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头条也玩监听门?网友:太没道德底线!

近日,雪球财经用户“岁寒知松柏”爆料,自己多次发现今日头条会“监听”手机上的其他APP。有一次他与朋友微信聊到20多年前的一本小说,内容与法院拍卖房产有关,第二天今日头条就对其进行了相关内容的推送。

在其爆料贴下方,多位网友从专业角度对此进行了分析,有人认为今日头条获取微信语音的可能性不大,但很可能通过麦克风权限对用户通话进行了录音和分析。还有网友指出安卓系统本身存在设计缺陷,使得APP之间可以相互访问内部存储文件,而今日头条等以广告精准匹配为商业模式的应用,天然具备获取用户信息的冲动,通过从各处获取数据,打造了所谓“精准推送”。

据了解,今日头条在2018年就曾爆出“窃听门”。当时,不少网友都表示自己有过“被窃听”的经历:既没有在今日头条进行过搜索,也没有点击过类似文章,只是出游时聊过相关话题,就被其“精准推送”,如何不叫人怀疑今日头条正通过手机麦克风权限窃取用户隐私。对此,今日头条自然极力否认,表示自身并没有窃取隐私行为,但对于平台为何出现超出预料的“精准推送”内容始终解释不清,其模棱两可的说辞和逃避问题解决的态度,更加重了网友们的怀疑,难不成屡屡发生的“谈话内容摇身一变成推送消息”现象是“巧合”?

如今,随着国家对网络安全的重视程度加大,关于用户隐私数据的保护问题也逐渐成为关注的焦点,各大APP过度获取数据、涉嫌侵犯隐私的行为也在监管调查下渐渐浮出水面。在最近结束的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上,知名主持人白岩松就表示:“根据我们看手机的角度,能了解我们的视力状况,根据行走等因素确定我们的运动习惯和健康,还有麦克风授权扮演着对我们一定的监听角色,然后推荐你感兴趣的东西等等,各种应用程序对隐私获取比我们想象的更加过分”。

白岩松的话警醒着身处于大数据时代的广大网民群众,每天穿梭于各大社交、电商、出行等APP之间的我们,几乎是在信息“裸奔”。与此同时,在9月份发布的《移动APP违法违规问题及治理举措》榜单上,今日头条被公开点名批评存在“APP未按照其隐私声明申请隐私权限,存在涉嫌超范围采集用户隐私信息的行为”,该榜单实锤了今日头条侵犯用户隐私的行径。

回顾历史,以广告业务为主的谷歌,便曾雇佣大量外包人员配合机器系统,进行用户信息的监听和分析。而与谷歌相似的是,在今日头条的盈利模式中,广告也是其最主要、甚至唯一的收入来源,因此,今日头条必须想方设法得到用户的隐私数据,以实现对广告进行精准匹配,从而提高客单价与利润率,这是其商业模式的基础,无可改变。与其说今日头条无道德底线,不如说今日头条的盈利模式决定它从一开始便不存在传统意义的道德。

今日头条以兴趣分发为基本逻辑,所谓‘算法’,计算的就是用户浏览习惯,而这本身就属于用户隐私。浏览习惯背后的“兴趣”,只是算法模型的海量参数之一,获取越多的参数就越能实现更精准的用户画像,越能提高广告效果,从而获得更多的收益和营利。在这个基本逻辑下,想要今日头条放弃对用户隐私的获取,可谓难比登天。也许,唯有借鉴国外大量实践,例如美国、欧洲等地对谷歌、Facebook除以数亿美金的巨额罚款,以严格的立法和相关部门的主动调查为主要手段,才能有效制止今日头条等APP的不法行为、有效保护用户隐私。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