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寨沟,波澜不惊

2017年8月8日21时19分46秒, 四川省北部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 根据中国地震台网

2017年8月8日21时19分46秒, 四川省北部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

根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此次震中周边200公里内在近5年来发生3级以上地震共142次。然而 在众多地震中,2017年的这次地震 却牵动了众多人心。 此后的两年间,九寨沟景区关闭并进入灾后恢复重建阶段。

2018年3月8日,九寨沟首次对外开放了部分景观,但仅持续近四个月,九寨沟再次因存在地质灾害风险而闭园。 直到今年的9月27日,才正式对外开放扎如寺、树正沟(除火花海)、诺日朗至五花海段、则查洼沟以及震后新形成的景观双龙海瀑布等景点。

九寨沟的震后重现恰逢“十一黄金周”,也因此吸引不少海内外游客。据游客们最新拍摄的照片来看,九寨沟的自愈能力真的和传说中的一样强, 这些波折似乎为它的生命增添了些许色彩。

(图片来源于网络)

4亿年的波澜终成今日九寨沟

九寨沟的形成可以上溯到4亿年前。

先后经历的三次冰期,造就了九寨沟水体景观的基本格局;260万年前的冰川侵蚀,为它带来了独特的Y形沟谷地貌;30万年前的地震,为它度身定制了瀑布和湖泊;周而复始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差异侵蚀和生物岩溶作用,为九寨沟带来了独特的瀑布、堰塞、湖泊和海子。

2017年地震刚发生时, 看到遭受重创而大变样的九寨沟后,我们都以为这些美景从此将不复存在。

实际上经过两年的修复,有关部门对地震前后九寨沟核心区的滑坡、水体、植被覆盖度等要素进行遥感监测、评估与实地科学考察, 发现九寨沟整体环境已恢复至地震前的状态。

另外,由于火花海下游坝体受到地震影响而发生崩塌,形成长50米、深约12米、宽20米的泄水口,导致海子中水体大量下泄排放。再加上今年雨水充沛,因此 为九寨沟带来了绝美、壮丽的新景观——双龙海瀑布。

(双龙海瀑布)

遥感卫星为震后九寨沟“把脉”

据了解,此次震中位于北纬33.20度,东经103.82度,在九寨沟核心景区西部5公里处的比芒村。 此次地震等震线长轴总体呈北北西走向,共造成四川省、甘肃省8个县受到影响。

(九寨沟地震烈度图 来源:中国地震局)

九寨沟地震发生后,诱发了大量同震滑坡,也形成了许多潜在的滑坡隐患点,其中五花海周边的滑坡情况比较严重,甘海子公路路面也因地震产生深约2米的裂缝,其余还有多个海子存在不同程度的受损和多处山体垮塌。

在大地震过后,往往存在多次余震及泥石流等后续灾害, 因此实地勘探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另一方面,人力也无法全面监测到整个受灾区域的实际情况。

大地量子利用干涉合成孔径雷达技术(InSAR)对九寨沟县地震的发生区域进行监测,结果如下图所示:

(九寨沟县震后InSAR监测图 出品:大地量子)

利用8月6日(地震前)及8月18日(地震后)的两组影像, 通过InSAR技术,大地量子观测到九寨沟县在视线方向的地面形变程度。

图中红点部分为震中,周围颜色越亮表示视线方向地表抬升越高,反之则存在地面下沉的情况,整个九寨沟县视线方向的地表形变范围大约在 -14.52cm至16.52cm 之间。

除了对地震后的地表形变进行监测外,大地量子对于地面沉降的监测同样涉及到其他自然灾害,如因海平面上升导致的地面沉降,详情可戳。

遥感图像分析显示,九寨沟景区遭受重创。 原本植被茂密的区域,在震后植被覆盖率明显下降。另外,不少大家熟知的景点也变得面貌全非,就比如著名景点“火花海”。通过下图可以看出火花海堰塞湖已排空,露出地表的白色钙华以及受滑坡和泥石流影响而造成的污染,让火花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火花海地貌景观高精度遥感图像 来源:中科院空天院)

在对九寨沟震中情况及震后恢复过程的监测中,多次用到了遥感卫星技术。其具备覆盖面广、多波段、成本低、信息量丰富、受外界环境影响小等特点,能够通过连续不断地观测以及对遥感数据的及时处理和应用, 大大提升对受灾区域的监测效率,这对灾后应急管理、灾后重建、余灾预防和受灾损失评估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大地量子与NASA、欧空局等全球主流卫星数据供应商均建立了高效的数据获取通道,整合了近百种卫星数据、无人机数据、传感器数据,利用自主创新算法对数据进行网格化管理,可以满足不同空间大数据产品开发的需要。通过AI、机器学习等技术追溯、监测、预测与商业活动相关的高价值微观和宏观信息。

凭借着海量多样的数据、快速及时的处理以及充满想象力的算法,大地量子帮助农业保险、农产品期货、国土规划、环保、金融等行业实现数据驱动的业务升级,为行业用户提供高价值的数据,帮助它们突破原有的业务逻辑,实现新增长的目的; 同样也希望能将空间大数据的应用延伸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打造出一个“可计算的世界”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