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2018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奥尔加·托卡尔丘克:梦境比现实更加庞大

北京时间10月10日晚7点,2019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公布。瑞典文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将2018年诺

北京时间10月10日晚7点,2019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公布。瑞典文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将2018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波兰作家奥尔加·托卡尔丘克,2019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奥地利作家彼得·汉德克,以表彰他们在文学上的成就。

颁奖词称托卡尔丘克“有着百科全书般的叙述想象力,把横跨界限作为生命的一种形式”。实际上,近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候选名单中,总是会出现奥尔加·托卡尔丘克的名字,一直是热门候选人。

2018、2019年诺贝尔文学奖分别授予奥尔加·托卡尔丘克和彼得·汉德克,以表彰他们在文学上的成就。

我们特此推送2018年3月对奥尔加·托卡尔丘克 的独家专访,分享这位新晋诺奖作家的文学与创作观念。

撰文|新京报记者 杨司奇

奥尔加·托卡尔丘克

(Olga Tokarczuk,1962-),波兰

瑞典文学院授予奥尔加·托卡尔丘克的颁奖词称,托卡尔丘克“对于叙事的想象充满百科全书式的热情,象征着一种跨界的生活形式。”(for a narrative imagination thatwith encyclopedic passion represents the crossing of boundaries as a form oflife.)

的确,梦境与现实的交织是托卡尔丘克笔下最常见的场景。在她的小说中,界限常常渺不可寻,心理学隐喻与诗化的写作方式、浓郁华丽的文笔与魔幻现实主义的色彩都是她的代表性风格。她善于在作品中融合民间传说、神话、宗教故事等元素,以此观照波兰的历史命运与现实生活。尤其重要的是,她善于挖掘人的内心,常于文字缝隙处洞见人心幽微。

可以说,奥尔加·托卡尔丘克是当代波兰最具影响力、也最具活力的小说家之一。1962年1月29日,她出生于波兰的苏莱胡夫,在正式从事小说写作之前,她曾在波兰大学研读心理学,后来当过心理医生。这极大地影响了她的创作,她的小说经常探讨个体的梦境或集体的潜意识,喜欢用碎片化的小故事组成一本完整的小说。她认为这种写作风格更适合自己,也适合现代读者碎片化的思考方式。

不过,托卡尔丘克刚开始写作时一直不愠不火,1987年的诗集《镜子里的城市》和1993年的长篇小说《书中人物旅行记》也只是奠定了她的文学新人形象。直到1996年,托卡尔丘克的第三部小说《太古和其他的时间》出版,这让她一跃成为波兰文坛的代表人物。继这本小说大受欢迎之后,2002年,她凭借《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再次获得波兰最高文学奖“尼刻奖”的读者选择奖。

2017年,托卡尔丘克的《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首次被译成中文版进入国内,引发了许多讨论。在这本涉及波兰乃至更广阔的的人类历史的小说中,没有冷冰冰的历史资料或数据,只有文学和情感本身,她由此展现了一个人如何由内部看向外面的世界,以及人们视而不见的世界和时代真相。不过这些都已经是托卡尔丘克早期的作品,时至今日,她已经完成了十三部小说,还包括与波兰导演阿格涅丝卡·霍兰合作的电影剧本《糜骨之壤》。

除了两次获得波兰文学最高荣誉“尼刻奖”评审团奖,以及四次获得“尼刻奖”读者选择奖之外,2018年国际布克奖的获得者同样是托卡尔丘克,获奖作品是有着独特写作风格的《航班》(Flights)。托卡尔丘克的译者易丽君认为,托卡尔丘克的视野很宽广很深刻,“她不是那种特别现代的作家,不是现实主义作家,也不是超现实主义作家,她在这之间。很难说她属于哪个派别,托卡尔丘克就是托卡尔丘克,很特别。”

目前,托卡尔丘克居住在波兰南部城市弗罗茨瓦夫的一个村庄,那里靠近捷克,是全国最温暖的城市。

书评周刊《奥尔加·托卡尔丘克:梦与现实的交错》专题

对话托卡尔丘克

梦境比现实更加庞大

采写|新京报记者 宫子

《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以及《太古和其他的时间》都是奥尔加·托卡尔丘克早期的作品,时至今日,她已经完成了十三部小说,还包括一个与波兰导演阿格涅丝卡·霍兰合作的电影剧本《糜骨之壤》。目前,她居住在波兰南部城市弗罗茨瓦夫的一个村庄,那里靠近捷克,是全国最温暖的城市。早些年,托卡尔丘克经常到世界各地旅行,最近她开始回归平静的生活,准备投入下一本小说。

灵感之源:从梦中获得写作的启示

新京报:小说《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太古和其他的时间》都是由拼图般的故事构成的,你在写作时是如何安排这些故事的呢?

托卡尔丘克:通常我的确会在头脑中形成整本书的大体框架,所以这些拼图一样的故事就像是往整体框架上喷漆填充。我喜欢一小部分一小部分地组织自己的想法和想象,这就是我发挥想象的方式,而且我认为读者在这些碎片化的文本中畅游也会很轻松。

如今,我们的思考方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简单。我们和电脑的关系已经改变了我们自身的感知——我们接受了大量迥异的、碎片化的信息,不得不在头脑中将它们整合起来。对我来说,这种叙事方式似乎比史诗式的庞大线性叙事要自然得多。不幸的是,并不是我什么时候想写就能写的:有些日子我能坐下来写上十几个小时,也有时候我一个字都写不出来。

《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

作者:(波兰) 奥尔加·托卡尔丘克

译者:易丽君、袁汉镕

版本:后浪|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7年12月

新京报:这些小说总是以梦境或者现实之外的“另一个空间”为主题,你从什么时候开始对这个主题感兴趣的?

托卡尔丘克:我不会说我的所有小说都有一个确切主题,你的这个说法可能更适用于我早期的作品,像《太古和其他的时间》和《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我认为仅仅使用井井有条的、现实主义的方式来叙述这个世界是不可能的。这样总会错过一些东西。生命很大程度上会超乎我们的控制,我们感受到的只是现实的某个侧面、某个维度。

我们也会遇到许多超现实的、荒谬的事情,(这就好比说)我们感觉不到引力波,但它就在那里,而且多亏了它,我们才活着。只是它最近才被发现。过去的人会将它视作一种魔幻的、来自另一个维度的东西。写作吸引我的同样是那种最广泛的、光谱似的体验,它们非理性,模糊,不可言说。你问我是什么时候对这个感兴趣的?我倒想说,我总是吸引那些奇妙而怪异的事情来到身边。我总对万事万物感到好奇。

写作偏好:在自然中聆听自我

新京报:你曾经从事过一段心理治疗师的工作,这对你的写作有什么影响?

托卡尔丘克:心理医生这份工作启迪了我很多,首先就是要仔细聆听他人,每个人都有成千上万的故事要告诉你,这些故事足以成书。另外,每个人都有全然不同的立场,这与他们的性情、自反性、文化资本有关,也就是说他们会从各自独特的不同角度来看待同样的事情。这是一片叙事的海洋!

新京报:除了心理医生的经历外,你还从哪里获得写作灵感呢?

托卡尔丘克:对我来说,与大自然的联系让我接触到了最深刻的生命本质。大自然不停地向我们讲话,用信息充盈我们,而我们只聆听到了其中的一点点。我一直认为,自然就是一种更高形式的“自我”,我们是它不可分割的部分。没有大自然,我们根本就无法完整地存在。

创作信念:现实主义不足以描绘这个世界

新京报:早期的波兰文学作家显克维奇、莱蒙特等,都秉承一种精致的现实主义手法,而后到贡布罗维奇、姆罗热克以及你这里,波兰文学的风格发生了一些变化,开始向魔幻倾斜。

托卡尔丘克:正如我之前说的,现实主义写法不足以描述这个世界,因为人在世界上的体验必然承载更多,包括情感、直觉、困惑、奇异的巧合、怪诞的情境以及幻想。通过写作,我们应该稍微突破这种所谓的理性主义,并用这种方式去反过来强化它。我们生活在一个不断给人惊喜、不可预知的世界。我所理解的写作是一种拉伸运动,它拉伸着我们的经验,超越它们,建立起一个更广阔的意识。我喜欢把现实与幻想糅在一起,但我也写过基于十八世纪事实基础的历史小说。

《太古和其他的时间》

作者:(波兰) 奥尔加·托卡尔丘克

译者:易丽君、袁汉镕

版本:后浪|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7年12月

新京报:那你认为一部完美小说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

托卡尔丘克:对我来说一本小说最重要的就是建立一个世界,一个让读者进入并且忘我的世界,建立一个虚幻的现实。这关系到情绪、语言、描叙,最关键的是创造使人信服的人物,让读者能重新认知自我。

人类发明了小说这种讲述他人生活的题材,就是为了更好地理解他人。小说起到了很好的交际作用,因为它,我们能进入别人的体内,用他们的眼睛去看世界。这是非常复杂而深刻的交流。人们一直在读小说,是因为他们在内心深处想成为另一个人,想尝试另一个人的生活。这就是好的文学能带给我们的。

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采写:新京报记者 宫照华;编辑:走走;杨雅冰。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