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渤、张译、张涵予……大器晚成的男人很迷人

作者丨柚子 说起这段时间大家讨论最多的男演员,张译、黄渤和张涵予一定榜上有名。 十一小长假,这三位承

说起这段时间大家讨论最多的男演员,张译、黄渤和张涵予一定榜上有名。

十一小长假,这三位承包了电影院。张译在《我和我的祖国》《攀登者》里都有很重要的戏份,黄渤则出演了《我和我的祖国》,张涵予主演了《中国机长》。

当我们跳出电影,回归演员本身你会发现,除了“影帝”,“演技派”,“票房保证”这些明面上的共通点外,这三位身上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大器晚成。

如果你现在正站在人生的分叉路口,抑或因为某件事的付出得不到回报,内心有些迷茫,那不妨静下心来听听他们的故事,或许能拨开眼前混沌的迷雾。

01

先来说说张译。

十一三部大片里,他主演了两部,

一时间风头无二。

可如果把时间倒回2006年,

张译28岁那一年,

他在演艺圈里可以说是“查无此人”,

而且那一年,

他已经在圈子里摸爬滚打了10年。

张译出生在天寒地冻的哈尔滨,

小时候他最想做播音员,

他觉得在大喇叭里对全国人民讲话,多神奇啊。

于是高二那年,他报考了北广播音系,

成绩一出来,张译高兴坏了,专业第一,

可他当时高中没毕业,成绩只能作废。

来年他又考了一次,

张译觉得这次肯定稳了,

结果当年北广在哈尔滨的招生名额缩水,

张译就这么与播音梦失之交臂。

上帝给你关上一道门的同时,

会为你打开另一扇窗。

1996年,18岁的张译在老家看了两场话剧,

看完惊了——

原来表演也可以如此打动人心???

于是从那天起,他决心成为一名演员,

不久后便背着行囊去北漂,寻找表演机会。

刚到北京那会儿,

张译跑了很多剧组,却接不到活儿。

有一次他去面试,

对人家说,“我是演员。”

人家正眼都不瞧他一眼问,

“你演过戏吗?”张译说,“没有”。

这一段对话,

就像针一样扎进了他的心里。

不是他不想演,

而是没人愿意给他这个机会。

那段时间没有收入来源,为了省钱,

张译3天只吃一包方便面,

干吃,每顿掰一小块,撒点调料就嚼。

兜里只剩下几十块钱,

连回家的路费都不够。

有天晚上他躺在床上,

心里一遍遍祈祷着,

“老天爷啊,可怜可怜我,让我忙碌起来吧,

哪怕是让我累个半死,让我不睡觉也行。”

张译又去考戏剧学院,

老师直接说,“你长相不行,回家吧。”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阴差阳错下,

他成为北京战友话剧团的一员。

可因为长相不出众,

即使班里排戏,他也只能做配角,

「我们班评选了3个最丑的,我排倒数第三」

配角就配角吧,给戏演就行。

可现实是,没戏可演。

在话剧团,他是台下写串场词的那个。

在社会上,他不是没给剧组投过简历,

可几乎都石沉大海。

人家要不就嫌弃他长相不出众,

要不就嫌他没经验。

张译呢,还是不停投。

万一呢?万一哪一天,机会就来了呢?

其实当时他心里还有一个挺让人心疼的想法:

虽然没戏拍,但不断投简历,

也间接证明自己是个演员了。

这样的日子,一晃过了十年,

张译拍的戏,一个手就能数过来。

有时候放弃很容易,坚持下去,却很难。

27岁那年,

他拍了胡玫导演的《乔家大院》,

饰演陈建斌的小跟班长顺,配角中的配角,

尽管戏份少的可怜,

可张译丝毫不敢懈怠。

有一天在片场,

胡玫把张译叫到身边,

问他多大了,得到回复后他又说,

“男演员28岁还不出来,就洗洗睡吧。”

这句话要别人听了,

无疑是给职业生涯判了“死刑”,

可张译觉得,自己还没到28岁,还能再搏一把。

结果事情的转机,

就发生在他28岁那一年。

那一年,《士兵突击》在全国选角。

为了争取到史今这个角色,

张译给导演康洪雷写了3000多字的自荐信。

或许是被这个年轻人的真诚打动了,

导演决定给他一次机会。

后来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了,

张译让史今鲜活起来,

他的名字,也渐渐进入大众的视野。

(图片来源:电视剧《士兵突击》)

可比起主角,配角的“光环”还是暗淡了些,

尽管演技让人惊艳,

张译也没有一跃成主角。

好在,演戏的机会多了些。

另一边,张译也不着急,

只要是好剧本,甭管角色大小他都接,

扎扎实实打磨自己的演技,

套用史今一句很经典的话就是:

今天比昨天好,不就是希望吗?

直到2017年,他演了《鸡毛飞上天》,

才彻底打开知名度。

一场火车上八年后相逢的戏,

让无数人看了眼角湿润。

(图片来源:电视剧《鸡毛飞上天》)

一夜之间,

大家都知道有个小眼睛的演员,叫张译。

那一年,张译39岁。

站在不惑之年的路口,

他凭借《鸡毛飞上天》,

一手揽飞天奖影帝,

一手揽白玉兰视帝。

站在电视剧最高领奖台上,

再回头看走过的路,

四个字——厚积薄发。

正如村上春树说的那句,

“尽管眼下有些困难,但日后必定开花结果。

02

28岁,似乎对很多人来说都是一个分水岭。

张译是在28岁那年,出演了《士兵突击》,

而黄渤,是28岁那年,才考入北电的,

在此之前,黄渤没少折腾。

1974年,黄渤出生在青岛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黄渤从小就不喜欢看书,

他更喜欢唱歌跳舞。

高中毕业,黄渤就不念书了,

跑到酒吧里,去当驻唱。

再后来,碰到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

几个人组成了“蓝色风沙”,

全国各地走穴去。

长期在小酒吧表演,

出来的机会微乎其微,

于是黄渤一咬牙一跺脚,北漂去了。

那是1995年,黄渤21岁。

他没日没夜辗转各大酒吧驻唱。

不过比起物质上的匮乏,

内心的迷茫更让人无助。

黄渤说,「最难受的就是在这里一天天耗着,

看着自己的青春一点点殆尽。」

他常常坐在出租小屋的床上,

望着远处发呆半个小时,

不知自己接下来要去干嘛。

北漂一年多,也没做出一点成绩,

黄渤在姐姐的劝说下,

回家开厂子当老板去了。

可开了一阵,

黄渤心里还是不得劲,

他就是想走文艺这条路,

他就是想要一个不后悔的人生,

于是又一咬牙一跺脚,跑回北京,

追梦演艺圈去了。

黄渤说,「人生只能活一次,

不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情,多亏啊」

时间转眼到了黄渤26岁这一年。

他还在有一搭没一搭的接活,

尽管事业没什么起色,他也没想放弃。

有一天,

好友高虎给他打来一通电话,

说管虎要导一部叫《上车,走吧》的戏,

还让他演一个主角!

黄渤一听,“嚯,这感情好啊!

不唱歌,去露露脸也行啊。”

那是黄渤第一次拍戏,

他没想那么多,当时就觉得好玩儿,就去了。

可谁也没想到——

这部拍了10几天的电影,火了。

(图片来源:电影《上车,走吧》)

26岁这年,黄渤人生的闸口,

好像突然间打开了。

是不幸,也是幸运。

“不幸”的是:人生过了三分之一,

他才找到一条靠谱的路,

幸运的是:他才26岁,

一切都还有可能。

为了更系统的学习表演,

黄渤顶着20多岁的“高龄”,

开始考各种表演学院,

结果因为长相,两次被拒之门外。

既然表演系没戏,那就换个路子,

先考个播音系,

反正都是一个圈子的不是。

终于在28岁那年,

他考上了北电播音系,

可黄渤,也成了一个“笑话”,

他亲耳听一个同学说,

“连黄渤都能考进来,

我们学校的招生标准什么时候这么低了?”

黄渤只能一笑而过。

美角有美角的演法,

黄渤有黄渤的演法。

之后六年,他当群演,蹲剧组,

没名气的时候,被人家当孙子对待,

常常坐着送盒饭的车去剧组,

黄渤就坐在盒饭堆里,

可一路也这么过来了。

不过也正是有了这段经历,

让黄渤对底层小人物的理解更加透彻,

这才有了后来让全国观众记忆犹新的那个角色——

《疯狂的石头》里,

那个操着一口方言的小偷黑皮。

出演《疯狂的石头》那一年,黄渤32岁。

(图片来源:电影《疯狂的石头》)

《疯狂的石头》后,

黄渤的事业一路开挂。

35岁得金马奖影帝,

45岁成为中国首个百亿男演员。

黄渤在得金马奖影帝的时候,

发自肺腑说了这样一段话——

我刚开始演戏的时候,

有个前辈语重心长对我说,

孩子,女怕嫁错郎男怕入错行啊,

现在我证明了,我没有入错行。

(图片来源:网易娱乐)

人生,有人在前半程发力,

也有人在后半程乘胜追击。

黄渤显然属于后者。

从跑龙套的小演员到中国第一个百亿影帝,

黄渤的经历,正印证了那句——

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03

比起张译和黄渤,

张涵予的起步就更晚了。

1984年,

20岁的张涵予考上了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

虽然是科班出身,但张涵予毕业后,

因为没有合适的角色,一直做配音。

他配过86版《西游记》里的黄角大王,

还配过《米老鼠和唐老鸭》里的唐老鸭,

就连《佐罗》和《指环王》也都是他的作品,

跨度之大,功底可见一斑。

张涵予的配音生涯,一做就是15年。

在央视任职,一份稳定的工作,

这任谁看都是一个肥差。

可张涵予,

却义无反顾跳出了这个舒适圈。

1999年,电视剧《梦开始的地方》选角,

张涵予在好友傅彪的推荐下扮演了一个角色。

这之后,他辞掉了配音工作,

正式踏上电影之路。

做出这个决定的时候,

张涵予已经35岁了。

35岁,意味着什么呢?

同龄的男演员,很多都拿影帝了,

可张涵予,还要从一个新人做起,

从跑龙套做起。

(图片来源:电影《大碗》)

冯小刚算是张涵予的贵人。

张涵予在演《梦开始的地方》时,

冯小刚是监制,两人就这么认识了。

后来,冯小刚每年的贺岁片,

都让张涵予在里面打个酱油,

露脸也不多,就个几分钟。

就这样,张涵予在电影里打了7年的酱油,

过了7年默默无闻的龙套演员生活。

这时候,张涵予已经42岁了。

可张涵予不着急,他说,

“我从生下来,

就没有天上掉馅饼到我嘴里这种命。”

既然选择了远方,

那便只顾风雨兼程。

2007年,

冯小刚要拍一部贺岁电影《集结号》,

男主是一个铁骨铮铮的汉子。

都知道冯小刚的电影,

铁打的葛大爷,流水的女一,

可因为是战争题材,

要耗费大量的体力,

冯小刚怕葛优有些吃不消,

不得不选新人来挑大梁,

张涵予当时也入选了演员阵容,

只不过他演的是配角。

那一天,

冯小刚把所有演员召集到一起,

张涵予看到剧本后,

问他,“我演谁?”

冯小刚说,“你演赵二斗。”

当时张涵予内心的真实想法是,

“谷子地,真好啊。”

可作为龙套演员的他,

不敢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图片来源:电影《集结号》)

那张涵予最后是怎么拿到谷子地这个角色的呢?

因为一个小细节。

有一次大家在一起对戏,

张涵予要演的角色和谷子地有大量对手戏,

冯小刚发现,

张涵予不仅把自己角色的台词背下来,

把谷子地的台词也背的滚瓜烂熟,

而且比当时确定的演员演得更好,

正是这个不起眼的细节,

打动了冯小刚,他下定决心,

谷子地这个角色,给张涵予。

七年磨一剑,

张涵予终于从龙套,到了配角,

最后变成了主角。

那一年,《集结号》斩获了2.6亿票房,

那一年,张涵予43岁。

人生,无外乎就是一个质变的过程。

你吃过的苦,终有一天会质变成甜。

只是有人,

等不到“质变”的那天,就提前离场了。

04

张译、黄渤和张涵予,或许都不是“老天爷赏饭吃”的类型,更谈不上年少有为。半路出家的他们,都是在不断沉淀,坚持不懈下才有所谓的。

不知大家有没有听过一个竹子的故事?

有一种竹子,前4年,一共就能长3厘米,但从第5年开始,以每天30厘米的速度疯狂生长,仅仅6个周的时间,就能长到15米。

其实前4年,竹子是把根深深扎到土壤里数百米,拼命吮吸养分,为后面的迅速成长做储备。

竹子如此,人亦如此,多少人没熬得过那“3厘米”?多少人“死在”了第四年。

我知道,这个时代每个人都是焦虑的。为生活焦虑,为感情焦虑,为看不到的未来焦虑,很多事情想要立竿见影……..

可事实证明——

人生很多事情急不得,你要等它自己成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时区。

正如张译在39岁那年,有人问他,“如果有时光机,最想对20几岁的自己说什么, 张译说的一段话让人肺腑——

「别着急,你现在所受得一切苦,都是你将来的财富。」

毋庸置疑,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你要耐得住寂寞,熬得住枯燥,才能厚积薄发。黎明前的黑夜,漫长无比,可熬过去再回头看,那一片漆黑,都是勋章。

最后,你尽管努力,最坏的结果不过是大器晚成。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