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蚕桑“西传记”

西域本不出丝绸,据司马迁《史记·大宛传》记载,自大宛(汉代时古国名,即唐之拔汗那,今费尔干那盆地,分

西域本不出丝绸,据司马迁《史记·大宛传》记载,自大宛(汉代时古国名,即唐之拔汗那,今费尔干那盆地,分属中亚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与乌兹别斯坦三国)以西,“其地皆无丝漆”。直至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以后的相当长时期内,西域仍不产丝。据南北朝时颜之推《颜氏家训》卷下记载:“胡人见锦,不信有虫食树叶吐丝所成。”西域人虽然已经知道丝织品,但仍不清楚生丝是如何获得的。

西域丝织业“借蚕生种”

在丝织业发展起来之前,古代西域贵族所消费的丝绸,主要依靠交换从内地取得。从上古时代起,丝织品就是我国中原地区向西北各族输出的主要产品。在与新疆比邻的俄罗斯联邦戈尔诺·阿尔泰州地区,公元前500年左右的古墓葬曾出土过来自中国内地的丝绸,中国、哈萨克斯坦、俄罗斯联邦的阿尔泰地区也出土过战国铜镜。这些考古资料证明,中国内地与阿尔泰山以西的居民发生联系早于这一时期。

在丝绸传入西域很久以后,有些西域国家仍不知道用生丝为原料来织造。据朝鲜半岛新罗国僧人慧超记载,克什米尔一带的国王常派遣二三百人于今帕米尔一带抢劫,“纵劫得绢,积在库中,听从烂坏,亦不解作衣着也”。直至13世纪蒙古西征时,蚕桑业在西域的推广仍然很有限。蒙古重臣耶律楚材在寻思干(今乌兹别克斯坦历史名城撒马尔罕的金元时代突厥语名称Semizkent“肥城”之音译)看到那里“颇有桑,鲜能蚕者,故丝茧绝难”。

较早开始织丝绸的是高昌和于阗。据《隋书·西域传》记载,高昌国“宜蚕”。唐玄奘的《大唐西域记》、藏文经典《于阗国史》和《新唐书·西域传》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于阗的蚕种是从中国内地传去的。《大唐西域记》卷12记载丝织业从中原传入于阗的经过是这样的:

从前于阗未知桑蚕,听说中原有,遂遣使求蚕种。但中原皇帝不愿让蚕种外传,不但不赠送蚕种,还深恐于阗使臣私自夹带蚕种出境,遂下令边境严加防范。于阗国王想出一计,故意恭谦地向中原皇帝提出联姻。中原皇帝一向自大,见西域于阗有意联姻,便允许之,同意将公主下嫁于阗。于阗王得讯后,以迎接公主的名义向中原派出使臣,暗中向公主传话,说于阗素无丝绸蚕桑,如果公主想嫁到于阗后继续有丝绸衣裳可穿的话,就必须随身将蚕种带来,以便将来自己织造丝绸。公主得此消息后,秘密准备了蚕种,藏在凤冠之中。当公主外嫁的车队行至边境时,官吏依例遍搜行囊,只是不敢检查公主的帽饰,于是蚕种安全地传到于阗。

公主抵达后,先暂居在于阗以东一个叫作麻射的地方,待王宫收拾停当后迁入宫中。在离开此地时,公主把蚕种留下了。来年阳春三月万物竞发,当地人开始植桑养蚕。起初人们不明白饲蚕只能用桑叶,试以各种树叶。后来发现桑树如此有用,遂遍植其树。公主下令保护蚕桑,使丝绸业在于阗生根发展起来。后来于阗人民为了纪念此事,在麻射建造了“先蚕伽蓝”,即蚕种寺。至唐代这里尚有数株枯桑,传说就是最初种植的几株种桑。

20世纪初,在于阗以东的丹丹乌里克遗址中发现一幅壁画,绘有汉地公主携蚕种入于阗的故事。据考证,蚕种传至于阗的时代,大约在十六国(304年~439年)至北朝(386年~581年)时代。

西域的风土宜于桑树生长,蚕桑业在那里发展得很快,不仅传入西域各地,还传到葱岭以西地区。后来,西域成为桑蚕业进一步西传的中继站。

蚕桑传入东罗马

丝织业最初什么时候传入欧洲很难确证。《后汉书·西域传·大秦国》已记载大秦国(即罗马帝国)“人俗力田作,多种树蚕桑”。但是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罗马帝国的丝绸主要依赖于从中国输入。其国内虽然有一些丝织业,但其原料也主要从东方输入。罗马的丝织作坊拆解从中国输入的丝绸,重新再纺织染整。由于丝绸远比其他织物精美,罗马帝国对丝绸的需求很大,大量的中国丝绸经波斯进入罗马市场,造成巨额入超,帝国国库入不敷出。为了控制丝绸进口,罗马帝国于公元297年与波斯萨珊王朝达成协议,规定丝绸贸易由后者国家垄断。

波斯垄断对欧洲的丝绸贸易,给它带来了巨大的利益,迫使欧洲人另寻丝绸来源,这种努力在拜占庭帝国(即东罗马帝国,395~1453年)时代一直没有停止过。欧洲人企图摆脱在丝绸业上对波斯人的依赖,引起了波斯人的不快,他们不希望拜占庭与中国直接建立联系,不愿欧洲人了解丝绸生产的过程。

据东罗马历史学家普罗科波记载,公元550年左右,几位在拜占庭的印度僧人了解到,东罗马皇帝查士丁尼正竭力减少丝绸贸易赤字,并减少对波斯人的依赖,便求见皇帝,声称他们会生产丝绸,可以帮助拜占庭解决这个问题。僧人们对查士丁尼说,他们曾经在一个位于印度之北,称为“赛林达”的地方居住过,不但了解丝绸的生产过程,而且设想过在拜占庭生产丝绸的计划。他们告诉皇帝,丝是由一种具备天生本领的小昆虫生产的,可因为这种叫蚕的昆虫生产周期很短,而且难以解决在旅途中的饲养问题,要搞到这种活虫很难。但繁殖蚕并不难,因为蚕是从卵孵化出来的。

查士丁尼皇帝为这些印度僧人带来的消息所鼓舞,向他们许诺,如能搞到蚕种,并在拜占庭饲养成功,将给予重赏。于是印度僧人返回“赛林达”取蚕种,过了一段日子,终于把蚕种带到了拜占庭。

印度僧人取蚕种的地方“赛林达”(Serinda),Seres意为“丝国”,即中国,Inda即印度,合起来就是指中国与印度之间的地区,相当于汉文史料中的“西域”。当时蚕桑业已经于阗传到西域,所以这些印度僧人应当是从于阗或其附近把蚕种传到拜占庭去的。

这些印度僧人不但给东罗马帝国带去了蚕种,还成功地孵化了蚕卵,并传授了植桑养蚕的方法。这样在古老中国起源的丝绸业,从原料生产到纺织成品,完整地在东罗马帝国的土地上生根落户下来。地中海地区气候宜于桑树生长,使丝绸业很快发展起来。

公元6世纪时,拜占庭与西突厥建立了联系,当时突厥汗国控制着东起辽海,西达里海的辽阔草原地带,掌握了东西之间的丝绸贸易。查士丁尼皇帝曾向来访的突厥人介绍丝绸的生产过程,使突厥人惊讶不已,他们不明白东罗马人是如何侦知这个秘密的。《北史·西域传》里就记载大秦“土宜五谷桑麻,人务蚕田”。

阿拉伯人的大食帝国兴起后,蚕桑业沿北非一直向西传播,并跨越直布罗陀海峡,传入受大食人控制的西班牙。公元1146年,斯加里野(今意大利西西里岛)国王,使用俘获的掌握蚕桑技术的拜占庭希腊工匠,在当地开始生产丝绸,后来蚕桑业从这里传到意大利和欧洲其他地方。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