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70人之邵云环:新闻事业女英雄 爱岗敬业书写壮丽人生史诗

东北网10月12日讯(记者 王春颖) 邵云环同志是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新华社驻贝尔格莱徳分社记者、主

东北网10月12日讯(记者 王春颖) 邵云环同志是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新华社驻贝尔格莱徳分社记者、主任编辑,在1999年5月8日凌晨北残暴袭击中国驻南斯拉夫联盟大使馆时不幸以身殉职,年仅48岁。

邵云环1951年6月19日出生在有“东方第一城”美誉的佳木斯一个普通工人之家,1958年进入佳木斯纺织厂子弟小学学习。在校期间她的学习成绩总是名列前茅,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邵云环当时在班上不仅学习好,而且乐于助人,她的家境并不宽裕,但当她看到同班同学生活困难买不起鞋时,就从家里拿来了一双自己的鞋送给她。学习上她是同学们的榜样,生活中她是同学们的贴心人。

在学校,她刻苦学习文化知识,虽然身体素质较差,但顽强拼搏的精神使她不甘落后。邵云环的书包总是装满了课本,她早来晚走,教室里、操场上,到处留下她如饥似渴,孜孜不倦求知的身影。1968年,只上了4个月高中的邵云环响应党的号召“上山下乡”,她没有犹豫,报名去了条件最差、最冷的大兴安岭加格达奇,加格达奇属高寒地区,冬天最低温度达零下四五十度。在这样的环境里、邵云环以顽强的毅力锻炼着自己、在青春的道路上留下了一串串坚实的脚印。

1971年9月,邵云环在北京外语学院东欧语系塞尔维亚语班学习了3年多,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走上工作岗位以后,邵云环的一些优点便很快表现出来。她在工作上踏踏实实、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对自己要求很严。东欧组是个对综合工作能力要求较高的单位,负责东欧地区各个国家的参考报道,每人要兼管选报、翻译、编稿和调研等多项工作,难度比较大。邵云环来后具体参与对南斯拉夫的报道,由于刻苦努力,适应工作很快。南斯拉夫是个国情很特殊的国家,选报的难度尤其大,要想从南大量报刊中挑选出有参考价值的材料,如沙里淘金。但是,邵云环在这方面很快便入了门。那时她住在新华社院内集体宿舍,每天早晨很早便到了办公室,然后静静地坐下来,从分社当天发回的外文稿和最新外文报纸中选择有用的翻译材料。对于一个新参加工作的外文干部来说,翻译是最重要的基本功。她不仅翻译速度比较快,而且译文比较准确、通顺。

1985年开始,邵云环在参编部从事英文翻译工作。她虚心向老同志学习,认真积累词汇、句型,使她的翻译水平迅速提高,能熟练、准确地翻译各种类型的英文稿件。

1990年下半年到1993年,邵云环同志被派往贝尔格莱德任新华社常驻记者。她到新华社驻贝尔格莱德分社工作3年期间时,正值南斯拉夫发生分裂和波黑战事激烈的时候。她牢记新华记者的职责,凭借多年练就的调研功底,她与分社其他记者一起,不顾安危,在困难的条件下密切跟踪事态进展并及时向总社发回有关报道。为了取得第一手材料,她在联合国维和部队陆续进驻前南交战地区时,曾一天数次往返机场,甚至克服种种困难前往波黑闯进联军驻地采访;贝尔格莱德市发生骚乱和“打砸抢”时,她坚持到现场观察,从而发回许多独家报道及一些相关照片,经常受到国际部表扬。

在局势十分紧张的克罗地亚,她还采访了各种类型的难民营,甚至费尽周折,在一个十分偏僻的村庄里的一条荒废的铁路线上,找到了暂时栖身于货车车厢里的几十名波黑难民;她还冒着危险,深入到克塞两地方武装严重对時的联合国“隔离区”进行采访。根据采访中获得的第一手材料,邵云环同志发回了多篇重要的参考稿件,系列通讯稿和大量图片。据统计,3年中,她向总社发回的公开稿、参考稿件及为一些刊物提供的稿件,多达500余篇,写出了许多有见地、有深度、有现场感的稿件,除公开稿外,还写了大量内参综述稿,仅《参考资料)一个刊物就刊登了48篇,平均每月两篇。

邵云环同志的一生,是为党的新闻事业英勇奋斗的一生,是为人民的利益无私奉献的一生。她的牺牲,使我们党失去了一位好党员,新华社失去了一位忧秀的女翻译、才华横溢的女记者。她以48岁短暂的一生,谱写了一部壮烈的人生史诗。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