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地法门,心地用功

作者简介:苏树华,现住山东-曲阜,上世纪九十年代,随元音老人参学,2003年获得南京大学博士学位,主

佛祖开示,知识教化,种种言说,无量比喻,皆是令诸大众,识自本心,见自本性。然而,迷人不向心地上领悟,不向心地上用功,反而向外追求。结果,背道而驰,枉费工夫。仁知大师云:“智者求心不求佛,愚人求佛不求心。千百年来,行人苦修数十年,走错路头,不得究竟者,关系在此一点。这一点是修行人最初因地。因地不正,越修越糊涂。”

诸佛祖师,无量言说,无量比喻,所说的那些事,无论是如何地玄妙,无论是多么地神奇,也只是诸人心上的事。道信大师云:“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德,总在心源。一切戒门定门慧门,神通变化,悉自具足,不离汝心。”

问:既然诸佛祖师所说的事,皆是诸人心中的事,那么,《阿弥陀经》所说的金沙铺地、鸟声念佛、七宝庄严、八功德水等事,也是我们心中的事吗?

答曰:金沙铺地、鸟声念佛、七宝庄严、八功德水等事,也是我们心中的事。

经中所说的事,那是需要我们从自心上亲证亲见的,而不是我们想象出来的那个样子。我们想象出来的那个样子,只是我们意识的产物,只是我们妄想的结果,而不是“本然的自心相貌”。我们要想证得这个“本然之事”,融入这个“本然之事”,就要依据经典所说,执持名号,一心专注。如此用功下去,则自然“皮肤脱落尽,唯有一真实”。如此用功下去,这个“本然的自心功德”,这个“本然的自性弥陀”,这个“本然的自心净土”,就会当下呈现。正当现前时,当人若能一眼认出了这个自心妙体,便是心不颠倒,便是见了弥陀,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净土,亦名回归自性弥陀极乐净土。往生净土已,回归自性已,则于净土世界中,则于自心境界中,度脱一切自性众生。自性众生度尽,是名究竟成佛,亦名究竟圆满。

证悟自心、往生净土的修行过程,概括说起来,也就是三句话:证得自心,打磨习气,究竟解脱。儒家则称为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可是,这三句话所说的修行过程,却要经历无量无数的劫数。无量无数的劫数,也不是无量无数的三百六十五天,而是无量无数的自性烦恼,而是无量无数的自性心结。解脱了这无量无数的心结,解脱了这无量无数的烦恼,就是经历了无量无数的劫数。

问:一劫的时间有多长?

答曰:时劫无性,岂有长短?劫,是古代印度文化中的极大的一个时间单位。佛教借用之,用来表达佛教的含义。

佛教所说的劫,就是我们的心结,就是我们的烦恼。无量的心结,无量的烦恼,是名无量劫。心结本来虚妄,烦恼本来无实,故曰“时劫无性,故三世当体全空”。

佛教所说的劫,若有实际的存在,那么,无量阿僧祇劫,又如何经过?若无法经过无量阿僧祇劫,又怎能究竟成佛?时劫无性,当体全空。悟了此心,一劫也无。迷了此心,劫难无数。

劫者,心结也,烦恼也。着了一相,则成一结,亦名一劫。着了二相,则成二结,亦名二劫。着无量相,成无量劫,是名无量劫,亦名阿僧祇劫。

迷人背觉合尘,处处着相,是名无量劫。这无量的劫,概括起来,有三大劫,所谓贪嗔痴是也。贪劫之中,有无量无数的贪,是名第一大劫。嗔劫之中,有无量无数的嗔,是名第二大劫。痴劫之中,有无量无数的痴,是名第三大劫。贪嗔痴三大劫中,各有无量劫数,故称三大阿僧祇劫。我们学佛,就是要见性成佛,超越这三大阿僧祇劫。达摩祖师云:

阿僧祇劫者,即三毒心也。胡言阿僧祇,汉名不可数。此三毒心,于中有恒沙恶念,于一一念中,皆为一劫。如是恒沙不可数也,故言三大阿僧祇。真如之性,既被三毒之所覆盖,若不超彼三大恒沙毒恶之心,云何名为解脱?今若能转贪嗔痴等三毒心为三解脱,是则名为得度三大阿僧祇劫。末世众生,愚痴钝根,不解如来三大阿僧祇秘密之说,遂言成佛尘劫未期,岂不疑误行人退菩提道?

若欲超越三大阿僧祇劫,当须从根本上下手。根本者,自心也,自性也。无论修行哪个具体法门,只求明心见性,向外不求一法。若能如此用功,定能明心见性。明心见性之后,我们的自心境界,就是一个十方净土。古德云:“无边刹海,自他不隔于毛端。十世古今,始终不离于当念。”憨山大师云:“大休歇处不寻常,妄想消时世已忘,都向别处求极乐,谁知当下是西方。”

我们学佛,当知有“一念顿超”之事。若无“一念顿超”之事,无量劫数,又如何经过?无量众生,又如何度尽?

正觉山前,明星现时,释迦世尊与大地众生一时成佛。这便是成佛的样子。

即今,正觉山前,明星齐现,诸位仁者,何不与大地众生一时成佛?

问:如何是与大地众生一时成佛?

答曰:幻我与幻他,尽归自性中,是名与大地众生一时成佛。

昧此心时,时劫无数,便是身在苦海中。悟此心时,万劫皆虚,便是“一念顿超”时。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