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向高糖饮料宣战

10月10日,新加坡卫生部颁布禁令,全面禁止高糖饮料广告。 视觉中国

法治周末特约撰稿 薛志华

10月10日,新加坡卫生部颁布禁令,全面禁止高糖饮料广告在电视、网络、社交媒体等大众媒体平台进行宣传,以限制消费者接触“最不健康的”饮料,引导国民作出健康的选择。此举使新加坡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禁止高糖不健康饮料广告的国家,同时也是该国正在进行的“对糖尿病战争”的最新举措。

高糖饮料危害巨大

根据食物的糖类含量可以把食物分成三大类:无糖食物、低糖食物、高糖食物。依据世界卫生组织确立的标准,成人每日摄取的热量中,糖量应控制在5%以下。美国心脏协会(AHA)发布的一份科学报告表明,两岁至18岁的青少年儿童每天摄入的糖不应该超过25克。高糖饮料中所含的糖分通常高于40克,已经远超人体每天摄入糖的国际标准。

高糖饮料严重危害消费者身体健康。根据国际糖尿病联合会的报告显示,新加坡有七分之一的成年人患有糖尿病,在发达经济体中排名第二。高糖饮料可以说是这背后的推手之一,有研究表明,大量饮用含糖饮料会导致肥胖,增加患糖尿病和心脏病等慢性疾病的风险。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每天定期饮用1至两罐含糖饮料的人比很少饮用的人患糖尿病的几率高出26%。高糖饮料除了糖分,缺乏其他营养物质,青少年长期饮用,不仅会影响脑部发育,还会影响对其他营养物质的吸收,增加患高血压、心脏病的风险。

高糖饮料企业为了顺应快节奏生活的需要,不断研发各种加入了高糖、盐和脂肪的加工饮料和食品,同时通过大规模的商业广告宣传,潜移默化地培植了消费者对于高糖饮料的偏爱。伴随着消费者健康意识的崛起以及对于健康生活的向往,不少品牌都通过产品革新和分量控制等方式减糖减油,如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先后推出健怡、轻怡等低糖和无糖饮品,以抓住新一代消费者的心。但是,这些产品在市场上始终无法取代经典原版产品的地位。

给高糖饮料强制打标签

新加坡卫生部颁布的高糖饮料禁令,主要针对软饮料,果汁、酸奶饮料和速溶咖啡,食物不在此列。对于在现场制作的饮料,如咖啡、茶,其含糖量可由顾客决定,虽暂时不在拟定的措施范围内,但最终也将接受卫生部的审查。

新加坡律政部兼卫生部高级政务部长唐振辉表示,这一决定是在以调查的形式进行“公众咨询”后作出的,旨在减少此类广告对消费者偏好的影响。

除了广告禁令外,卫生部还宣布将在高糖饮料上引入分级和颜色编码的营养标签,饮料将根据糖分添加水平和反式脂肪酸含量被区分为健康、中性和不健康三类,营养标签需标明营养质量和含糖量,以便消费者在知情的情况下作出选择,并有意识地选择更健康的产品。

此次新加坡卫生部颁布的高糖饮料禁令并非没有征兆。1月,卫生部在就新加坡国民糖分摄入问题接受国会质询时,就提出了4个减糖方案:强制贴上区分健康程度的标签,广告限制,糖税,以及直接禁止贩卖高糖饮料。新加坡卫生部认为这4个方案并非互相排斥的,而是相互配合共同发挥作用。

有证据表明,在饮料包装上强制性地加入营养标签可以有效地帮助消费者作出更健康的选择。在不同类型标签中,全球和本地进行的研究发现,营养素总结标签在帮助消费者作出更健康的选择方面比营养素特定和警告标签更有效。

限制广告可以减少产品的消费。一项横跨80个国家的全球研究发现,在法律限制其广告的国家,不太健康食品的销售额显著下降。基于以上政策考量和研究依据,新加坡卫生部得以从广告限制和营养标签引入两方面向“高糖饮料”宣战。

限制高糖饮料“蔚然成风”

根据国际糖尿病联合会的数据,目前全球约有4.2亿名糖尿病患者,预计到2045年,这一数字将升至6.29亿人。高糖饮料的摄入是导致糖尿病患病风险增加的重要因素。事实上,出于提升国民健康水平的考量,全球很多国家都有针对高糖饮料或高脂肪食品的限制政策。

截至目前,包括墨西哥、英国、法国、南非、印度、斯里兰卡在内的10个国家已决定征收糖税。征收糖税是政府通过行政手段影响市场预期,从而引导饮料企业调整经营行为,减少饮料中糖分的添加。

2014年1月,墨西哥宣布以1升1比索的比例对碳酸饮料征税,成为全球第一个开征“糖税”的国家。斯里兰卡总统则在演讲中公开指责雀巢公司生产的饮品糖含量严重超标。英国从2018年起开始征收糖税——100毫升中含糖量超过8克的饮料,将额外被征收24便士(折合人民币2.2元)的糖税;在5克至8克之间征收18便士(折合人民币1.6元)的糖税。可口可乐每年在圣诞期间环游英国发放免费可乐的红卡车,也一度引起某些城市公益组织和家长的抵制,认为这一营销行为会导致儿童肥胖。

对于征收“糖税”的做法,支持和反对的声音都不少。支持者认为,征税有利于抑制高糖饮料的消费,从而降低国民因超重问题而引发的各种健康风险,也有利于引导企业研发更健康的产品。

反对者则认为,征税会减少饮料行业的就业机会,而且也未必会达到促进健康的目的。更有激进者认为征税还不够,要给碳酸饮料贴上类似于香烟那样的“有害健康”标签才行。总之,对于高糖饮料的限制已经引发了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对于高糖饮料生产销售的限制将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

新加坡已为“限糖”做好充足准备

高糖饮料广告禁播和强制标签两项措施只是新加坡抗击糖尿病的开始,另两项提案,包括开征糖类消费税甚至完全禁止高糖饮料的可能性,已提上“议事日程”。在出台前述措施之前,新加坡卫生部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工作。

首先,增强国民减少糖摄入量的认识,并鼓励他们选择低糖的替代品。为了做到这一点,新加坡在2001年引入了健康选择符号以帮助消费者在购物时识别更健康、低糖的食品和饮料,同时还将此与消费者促销活动结合起来,以鼓励更健康的选择。 其次,通过健康餐饮计划与食品和饮料行业合作,鼓励企业将低糖饮料,作为他们永久核心菜单服务的一部分。目前,该计划共有1200多家餐饮经营者、小贩中心和咖啡店参与。此外,卫生部还与教育部和其他政府机构合作,确保教育部学校和政府办公场所出售的所有包装饮料含糖量较低。

最后,鼓励行业降低产品含糖量。为了做到这一点,卫生部在2018年4月扩大了健康成分开发计划,将糖甜饮料、甜点和酱汁包括在内,为开发和销售更健康食品成分的企业提供奖励金,鼓励生产商在保留原有口味的同时,重新调整产品配方,降低产品含糖量。

考察既有的国际实践,限糖令的出台不仅未对相关企业经营造成实质性损害,影响就业,反而引发了相关企业经营发展战略的转型升级。在已经确定征收“糖税”的国家,饮料企业的反应非常迅速。

英国饮料市场巨头Britvic在征税法案生效前即宣布自己的产品中分别已有72%达到了英国的免税标准。印度的饮料厂商则开始在碳酸饮料中用天然果汁和果肉代替人工添加的糖分,这样就可以使纳税比例从40%降低到12%。

为了在减糖的基础上不影响饮料的口感,各大饮料企业纷纷加大研发力度,寻找替代方法。一种叫做甜叶菊的植物脱颖而出,出现在多家公司推出的新产品中。这种甜度高而又不含糖的天然甜味剂,有望在未来数年间成为全球饮料企业应对“糖税”的救命稻草。

国际大型饮料公司也积极推进减糖计划。雀巢公司表示在2014年至2016年间已将全球范围内1900种产品的添加糖含量平均降低了8%,并将在2020年前再降低5%。可口可乐新加坡分公司在新加坡限糖令颁布后发表的一份声明中指出,公司欢迎有助于减少糖摄入量的新措施,这些措施对公司影响很小,公司一直在创新,推出新的低糖和无糖饮料。显然,针对新加坡政府或者其他国家政府的“限糖”举措,饮料生产和销售企业已经有了充分的心理预期,也做好了相应的准备。

(作者系武汉大学中国边界与海洋研究院讲师)

责编:马蓉蓉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