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志所往与民心所向,《淮海战役启示录》这样讲述

“过去十万大军交战到底是怎么样的呢?”

“战场上冲在最前面的士兵是什么感受?”

“那些经历过战争的老人看到现在强大的祖国会有什么感想?” ……

“很多人不知道为什么要打仗,为什么人民军队那么勇敢顽强。”在知乎上有着19万关注者的87岁高龄“网红”——老兵尹吉先,正在用当下年轻人习惯的方式与他们对话,他曾是淮海战场上的一名年轻战士。

在纪录片《淮海战役启示录》第四集的开场,一组组老兵的画面在荧屏上显现,他们坚毅的神情,仍旧透露着不变的初心。

10月5日起,由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出品的5集电视纪录片《淮海战役启示录》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纪录频道和江苏卫视相继播出。作为入选国家广播电视总局2019年重点纪录片创意选题和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推荐展播的纪录片,该片以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之一的淮海战役为题材,围绕“抉择”“同心”“制胜”“血性”“民心”五个主题,在对淮海战役中重大事件进行回顾的同时,也对战役期间英雄模范和感人故事进行了挖掘。

多样化讲述,让这场战役不“遥远”

以一张70年前的手绘地图开场,《淮海战役启示录》打开了这场具有决胜意义的人民解放战争的“时光匣子”。60万人民解放军与80万国民党军在淮海战场上兵戎相见、殊死一搏,这背后还有着哪些故事?《淮海战役启示录》用多种视角带观众重新走进那段历史。

作为一部历史军事题材纪录片,本片在影像手法上进行了多种尝试与融合。从对具有年代质感的老照片进行动态化效果处理,到对关键情节的再现拍摄或是动画模拟,再到节目组纪实寻访和潜心挖掘出的历史影像、文献档案,配合亲历者的口述、军事专家学者的解读……这场70年前的战役,就在色彩多样的影像描摹中逼真起来。

该片没有采用单一视角,而是从人民解放军、国民党军队及海内外媒体等多个维度对这场战役进行勾勒。1948年的中国,正面临着两种截然不同前途和命运的抉择。一边是国统区的政治腐败与民不聊生,另一边则是解放区亿万农民在土地改革中翻身做了主人。观众从历史的投影中可以清晰看到,胜负的天平在战争之前其实早已倾斜。民心,在这场战役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今年已有104岁高龄的伊莎白·柯鲁克,当年曾作为国际观察员考察中国革命和土地改革。她在著作《十里店——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十里店——中国一个村庄的群众运动》中,详实记录了晋冀鲁豫地区的土地改革给这里带来的巨大变化。与此同时,路透社、《纽约时报》等西方媒体,也在密切关注着这场正在酝酿并将改变世界政治局势的战役。这种第三视角的客观评述和多线叙事的方法,既充实了节目内容,也让这段历史呈现得更加真实立体。

在对战前背景做了充分解读后,镜头便开始将这场战役的脉络走向铺陈开来,展开画卷式的复刻与讲述:

1948年4月,时任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的粟裕向中央发出电报,全面陈述了作战构想——集中华东野战军优势兵力会同中原野战军在中原黄淮地区打几场大规模歼灭战,该建议最终被中央采纳;10月11日毛泽东起草《关于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确定第一阶段重心——集中歼灭国民党军黄百韬兵团;随后,又经历了从“小淮海”到“大淮海”的重大演变。1949年1月6日,人民解放军以摧枯拉朽之势发起总攻,经过4个昼夜激战,彻底歼灭杜聿明集团;1月10日,杜聿明被俘,历时66天的淮海战役落下帷幕……

伴随着作战地图与影像资料等交织再现,镜头带着观众身临其境般感受了这场60万人民解放军听党指挥、勠力同心的浩大战役。从具体的影像到精确的时间地点信息,结合厚重又富有故事性的讲述方式,该片带着今天的观众重温了70年前那场“人民用小推车推出来”的胜利。

深描英雄故事与百姓力量

“兵民是胜利之本”。在对淮海战役的历史脉络进行解读之后,《淮海战役启示录》的镜头聚焦到一个个生动鲜活的战斗英雄与支前模范身上,开始用特写镜头式的笔触深描他们的故事。

和尹吉先一样,那些从战火中走来的老兵,初心不改:“关键就是咬紧牙关坚持”的郑子亭誓死坚守寺山口;在战火中淬炼的袁永福一再穿过冰河传递消息;谢雪畴生前一直用文字追忆战争年代的烽火岁月;孔金胜殊死拼杀,在寸土必争的拉锯战中身先士卒,用生命捍卫了与阵地共存亡的血性诺言……浴血奋战,对于血洒疆场的老兵而言,是侵入骨髓的记忆,更是顽强不屈的血性烙印。

这些当年20岁左右的热血青年,在不同时间,从不同地方走进了同一支革命队伍,他们昼夜行军,冲锋陷阵,视死如归。他们在革命队伍中觉悟,在战火淬炼中成长,淮海大地上永远留下了他们勠力拼杀的年轻身影。

淮海战役的胜利,还离不开数以千万解放区民众的拥护和支持。《淮海战役启示录》最后一集便讲述了这些奋不顾身保障子弟兵后勤供应的人民群众,讲述他们如何汇聚成淮海战场上气势恢弘的支前洪流。

纪录片从当时新华社华东野战军前线分社摄影记者邹健东的镜头中,看到了一个个感人至深的画面, “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军民关系跃然荧幕。“在革命战争中,我亲身体会到人民是革命战士的重生父母,是我们进行革命战争的坚强后盾。”邹健东曾这样写道。

淮海战役期间,支前民工董长松带领几十个民兵推着小车从家乡蒙阴出发,一路跋山涉水,奔赴淮海战场;焦裕禄也曾在淮海战役支前担架队担任分队长,这份经历深刻影响了他后来的人生道路……淮海战役的“后勤运输系统”正是由数不清的支前队伍组成。

共同的目标与理想,让人民解放军与支前民工结成了牢不可破的阵线。在淮海战役牺牲烈士的纪念墙上,支前民工的名字和解放军官兵的名字被铭刻在了一起,而该片也在最后为这些英雄们单独开篇,浓墨重笔地写下这些战争背后的名字。

回首过去,铭记历史,才能在不忘初心中展望未来。新中国成立后,许多老兵热血依旧,加入国防尖端科技队伍:“两弹”试验、中国第一枚导弹装配和发射、远程运载火箭研制、中国首颗试验通信卫星发射等重大国防工程,都留下了他们奋力拼搏的身影。这些穿过硝烟而来的共产党人,始终忠于党和人民的事业,在新的岗位上,默默守护着来之不易的和平。

通过回溯这场影响深远的战略决战,纪录片《淮海战役启示录》深入挖掘、阐释了淮海战役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穿过硝烟的镜头,踏过历史的足迹,除了震撼与感动,节目留给观众的启示,同样耐人寻味。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