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三公”经费管理

“三公”经费支出,历来备受关注。以前,一些地方政府“三公”经费不公开,不透明,饱受民众诟病,同时也滋生了不少的腐败问题。如今,在中央各部门的带头示范下,各地政府已经逐步将公开透明预(决)算,缩减“三公”经费,变成了一道“硬杠杠”。

表面上看,将“三公”经费预算挂网,算不上什么创新和进步,其实不然。这个小小举动的背后,包含了太多的深意。首先,“三公”经费是公共财政,如何科学合理使用这笔钱,应该受到应有的监督。而民众要想参与监督的前提是,“三公”经费必须公开透明,可阅可查。其次,“晒”三公经费支出,是政府和民众良性互动的重要形式。“三公”通过这一“晒”, 足了公众的知情权,进而衍生出公众的参与权、表达权与监督权。最后,既然是“晒”“三公”经费,自然在“晒”的过程中就能发现一些问题,从而“蒸发水分”。普通群体可能看不懂公布的“三公”经费数据,可是别忘了高手在民间,精于会计和审计的群众大有人在。

以前,政府“三公”经费总是罩着一层神秘的面纱。在这层面纱的保护下,一些政府机关部门花钱大手大脚,毫无节制,从而滋生出公款吃喝、公款旅游、车轮腐败等问题,严重的透支了政府的公信力。如今,通过“晒”的方式,政府部门的“三公”经费更加科学合理,压缩了腐败空间,更为关键的是倒逼其习惯过“紧日子”。

好钢要用在刀刃上,同理,好钱也该用在刀刃上。制定“三公”经费的初衷并不是为了“花钱养人”,而是为了“花钱办事”。既然是为了办事,那“三公”经费就要花得价有所值,甚至花得物超所值。而到底“三公”经费花得合理与否,晒一晒预(决)算,民众才好及时反馈,及时监督。简而言之,“三公”经费,不怕晒,晒晒更健康。(小橙)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