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社科文献出版社总编辑:有价值的图书都有抹不去的印记

您的浏览器不支持此视频格式 封面新闻记者 滕瑾 “经过大浪淘沙后存在的图书,都是在人类文化、文明发展
打开凤凰新闻客户端 提升3倍流畅度

封面新闻记者 滕瑾

“经过大浪淘沙后存在的图书,都是在人类文化、文明发展史上留有抹不去印记的。今天在这里展示的图书,按我理解是在众多曾经出版过的图书中,到今天仍然有其价值和意义的。”

10月9日,“书影中的70年•新中国图书版本展”在国家博物馆开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总编辑杨群当天在接受封面新闻记者专访时做出上述表述。

多版本、多语言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书皮泛黄的《列宁文选》,获第一届国家图书奖的《永乐大典》(影印汇辑本)……当天悉数亮相。

据了解,本次以“辉煌历程 不朽经典”为主题的展览,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主办,中共中央宣传部出版局、中国版本图书馆、中国国家博物馆承办。

展览包括“领袖著作版本”“社会科学图书版本”“文学艺术图书版本”“科学技术图书版本”“古籍整理图书版本”“连环画版本”展区和“新时代图书版本”特别展区,集萃新中国成立以来出版的代表性图书版本约12000册,通过版本这一独特视角,展示中国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科技各领域取得的历史性成就。

杨群表示,按中国版本图书馆的要求,出版社出版的每一部图书都要向该馆提供3本左右作为出版留存。但在他看来,“并不是收藏在中国版本图书馆的所有版本图书都具有价值。”因为中国版本图书馆是为负责保管中国出版物样本于1950年7月1日成立的。

“每年出版的图书几十万种,很多后来都被淘汰掉了。但是存在的,都是在人类文化、文明发展史上留有抹不去印记的。”杨群指出。

“书影中的70年•新中国图书版本展”上展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摄影 封面新闻记者 滕瑾

比如,在中国印数最多、发行量最大的外国文学作品——《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书中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饱尝了生活的苦难,炼就了革命精神和反抗性格。无论在战炮火中还是在国民经济复时期,他都表现出钢铁一般的意志,强烈的爱国主义和对人民无限的忠诚。虽因在战争中多次负伤、劳累过度,保尔·柯察金瘫痪且双目失明,但坚强的革命信念让他走出了低谷,开始文学创作,并出版了自传体长篇小说《暴风雨所诞生的》,保尔·柯察金又有了新的革命武器——写作。

这部书的中译本很多,其中第1个中译本是1942年梅益先生根据英译本首译,并由上海新知书店出版,之后在全国各地尤其是解放区广为流传。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从1952年到1966年共印了25次,发行100多万册。于1979年到1995年发行的第2版到第4版,共印了32次,发行130多万册。

“看到传统老出版社、大出版社,在新中国成立前到上世纪50-70年代出版的图书版本,在今天仍然有先导意义、开创性价值并展出,对于我这样的出版业后来者来说,是一种鞭策和激励。”杨群在观展后颇有感触地对记者说。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