》,1980年的《闪灵》,1987年的《全金属外壳》都成为了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1999年库布里克在完成最后一部作品《大开眼戒》的四天之后去世。

BNC Mitchell camera with the Zeiss lens developed for NASA. Used to film Barry Lyndon by candlelight. Image by Ed Reeve. 图片来自: 伦敦设计博物馆

Jack's typewriter from The Shining, original prop. Image by Ed Reeve. 图片来源:伦敦设计博物馆

Costume of Alex from A Clockwork Orange. Image by Ed Reeve. 图片来自: 伦敦设计博物馆

为纪念库布里克逝世20周年,在伦敦设计博物馆刚刚结束的史上最大规模库布里克回顾展“Stanley Kubrick: The Exhibition”上,展出了近近700件展品,包括原始影片、录音、照片、道具、服装、手稿、文件、模型等,从制作文件、道具、布景设计、故事板到平面海报,极为细致地呈现了库布里克的电影世界,全面展示了他四十多年的职业生涯,并探索影片背后的设计故事。

关于库布里克,还流传着这样一句话: 在电影神殿的最高处,在上帝的位置下面,坐着库布里克。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