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有公司作别A股,用脚投票“垃圾股”,退市或常态化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短短一周内,*ST长生及*ST印纪接连被深交所强制终止上市。至此,今年内退市股票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短短一周内,*ST长生及*ST印纪接连被深交所强制终止上市。至此,今年内退市股票数量将达到9只(5只已退市,4只即将退市),这是2018年退市股数量的近两倍。退市股及退市制度再度成为市场焦点。一直以来,A股难言“退出常态化”。但近年来,监管一直在强调“进出有序”。

这就不得不提到A股的退市制度。A股退市标准从盈利指标拓展到交易指标,再增加欺诈发行上市及重大信息披露违法、重大违法事项等,退市制度逐步完善。同时,严监管也成为退市“兴起”的助力。

英大证券5月发布的研报称,“2018年真正开启了退市常态化的大幕。”资深保荐代表人王骥跃今日接受时代财经采访时也表示,“面值退市”悄然走热,未来市场化退市方式会渐成为主流。

退市常态化已上路?

根据choice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今年内已经有5只股票退市,分别为退市海润、华泽退、众和退、*ST上普、小天鹅A。此外,华信退、雏鹰退也已经步入退市整理期,预计最后交易日期均在今年10月内;而*ST长生及*ST印纪则将于10月16日及10月18日起进入退市整理期。

上述9只股票退市原因各不相同。其中,除了*ST上普主动退市,及小天鹅A被美的合并外,其余均为强制退市。今年已经退市及确定要退市的股票数量大大超出了往年,2018年全年,退市股仅5只。

此外,时代财经结合choice数据和上市公司公告统计,9只个股已被暂停上市,另有*ST华业、*ST大控及*ST神城等多只股票的股价连续多个交易日低于1元,这些股票均有退市风险。

数据来源:choice数据、上市公司公告。制表:时代财经 王薇薇

回顾以往,“退市”一词在A股市场并不常见。

英大证券今年5月发布的数据显示,自1998年实施退市风险警示制度以来,根据wind资讯终端的统计,截止2019年4月30日,A股市场中累计出现800多次退市风险警示(被标注为ST或*ST),最终退市的仅62家,A股3610家个股,退市率仅仅是1.71%。

“每年应该至少要有20家以上的‘垃圾’公司退市,市场才能真正做到‘优胜劣汰’,目前还远远不够”,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10月11日对时代财经分析,“但目前退市数量已较往年有明显增加,这是一个好的现象。”

英大证券持更乐观的看法。该机构的报告认为,“2018年真正开启退市常态化的大幕,随着科创板注册制的实施,及近期监管层和交易所的诸多表态分析,预计2019年退市有望加快”。

退市股为何今年特别多?

2001年,A股首次推出退市机制。标准一出,已经连续四年亏损的“PT水仙”成为“退市第一股”被载入史册。随后,监管也在逐步完善退市机制,从单纯的盈利指标拓展到交易指标再增加欺诈发行上市及重大信息披露违法、重大违法事项,退市标准维度持续增加。

今年4月,深交所发布《深圳证券交易所理事会2018年工作总结及2019年重点工作报告》指出,2019年严格执行退市制度,促进退市法治化常态化,完善市场优胜劣汰机制。5月,深交所即一次性发布了乐视网、千山药机、*ST龙力、*ST凯迪、金亚科技、*ST皇台、*ST德奥等7家公司的暂停上市公告,再向市场乱象“亮剑”。

上交所在5月发布的《沪市上市公司2018年年报整体分析报告》也表示,进一步落实完善退市制度,疏通资本市场出口渠道,加快重大违法违规公司、僵尸企业、壳公司等劣质企业的出清,促进市场生态净化。这也反映了监管趋严的态势。

董登新受访时认为,今年退市股数量增加,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信息披露制度的监管更有效,惩处力度越来越大,尤其是信息造假的终生追责制很有威慑力;二是科创板推出并试行注册制,提高了资本市场的包容性,令壳资源价值下降;三是投资者价值投资、长期投资意识觉醒,对‘垃圾股’用脚投票,这一点是最具有决定性意义的。”

面值退市或是未来最高效的退市方式?

此前,一些投资者热衷于“炒差赌壳”,更有部分投资者专挑ST股或退市股买入,打算“以小博大”,在股价极低时买入,赌“卖壳”或重组后的巨大利润。但是,在中弘股份退市之后,这种“玩法”逐渐被人“抛弃”。

中弘股份是A股历史上第一只因股价连续20个交易日跌破1元而退市的股票,开启了“面值退市”的先河。而这背后,是壳资源价值的下降。

对此,资深保荐代表人王骥跃向时代财经表示:“壳资源价值下降,是因为壳供给多了,且IPO常态化下壳需求也在减少。供需结构发生了变化,价值自然会下降。”

在中弘股份后,今年出现了更多的面值退市股,如*ST印纪、华信退及雏鹰退,均是“活生生”的例子。

“面值退市股增多,是市场化运行的结果,市场开始抛弃一些公司了,也反应了投资者越来越成熟”,王骥跃称,“让这些公司退市,比强制性行政退市的阻力要小很多,企业也有挽回的余地,也会更重视投资者。”

董登新也持类似观点,“面值退市是目前市场化程度最高的退市标准,将来或会在A股市场发挥核心作用”,他说。

在王骥跃看来,“未来可能会进一步加大市场化退市的力度,修改市场化退市的指标,除了面值退市外,无成交量的公司和股东人数过少的公司也有‘危险’。此外,科创板提倡的空壳公司退市也可能会应用到其他板块”。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求生欲满满”的公司,往往会尝试通过增持、重组等方式“自救”。在此情况下,重组规则会对这些股票有一定的影响。市场也曾经讨论重组法律法规及壳资源、ST股炒作之间的影响。

王骥跃坦言:“重组是公司的权利,公司当然有权利寻求避免退市的各种措施,包括重组。重组是交易,是市场化的机制可以解决的问题。如果合法合规的自愿交易解决了退市问题,那么重组和退市机制并不冲突,但是要避免出现相关负责人因此逃避惩罚的情况。”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