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权“秋分”玉米已成金

几度金风过,尔今又“秋分”。 大自然是神奇的。 不知不觉中,节令就像窈窕淑女一样,变幻着妆束与容颜,

几度金风过,尔今又“秋分”。

大自然是神奇的。

不知不觉中,节令就像窈窕淑女一样,变幻着妆束与容颜,由夏日的性情火热和昼长夜短,而张弛有度,而平分秋色; 沃野里的五谷稼禾,由葱绿而鹅黄,而金黄……

枫叶红了!

玉米熟了……

▲玉米熟了

我住在豫东平原黄河故道腹地一个宁静的小乡村。

二三十年前,我们这里种植高梁、玉米、红薯、大豆、芝麻、谷子、红小豆和黑豆等等。 秋分时节的田野,高梁红,玉米青,谷子黄、瓜果绿……像绘画大师的一幅天热水墨图,层层尽染,秀色可餐。

▲看,玉米缠在一起多喜人

尔今,成方连片的大块农田里,除了玉米还是玉米,只有零星的小块地种些杂粮和果蔬。一望无际的青纱帐,托举起人们对温饱和富庶的渴望。

是的,世上所有新鲜事物的出现,都是时势造就的。过去,我们这里地多人少,人们的物欲还没那么强烈,生活所需用不了那么多开销,不管种啥作物,都可维持生计。后来,随着人口的急剧上升,加之百年不遇的自然灾害的来袭,古老的农耕模式已经不能给人们以温饱、以满足,因此高产作物的红薯和玉米,自然就成了人们种植上的最佳选择。

▲玉米剥皮

这里先简要说说红薯。红薯高产,春茬红薯,能见四五千斤。要直接种薯块,产量更高,故有“红薯下蛋,少说八千,多者一万”之说。那时上级要求人均种植半亩,保口粮,干鲜皆宜。有这样一句顺口溜:“红薯汤,红薯馍,离了红薯不能活”。这是大实话,红薯成了困难时期人们的当家食粮。

话回正题,说玉米。玉米营养丰富,那时高产地块可收500斤,上了国家“农业生产纲要”指标,是理想中的事情。每到秋收,虽说没有麦收紧张,贵在一个“抢”字,但大面积的玉米,也足够忙活个半月二十的。那时不兴外出打工,男女老少齐上阵,全是人工操作,其劳作场面真的是人欢马叫,幸福的笑容漾溢在每一个庄稼人的脸上。收玉米有明确分工,男人负责砍秸秆、送粪、整地和小麦备播,女人则负责剥棒子。

▲剥棒子

女人剥棒子可谓惬意,拿着个小櫈子坐下,用竹签子把棒子尖端挑开再剥,不费手。俗话说:“三个女人一台戏”,何况二三十号妇女坐到一起,那话匣子打开,说东家道西家,就像收音机里乱了台。可刘家儿媳巧梅不好扯闲篇,她人漂亮,中等个儿,圆胖脸,白晰里透着红晕,好比初夏的五月仙桃儿,一笑两个酒窝儿。她高二辍学,在大队宣传队当过演员,如今是妇女队长,爱唱小曲儿:“正月里来哟正月正,正月十五闹花灯;二月里来哟龙抬头,田野遍地走耕牛;三月里来哟三月三,娇艳桃花红满天;四月里来哟麦垅黄,燎麦下来喂儿郎;五月里来哟麦登场,又收又种披星光;六月里来哟晒谷秀,桃李西瓜吃个够;七月里来哟七月七,牛朗上天会织女;八月十五哟夜色明,千家万户吃月饼;九月、九月……”唱着唱着,不知是没词了,还是咋的,巧梅不唱了。

▲全家一起剥棒子

原来东扯犁子西扯耙的妇女们,正兴致勃勃地听巧梅唱曲儿,突然没了,都恳求道:“唱呀、巧梅!唱呀、巧梅……”;巧梅笑了笑说:“再往下唱就不会了,还没到九月呢,剥玉米吧!”这样,大土堆似的玉米在欢声笑语中,慢慢地就宣告结束了。

▲收玉米

尔今收玉米,情况就大不相同。有收棒子附带剥皮机的大机械。天未黎明,人们比知更鸟还勤快,便开着机动三轮车在田间地头等着机械收割。轰鸣作响的机械收割声,“请注意,倒车!请注意,倒车!”的机车警示声,以及人们互相招呼的大喊声,不绝于耳,场面之壮观、效率之快捷,令人叹为观止。这是时代的进步,这是新中国一日千里发展的福利。

▲玉米收完拉家里

不过,也有用手工收玉米的,手掰手剥,其效率低下,苦累艰辛,可想而知,只有劳力多的人家才会这样做。可也有一条好处,玉米收得干净,还省了用大型机械收割的费用钱。

近些年来,村里种玉米基于品种好,管理科学,天旱时再浇1至2遍水,亩产大都在千斤上下。今年呢,风调雨顺,玉米又是一个大丰收,高产地块能有一千四五百斤。时下年近九旬的老队长俩眼眯成了一条缝,高兴地说:“我活了这一大把年纪,还从来没见过有恁大的棒子!”

▲玉米大丰收

是的,农业丰收是庄稼人的底气,是农村和谐、农民安居乐业的资本。今年的农业大丰收,正好给祖国70华诞献上一份厚礼,给新时代的未来凝聚了奋斗的动力。

人们欢庆丰收的千言万语,汇成了一句话:

我亲爱的祖国,您好!

我伟大的祖国,生日快乐! ! !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