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集刷爆,「大龄剩女」好样的

今年,原本沉寂的台剧宛若新生。

自《我们与恶的距离》开始,直到收官仍在豆瓣以9.5的高分令人惊诧。

这仿佛也预示着,台剧继许多年前的偶像剧时代之后,又一次跃跃欲试地走上巅峰。

比如最近这部——

《俗女养成记》

改编自作家江鹅的同名散文。同样短小精悍,《俗女养成记》全十集已完结,豆瓣评分高达9.1。

收视率上,首播甚至超过了《我们与恶的距离》,打破了华视(CTS)13年来创下的最好成绩,在25-39岁的女性观众中更是高达3.57。

这部再次跃上9分的新剧,其实和《我们与恶的距离》颇有渊源。

不仅导演和编剧严艺文有过客串,主演温升豪、吴慷仁也都在该剧有过精彩表现。

此外,这部剧里不光导演入围过金钟奖最佳女主/女配,剧中饰演女主爸爸、阿嬷、爷爷、小叔、前男友、发小、前婆婆,甚至邻居大婶的演员,无一例外获得或入围过金钟奖/金马奖。

饰演女主角的谢盈萱,更是在去年凭借《谁先爱上他》拿下金马奖最佳女主,这种全员影帝影后的豪华阵容,也让整部剧几乎没有被诟病的角色。

而这部剧的大胆之处,就是以一个39岁没房没车没老公没小孩的“四无”单身大龄女青年为主角。

然而整部剧并没有死气沉沉的、阴影笼罩的悲哀,相反,它有一种治愈人心的力量。

导演严艺文在接受台媒采访时称:

“尽量在跳脱传统台语剧的乡土气息,让搞笑的喜剧桥段更加贴近人性,演员通常要在夸张情节的表演之后,表现力不从心的状态,念出吐露心声、惹人心酸的台词。”

《俗女养成记》属于中国台湾的本土剧集,不仅台词多是台语,拍摄场景还体现了台南乡下的风光。

神奇的是,无论观众身处何地,似乎并没有因为这些陌生的因素而水土不服,反而还产生了共鸣。

女主角陈嘉玲,一无所有的大龄女青年,最擅长的事情是在拍照时闭眼。

就连她自己都说:“39岁没房没车没老公没小孩,一转眼就要40了,我的人生好像一事无成、动弹不得。”

然而,这样的局面却是陈嘉玲女士一手造成的。

原本,她有一位帅气的男友江显荣,恋爱至今同居三年半,时至今日二人更像是室友。

而躁动的起点要从陈嘉玲前任的婚礼说起,前男友示威一般发来请柬,新娘是当红的美女作家。

婚礼上,喝醉的陈嘉玲费力地争抢捧花,甚至抱着新娘不撒手,展示出了一个前女友的所有狼狈。

“二十岁女人喝醉是可爱,四十岁女人喝醉是可怜。”

但这一切不是因为还爱着,而是因为没结婚。

抱着捧花的陈嘉玲失落地跌坐在卫生间门口,一脸泪痕向还在马桶上的江显荣求婚。

意外的是,她开心地获得了一枚闪闪发亮的钻戒,可生活却没有如期进行。

江显荣称得上是一个合格的男友,除了妈宝。

看房,婆婆已经找好了设计师,并且亲自住在楼下;

试婚纱,婆婆擅自更换了她最喜欢的那条裙子,她和江显荣吵了架。

即将结婚的陈嘉玲突然觉得很累……不仅因为即将面对的家庭关系,还有工作。

看似光鲜的台北工作,无非是帮老板收拾烂摊子,帮他瞒着正房陪小三看房子。但一想到要放弃如此糟心的工作在家相夫教子,心里又有种说不出的异样。

一个客户Mark对陈嘉玲颇有好感,虽然无事发生但她选择向江显荣坦白。谁想,男友到公司大闹一场,不仅扇了老板还和Mark扭打在一起。

眼看着一团混乱的陈嘉玲终于咆哮着喊出那句:我不干了!

失去了工作,却迎来了江显荣的求婚,但看着江显荣,陈嘉玲对他说:我不想结婚了,我想分手。

主动失恋的陈嘉玲被弟弟带着回了台南,一路上哭天抢地,她一边擦着鼻涕一边说:

“我已经40岁了,没有公司会栽培我,我也没有办法转行了,我能够做什么?”

“我年纪大了没有力气谈恋爱了!要花多长的时间去遇到一个人然后建立一段关系?”

没错,她什么都明白,所以台词才如此扎心,可哭完之后,陈嘉玲并没有后悔。

看到这里,或许有人会好奇,一手好牌不要,剧名怕不是应该改成《作女养成记》?

但编剧就是要以这种方式来告诉大家,扔掉世俗眼中的好牌,说不定可以获得自己眼中的王炸呢。

故事的另一条线从一个新的时空展开,那就是陈嘉玲的童年,而所有的童年经历都驱动着陈嘉玲做出现在的选择。

小时候的陈嘉玲,机灵中透着一股傻气,她是台南平凡人家的孙女,爷爷开了一家中药铺子,街坊邻居虽然八卦却很善良。

她的童年是温馨而快乐的,偶尔也伴随着忧愁。

因为爷爷的一句“你是垃圾桶里捡的”而选择离家出走,而爷爷为了找她,克服对警察的恐惧报了警;

总觉得阿嬷偏心,而阿嬷却不顾众人反对,支持陈嘉玲改了志愿考去台北;

偷看阿玲姐姐写的情书,害她因为情书遗失被爸妈教训,而阿玲姐姐却没有怪她;

最重要的是,妈妈和爸爸也一直是最心疼陈嘉玲的人。

一家人吵吵闹闹却爱得真情实感,在陈嘉玲最落魄最失意的时候,她最怕让这些至亲的家人失望,却不知道最终能够治愈她的,也正是这些给了她幸福童年的家人。

阿德勒所说:“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而陈嘉玲正是这样一个幸运的孩子。

从小在爱中成长的陈嘉玲,早已拥有了一个完全的“自我”。

她是自由的,她在爱中无拘无束,牢笼一样的日子或许可以囚禁她一时,却永远隐藏着一个爆发的节点。

如果她选择了和江显荣结婚,忍受帮她安排人生的婆婆,辞职在家相夫教子……这一切只会让陈嘉玲愈发觉得自己陌生。

这也是陈嘉玲为什么有勇气在39岁的档口悔婚辞职回到台南老家。

因为她知道,在从小长大的那片土地,她永远能够找到自己的归属,找到爱自己的家人,过上最快乐的日子,活得最像自己。

近几年的台剧之所以火爆,和剧集的主题大有关系,他们开始剖析人情与人性、反思生活中的问题,这些转变都与以往的偶像剧大相径庭。

像是严艺文参演过的另一部台剧《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就以奇幻的剧情展示着教育中存在的残酷,好看的同时又让人有些心惊。

与以往不同的是,《俗女养成记》看似揭露了“大龄剩女”这个略带孤独色彩的社会问题,但表现手法却较以往少了一些凌厉。

让人印象最深的是,阿嬷去世后,陈嘉玲回忆起和她的一次对话。

阿嬷对她说:

“阿玲啊,阿嬷有时候也很羡慕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你阿公虽然对我不错,但阿嬷做了六十年的陈李月英了,现在我也做累了,等哪天阿嬷懒得呼吸的时候,把阿嬷的骨灰洒到大海里,让阿嬷能自由自在的,做李月英好么?”

于是,在大姑姑大张旗鼓办着后事的时候,陈嘉玲抢走了阿嬷的骨灰洒进了大海。

尽管被大姑姑指着鼻子说不肖子孙 ,但大姑姑只关心葬礼是不是有面子,却不关心什么是阿嬷真正想要的。

像是阿嬷支持她一样,这一次,她希望阿嬷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俗女养成记》讲述的是一个寻找到真实自我的故事,对于自我的认可和肯定足以冲破世俗观念的枷锁,而成为自己才可能获得真正的快乐。

在别人眼中,苹果是最美味的,但如果你喜欢吃梨,为什么非要勉强自己呢?

每个人都需要一个时刻下定决心,为自己勇敢一点,所谓跟随自己的内心其实并不困难,而困难在于,许多人早已放弃了自己的内心。

正如《俗女养成记》,其实不是说要成为一个平常的“俗女”,而是选择自己最喜欢的生活方式。

如果,“俗女”恰好是你最喜欢的生活方式,但许多人会因为“俗女”并不光彩夺目而选择放弃真实的想法。

像陈嘉玲一样,拥有着足以胜任外企工作的资质,却明白精英女白领的日子非她所愿,只有在家乡的生活才能使她惬意。

于是,当她再一次离乡,面试一份远在美国的工作时。考官最后的问题是:

“陈小姐,你觉得快乐是什么?你有想象过十年后的自己过着什么样的生活么?”

满面笑容的陈嘉玲突然僵住,她站起身,拿起自己的包,飞快地回到台南。

大概她在那一刻想明白了,自己要的究竟是什么。

“这辈子其实很长,长到你可以跌倒再站起来,做梦又醒过来;这辈子其实很短,短得你没时间再去勉强自己,没时间再去讨厌你自己。”

我曾经跨过山和大海,也穿过人山人海,直到看见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就是陈嘉玲的真实写照。

导演严艺文说:女孩们请记得,不论你几岁,都请一定要喜欢现在的自己。

而真实的自我,永远会被自己所喜爱。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