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医疗大发展 幸福花开香满园

本报记者 宋育欣 实习生 党鹏

健康助力小康,民生牵着民心,健康是人类永恒的追求,是百姓最看重的民生。从最初的诊疗设备“老三样”,到现在的便携式智能新设备;从半农半医的“赤脚医生”到经过专业培训的全科医生;从排队看病到家庭医生上门服务;从看病远、看病难、看病贵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家门口享受省市专家医疗服务……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省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个个贴近民心、顺应民意的变革,让我省百姓就医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攀升。

强基层 固基础 服务网络渐织牢

67岁的邵桂兰是长春市二道区英俊镇和平村一位普通农民。这些年,她和家人但凡有个头疼脑热都会到村卫生室寻求帮助。说到留在“家门口”看病的原因,她直言:“这些年,村卫生室环境、条件大变样,在这里看病我们既放心又舒心。”

在邵桂兰印象里“两条凳子一张床、破旧桌上开处方”是几十年前农村诊疗活动的形象概括,血压计、听诊器、体温表是当时医生的“三大件”,缺医少药的问题更为突出,一些治疗常见病、多发病的药品紧缺,常常导致患者放弃治疗……而如今,这些都已成为邵桂兰口中的“老黄历”,取而代之的是宽敞明亮的诊疗场所,持续升级的设施设备,配备齐全的药品。

70年来,我省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基本建设逐步驶入快车道。尤其新医改以来,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原则,我省一步步织牢基层医疗网络。翻开“成绩表”,你可能就理解了邵桂兰的就医选择:

——截至目前,我省建有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35家、社区卫生服务站78家,乡镇卫生院763家、村卫生室8808家。近年来,我省累计投资7.07亿元,为全省469家乡镇卫生院新建、改建扩建业务用房,总建筑面积近47万平方米;2013年至2015年期间,省政府将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列为民生实事,累计投资6亿元,为每一个行政村建设一所标准化村卫生室,目前共建设完成8133所标准化村卫生室,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延伸到村级,形成了“一乡一卫生院,一街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行政村一卫生室”网络布局;

——建设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968个、中医综合服务区(中医馆)850个、社区健康小屋220个。有效打造城市15分钟、农村30分钟医疗服务圈,确保城乡居民及时有效获得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省政府不断加大投入,持续改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备设施,投资1.58亿元,为所有乡镇卫生院配备790台急救车辆及车载急救设备,加快构建农村医疗急救体系;从2018年起至2020年,投入2.5亿元,解决全省乡镇卫生院医疗设备配置标准化问题;

——为做好脱贫攻坚工作,我省为8个国贫县的16家乡镇卫生院、2个深度贫困县的12家乡镇卫生院购买DR机、生化分析仪等设备;2019年,投入4575万元,为村卫生室配备“健康一体机”8798台,利用信息化技术弥补村卫生室检查、检验能力短板,提升村卫生室服务能力……

这一串串数字的背后,是我省基层医疗卫生发展的生动变化。基层医疗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变化,让越来越多的人为我省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感叹。

聚人才 补短板 培育健康“守门人”

人才是医疗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力量。我省基层医疗条件改善,升级的不只是场地和医疗设备,人才资源也在不断提档升级中。一大批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卫生人才留在基层,化身百姓健康“守门人”,为百姓撑起健康保护伞。

为保证基层人才储备,我省在选才、育才、留才等方面下足功夫,细做“文章”。加强顶层设计,高位推动基层人才队伍建设。多年来,省委、省政府相继出台《吉林省进一步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实施方案》《关于改革完善全科医生培养使用激励机制的实施方案》《关于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工资政策保障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的通知》等政策文件,针对乡村医生、全科医生、家庭医生等基层医疗人才的培养、选聘、留用,给予全面扶持和政策倾斜,为基层医疗机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强化培养,为基层“人才库”源源不断输送人才。通过院校医学教育加强医学生培养,卫生、教育、财政等部门落实好多层次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全省设立31个临床培训基地、16个基层实践基地,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合格3059人;面向乡镇卫生院招收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培养医学生1255人,面向村卫生室招收订单定向免费培养医学生457人;通过特岗计划加快补充基层人才队伍,重点为贫困县招聘特岗计划人员,目前已录取227名。

培养好人才还要留得住人才,为此,我省进行了系列改革:推进补偿机制改革,保障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待遇,工资由差额支付变成全额保障;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定编定岗不定人的用人新机制;推进分配制度改革,对具有全科医生岗位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核定绩效工资总量时给予一定倾斜。

“抱团”发展,上下联动,为基层人才成长提供空间。我省建立了由政府主导的分区域、分层次、多形式的医联体,在医联体内通过上级医疗结构的传帮带和先进技术推广,全力提升基层医疗机构人才的服务能力,同时全面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和边远地区流动;同步推进市级医联体、县级医共体、专科联盟、远程医疗协作网,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资源技术纵向流动。

定向培养、政策倾斜等一系列“人才计划”的实施,基层医务人员实现了从“赤脚医生”到“乡村医生”,再到“医院专家”的蝶变。基层医疗的“人才短板”逐渐补齐,百姓就医的脚步也越来越近,实现了家门口享受高端健康服务。

重服务 促发展 撑起健康“保护伞”

如何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怎样让基层百姓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资源?为破解横亘在基层医疗发展路上的一道道现实难题,我省坚持把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作为重要民生工程实施,让百姓“小病拖、大病熬”成为历史,随之而来的是获得感和幸福感地不断提升。

2017年,62岁的谢宝仁与所辖的长春市绿园区普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订了家庭医生服务协议。家庭医生定期入户检查、电话随访、健康宣教……自此,老人有了自己的私人健康管家。一次体检中,谢宝仁被查出肝占位性病变——疑似血管瘤,需尽快手术治疗。家庭医生刘利民通过“医联体”绿色通道快速把老人转入吉大一院肝胆外科进行治疗,解了谢宝仁一家的燃眉之急。

头疼脑热随叫随到、大病就医开辟绿色通道、定期询问健康状况……曾在国外影片中出现的私人医生服务患者的场景,随着我省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推广普及,已基本成为现实。家庭医生服务的推出,是我省医疗服务由治疗疾病向呵护健康转型的缩影。

做实签约式服务,网格化布局,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预防保健、生活方式干预、健康管理等融于日常工作,踏实、扎实的服务风格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让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成为受百姓青睐、受主管部门认可的医疗服务“新名片”。

随着医改不断深入,基层医疗机构服务内容不断扩展。在医联体的支持下,越来越多的大医院专家来到基层坐诊帮扶。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挂到专家号、看到专家门诊、拿到大医院出具的检查报告单。

信息化的发展,让基层医疗跨越式发展成为可能;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为分级诊疗制度插上了高飞的翅膀。近年来,我省稳步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工程,以省级远程医疗会诊平台为依托,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建设全省统一的基层信息系统,促进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规范化、便捷化。

2018年以来,省远程医疗服务平台实现横向贯通省级“五大医联体”牵头医院,纵向连接县级医院和乡镇卫生院,具有远程会诊、远程影像诊断、远程心电、远程病理诊断、远程手术示教等10项功能。2018年,我省完成23个国家级和省级贫困县、陆路边境县和少数民族县的355个乡镇卫生院的远程医疗服务系统的安装、调试、运营,实现了互联互通;2019年,省政府将“全省远程医疗服务网络乡镇卫生院全覆盖”列为省政府重点工作任务和民生实事,截至6月底,远程会诊平台项目建设的424家乡镇卫生院、9个市(州)中心医院、10家省属省管医疗机构和服务平台专网建设陆续进入施工阶段,年底将全部建设完成。目前,平台共开展远程会诊848例,远程医学培训66期总计6477人。远程医疗、在线会诊使“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路”的承诺,在医疗领域得到兑现。

此外,深入实施的健康扶贫工程、全面推进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与基本药物制度等政策,使基层百姓切实享受到了基层医疗服务变革带来的福利。

70年沧桑巨变铺就健康路,70年蓬勃发展为民增福祉。我省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历经数次变革,逐步走上了又好又快的发展轨道。进入新时代,我省站上新起点。以过往为序章,以使命为担当,为早日实现健康吉林建设的宏大目标,我省广大干部群众将携手逐梦,砥砺前行!

①我省通过举办基层卫生岗位练兵和技术竞赛等活动,不断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内容不断扩展,服务质量持续提升,百姓获得感明显增强。

③大力建设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为适龄儿童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④村卫生室的设施设备越来越齐全。

⑤一人一策,为贫困人口提供慢病签约服务,全力推进健康扶贫工程。

⑥上级医院医生入村义诊宣传,将诊疗服务送到百姓家门口。

本版图片均由 姜拥华摄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