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古人学现在,秦武王与甘茂的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我们都听说过一句话叫“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这句话揭示了什么道理,它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法则吗?

故事发生在公元前308年,当时秦惠王已经去世,秦武王即位,刚逼走张仪两年,秦武王派手下大将甘茂联合魏国攻打韩国并且给甘茂派了个大臣做副手,甘茂就让这个副手回去并且让他带了个奏本给秦武王说:建议大王不要攻打韩国。秦武王看到这个奏本以后,就把甘茂招到息壤来问他的理由,甘茂见到秦武王后说:“韩国的宜阳虽然名为一个县,但实际上是个大郡,我们秦国的军队要跨过好多险要关口行军上千里去攻击,取胜难度非常大,一件事不容易取得成功,后方一定会有人说前方将士的坏话。”

甘茂就给秦武王讲了一个小故事,说鲁国有一个和儒学大师曾参名字相同的人杀了人,结果邻居们误以为是哪个儒学大师杀的,争相去告诉他的母亲,曾参的母亲第一次听到这个消息后,神情自若的在织布机上织布,因为她相信自己的儿子不会杀人,可是有人接二连三的告诉曾参的母亲说曾参杀了人,老太太不禁紧张了,据说是翻墙而逃。讲完这个故事后,甘茂以古喻今,说如今我的贤德远比不上曾参,大王您对我的信任又比不上母亲对儿子的信任,我所面对的事情远比当年曾参面对的事情要困难,怀疑我的人说我的坏话不止三个,所以我相信大王您也会像曾参的母亲那样从织布机上跳下来。说到这里甘茂又给秦武王讲了一个故事,说当年魏文侯派乐羊攻打中山,三年才公婆中山国,乐羊回到魏国论功行赏,他满以为自己立下大功魏文侯会重重行赏,乐羊也情不自禁对自己的奖励有所期待,他觉得即使客观的说也是重奖。魏文侯让人抬出来一大筐竹简,这些竹简全都是这三年来因为攻打中山国不顺利二诋毁乐羊的信,说他贪生怕死、贻误战机、用人不当、克扣军饷、私通敌国、掠夺民财等等,乐羊看到这些竹简后无比惊讶,他顺势跪倒在地下,非常佩服的说:攻打中山国不是我的功劳,是大王您的功劳,如果大王您在3年中听信任何一人的报告就不会有我这样的今天和成绩了。

讲完第二个故事,甘茂就说:“如今我就像是第二个乐羊一样,有些重臣就像诋毁乐羊的人一样,久而久之,我在前线不利,后方的大臣就会不停的说我坏话,武王您有可能听从身边人的坏话而把我召回来。秦武王也是一个明白事理的人,他对甘茂说:我明白了,我一定不会犯类似错误,我使用你,信任你,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于是他们就在息壤这个地方做了一个盟誓。

果然,时间过去了五个月,甘茂在前线没有取得成功,朝廷的大臣也果然开始说甘茂的坏话,秦武王刚要招甘茂回国,突然想起息壤盟誓,于是继续发兵,终于攻下宜阳。

事情的经过大概是这样,我们看呢,这也是一个向上沟通的案例,甘茂对自己所处的位置很清楚,但是他没有直接告诉秦武王,而是巧妙的告诉秦武王你应该怎么做。其实这和我们现在的MBA教育中的案例教学法很相似,或者说案例教学法在中国两千多年前就已经有了,秦武王听从了甘茂的建议,并且做出了正确决策,取得了宜阳战役的胜利。但同时这件事也会引发我们的另一个思考,”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是用人原则吗,我们在工作当中一定要用人不疑吗?深度想一想,我们用人不疑恐怕不能算一条铁定原则,因为这要和决策者的决策能力对被使用者的能力,人品综合判断以及和具体事情的特点都息息相关。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