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钦松:我歌唱每一座高山,我歌唱每一条河

许钦松:我歌唱每一座高山,我歌唱每一条河

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广东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许钦松

“国庆期间去看《我和我的祖国》,那句熟悉的歌词一出来,‘我歌唱每一座高山,我歌唱每一条河’,我突然就觉得,那是在描述我作为一名山水画家,这大半辈子都在做的事情”,这是采访正式开始前,许钦松说的一句话。

“钦”字有金,“松”字有木。金者,能克木也,亦能刻木矣。

如果从名字来分析,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广东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许钦松因金刻木出名,曾是一位著名木刻艺术家,将全国美展、全国版画展、广东省鲁迅文艺奖、日本国·中国版画奖励会等中外版画展各种金奖、银奖、铜奖等尽收囊中。

虽因版画成名,但许钦松却因巨幅山水画闻名。生于1952年的他,在1998年结束总结性的版画展后,放下荣耀与赞誉,抱定中国山水画的攀爬历程,并频频以独具艺术特色巨幅山水画让人惊叹。

人民大会堂、京西宾馆、钓鱼台国宾馆、中国美术馆、国家博物馆、广东省委常委会议室、海心沙贵宾厅、广州艺术博物院等殿堂内,许钦松的一系列巨幅经典山水画《南粤春晓》、《高原甘雨》、《大岳涌云》、《长江揽胜》等被隆重展陈和收藏。

文运与国运相牵,国家兴盛则文化繁荣。许钦松作为中国当代山水画的代表性人物,身体力行,亲临高原长江,与自然对话,为祖国山河立传,将传统山水画意境与当代审美追求融合,构图气势恢弘、吞吐大荒,境界崇高壮阔、雄健苍茫,既继承岭南画派的精神,又追随时代、立足创新,开创圣洁山水的的艺术境界,其山水画探索与当代国家发展息息相关,表达出厚重的家国情怀,以及对祖国乃至宇宙自然的尊崇和致敬。

《南粤春晓》:代表“艺术的国家形象”

在转身专攻山水画的过程中,许钦松摒弃了传统国画中“小桥流水”、“一波三折”的笔墨情趣,而推崇五代画家荆浩的“大山大水,开图千里”的境界,加之受儒家哲学影响,他一直注重锻铸自我“持其志而特立独行”的人格力量,因而作品都具有一种逼人的大气势,大力量。

“做事做人,我都有一种‘大’的追求。宣纸铺陈在我面前,我就是那笔墨山水的造物主,大千世界任我书写。工作生活,我也不拘泥细微,策划工作喜欢搞大规模、大气派,改革也要大刀阔斧。”正所谓画如其人,这种由充沛的艺术意志的冲动而生发出的勃勃“意气”,让许钦松的画作呈现出一种鸟瞰万物的宏大气象。

2007年7月,许钦松接到创作邀请,为人民大会堂万人主会场外厅创作一幅巨画。本来,人民大会堂是党和国家的最高政治活动中心,也是最高的艺术殿堂。尤其外厅,更是重要嘉宾们的必经之地。

当时,许钦松倍感压力,毕竟,为人民大会堂“定制”的《南粤春晓》在创作上有两个规定性难题,一是它装点在人民大会堂这样具有国家政治典型意义的地方,这规定了画家创作的南粤山水必须具有一定的写实性,即必须体现岭南一定的山水自然形貌与地理特征而不能完全主观化地任意发挥;二是人民大会堂巨大的建筑空间,不仅决定了这幅作品的巨大尺度,而且决定了这幅作品在画面空间处理上的构成性。如何处理好这两个规定性难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幅具有一定主题意义的山水画的成败。

在酝酿了足足半年之久,许钦松于2008年春节期间提笔创作巨幅山水《南粤春晓》。两会前夕,《南粤春晓》走进人民大会堂,被称为“艺术的国家形象”。而半个世纪前,曾经指导过许钦松的关山月和傅抱石共同创作的山水画《江山如此多娇》也悬挂在人民大会堂正厅之上。广东画院两任院长的画作均被人民大会堂所收藏,一时传为佳话。

自此,许钦松迎来艺术创作的又一个春天。

《南粤春晓》 500x250cm 2008年 许钦松

在《南粤春晓》中,许钦松用写实性的笔触铺叙了岭南秀丽壮阔的河山,由近及远的红木棉、松杉及榕树呈现了岭南茂密的绿色植被,中景的南粤峭壁与远景逶迤连绵的南粤山脉表现了岭南雄伟壮丽的山势。但又不局限于自然山川的实写,为了充分凸显这幅山水画的空间建筑感,画面强化了中远景山脉从右至左向上倾斜的气势和近景从右至左向下再向画外展延的由茂林嘉木、巨岩幽涧所构成的外向斜线。这两种斜线以画面右下侧为起点,分别向上和向下张开扩散,由此构成的大三角形成了画面巨大的空间张力和雄伟气势。

虽然《南粤春晓》以岭南山峦为原型,具有真实再现岭南山水神韵的意味,但显然这幅作品并不是对景写生式的创作,而在本质上是以“大笔墨”为叙事表意的手段,在依顺自然之道、按照自然之理的基础上,重新再造了一个具有中国文化精神笼罩的非现实的时空,一个具有大美境界的心灵世界。

“我的审美倾向于儒家提倡的厚重、浩然正气。我心目中的偶像都是英雄豪杰,不喜欢那种过分拘泥于个人无谓痛苦的人。人生短暂,放在浩瀚的历史中,不过一阵轻风,一粒尘埃。因此,人的精神应该是深远而崇高的。”许钦松曾如此坦言。对照《南粤春晓》,可以发现,原来以岭南山峦为原型的自然山形已经升华,转换为审美意象中的“精神图腾”,其文化意蕴是一种超越传统绘画观念的文化整合。

凭借着富有表现力的笔墨以及虚实对衬、有无交融的谋篇布局,《南粤春晓》在具象中透出空灵,雄奇中蕴涵细腻,意境中勃发生机。故而,作品面世后立即就获得了中国美术界的高度评价,成为中国文化自信符号的缩影。

《高原甘雨》:“圣洁山水”典范

“我从小时候就很喜欢下雨。突然下大雨时,很多孩子就跑起来躲雨。我跟他们不一样,那时我就几岁,下雨我就脱光自己身上的衣服,然后在田野里头跑。让雨点抽打着自己的身体,产生痒痒的感觉,又非常清凉,就像泼水节那样。所以下雨在我的潜意识里是愉悦的感觉。

” 许钦松的这种童年记忆,在他专注于山水画创作后慢慢复苏,于是在创作时会不知不觉把下雨的景象融合到祖国大山大河的主题里。

1996年,许钦松去了一趟尼泊尔。清晨第一缕阳光从雪山背面冲天而起,把白色的雪山照耀成一片金色。他坐在直升飞机上,从尼泊尔的上空观望喜马拉雅山脉的逶迤雄姿。

“那些大山大水,我360度环视它们,仰望它们,它们是那么神圣不可侵犯,圣洁不可亵渎,崇高得直指天堂。”直升机贴着山峰,喜马拉雅山脉连绵千里,积雪千年,像一个孤独的巨人,横亘天地间。许钦松被震撼了。“那种天地苍茫感扑面而来,我被大自然震慑得无法言语。”

后来,许钦松多次到大西北写生创作。有一年西北遭遇干旱,广播、电视里轮番报道干旱给西北地区带来的灾害。“身为南方人,我经常看到下雨,对雨特别亲切。而在西北,雨对他们而言是甘雨,只要能下雨就是天大的事,(因为)缺水。”就这样,许钦松想到一个主题,叫《高原甘雨》。

当时,他正在探索山水画水墨灰色的表现力,经过反复尝试琢磨后,完成了一幅甘雨降落、云开见日的高原山水图景。画面行笔如运刀,以点和线塑造出层层丘壑,构造高原骨架,展现高原刚健挺拔、连绵起伏的景象。上方的阳光穿透云层射向高原,又表现出大雨即将过去的瞬间变化,表达作者对天降甘霖润众生的喜悦畅快之情,以及对大自然神秘、圣洁的热爱。

“为了表现北方雄壮的山水题材,我自然而然地把南方这种滋润、灵动融入到里面。因为在我看来,如果仅仅直接表达北方山水的雄壮奇崛,它缺乏一种灵动的东西,那我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把岭南滋润和灵动的意味融合进来,变成北方与南方、庄重与灵动的结合,于是赋予了山水画一种新鲜的风格样貌。”在回顾创作过程中,许钦松如是总结。

《高原甘雨》 184×147cm 2009年 许钦松

《高原甘雨》墨色鲜明跌宕,纯净明快,既酣畅又凌厉,大气充盈,气象万千,刚柔相济。在这幅作品里,许钦松解决了国画难以表现下雨题材的难题,他将西北山水的雄阔与南方山水画的氤氲灵动结合起来,创造了水墨淋漓的感觉,实现了对山水画从形式到技法再到意境的创新。

2009年,《高原甘雨》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正是由《初疑夜雨忽朝晴》、《高原甘雨》、《云壑烟林》、《岭云带雨》、《南粤春晓》、《浮云随风》、《春云漫度》等巨幅墨笔山水开始,许钦松作品中的“宇宙意识”与“诗意情怀”越来越明显,圣洁山水、吞吐大荒的许氏山水图式逐渐确立,被艺术界公认为引领新时代岭南山水画创作的典范。

《大岳涌云》:彰显民族气派

晚唐著名文人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以二十四种意境来阐述诗歌的二十四种风格。比如,其论 “豪放”——“观化匪禁,吞吐大荒;由道反气,处得易狂。天风浪浪,海山苍苍。真力弥满,万象在旁。”论“劲健”——“行神如空,行气如虹。巫峡千寻,走云连风。饮真茹强,蓄素守中。喻彼行健,是谓存雄。天地与立,神化攸同。期之以实,御之以终。”

如果对应岭南画派中大气象和大气魄的画风,许钦松想必与司空图有着相隔千年的共鸣。许钦松的作品反映出一种发自内心的文化自觉,以崇高、豪放、旷达、渺远为造境之风格依据,彰显民族气派随着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发挥日益重要作用而上升的整体趋势,让“宏大抒情”成为造境的内在意蕴,是他在山水实践的美学根基。

“三天不画就浑身难受。”许钦松形容自己身上有许多开关,“我已经练就了在不同场合打开不同开关,迅速投入。”他利用一切碎片时间,一笔一笔绘就了大山大水。

《大岳涌云》 239x600cm 2016年 许钦松

2016年3月31日,许钦松巨幅作品《大岳涌云》正式入藏广州艺术博物院。这幅水墨作品纵2.39米,横6米,创作于2015年。在此幅作品中,他借鉴西方光影的处理方法,综合版画与水墨的艺术表现手段,塑造出奇妙的视觉效果:版画般的造型与线条造就了作品的气势,摄影般的构图和光影处理,为画面赋予了出色的光感和场景感。

倾斜而下的断山,烟云涌动的留白隔开了近远山,营造出由类似于“上帝视角”观看模式生发出的“大岳涌云”,仿佛在这里,虚实、远近、浓墨留白交互所产生的空间,不再是以一种“形似”为目的,而作为一种表达意象而出现。

“我心中的山水是圣洁的,可望不可及。”许钦松说,他希望营造出更为神秘和梦幻的空间,甚至带有宗教般的神圣感,“我给你绘制一道地平线,希望你们能犹如翱翔的雄鹰,穿越千山万水,飞翔在更为广阔的天空。”

经过数十年的探索实践,许钦松成功实现当代山水画创新,包括他提出的“广远法”“环视法”“大笔墨观”思想,还有其创造的“大荒”山水当中的人文意境与思考,在《大岳涌云》中可窥见一斑。

自然在默默无语,人类在自圆其说。“在长年的山水写生创作中,我被大自然那种混沌的生命元气、苍茫的天地之力所深深折服。于是当我神游在山水中,时常能够深深感受到自然的浩大与人类的渺小。” 因此,许钦松的山水画,是胸中丘壑,更是心中宇宙。

关于山水画对自身的意义,许钦松表示,在自己的山水画体系中,自然绝不是古人笔下“可行、可望、可游、可居”之山水,而是至高无上的,是不可惊扰的,是人力所不可企及的精神圣地。

那么,这样的山水画境界和初心,决定了许钦松的作品不仅为书斋或厅堂而设,更多的是为“殿堂”而作,那些宏大叙事的画面中的个人体验与山水图示,绝不仅仅局限在个人情感的范畴,而是为唤回大众对中国历史传统文化的记忆。

《长江揽胜》:颂大国之魂

长江是世界第三大河,中国第一大河,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象征,也是中华文化代代传承的载体。这条流经11个省市的母亲河,从过往奔流到当下又涌向未来,承载着中华民族故事,包括社会的变动、朝代的兴衰更替、文化的传承变迁,承载着中华文明的奔涌向前,也是一条历史长河。

2011年启动的“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是由中国文联、财政部、文化部联合实施的一项国家级美术创作工程,在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撷取重大的历史事件、杰出历史人物、中华科技文化成果、历代社会风情图卷为主题,力求展现中华文明的精神风貌。其中自然山水题材有三个,包括长江、长城和黄河。许钦松经过重重选拔,成为长江题材的主创作人。

如何把自身积累多年的山水画技巧以及创作风格融入这件作品的创作之中,进而体现长江景观、地域、地貌文化之特点,展现中华长江之美?具体在构图上,如何在方形的巨大纸张里展现长江之“长”?

《长江揽胜》680cm*480cm 2016年 许钦松

许钦松冥思苦想,希望站在国家和时代的层面去创作,通过自己的笔墨,还原长江的自然力量,找到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奔流而上的精神根源所在。而且,既然是当代画家的作品,这张画不能有太多古意,必须融入新元素,要有创新,视觉要适应当代人的审美,同时要展现大国盛世气象。

为此,他查阅了大量文献,还四次深入长江进行写生与文化考察,从源头一直到入海口,大量考察长江流域的村落、城市,沿途风光、物产、人文地理,不同族群的生产、生活方式等,写生稿创作了近百张,包括从古老的纳西古乐和东巴文字里寻找原生态的灵感。

“如果不深入实地写生、考察,就很难有真情实感。” 许钦松在金沙江虎跳峡写生时,江水轰鸣如雷,和身边的人说话也听不到,那种感觉让他激动万分。“我会在离水面几百米高的陡峭石壁上画画,比较危险。为了去长江第一湾感受日出,我半夜3点爬起来,拿着手电筒爬山,由于没有修好的路,十分危险。尽管这些景色我最终没有能够画进来,但是让我对于长江的整体理解提升了很多。”

要在长6.7米、高4.7米的近方巨幅画纸上完成《长江揽胜》,许钦松专门新建了一间7米高、面积100多平方米的工作室,并且配备了升降电梯,但后来索性还是把画纸降铺在地板上创作。而作画的巨大宣纸来自安徽某宣纸厂的特制,由两张大纸接驳而成。

采用对角线布局,在很高的视角上展开,他让画面由近处的雄伟壮观,到远处的浩瀚邈远,层层推进,云雾弥漫,群峰层叠,开图千里……长江水从画面右下方一片云雾蒸腾中涌入三峡夔门,夔门两岸高耸的峭壁,把滔滔江水逼成一条细带。之后,江水从画面左下方向右上方滚滚流去,经过神女峰等长江名胜,最终在画面右上方的曙光与云海交织中并入大海,展现出一种生生不息的强大生命气场。东方入海口的一抹霞光表现长江向光明奔去,寓意民族伟大复兴。

“长江在我心目当中,是至高无上的,是一条永存的河,是代表着中华文化生生不息、奔流不息的一条精神之河。作为一个当代画家,笔下的长江必须具备时代的精神,我要画的,不是原始的长江,不是近现代经过改造后的长江,也不是文人的长江、古人的长江,而是‘文明史中的长江’ ,是‘时间上永恒’与‘空间上无限’的长江,有着民族精神与气质,体现大国气象,是国人心目中的长江。 ”许钦松创作的巨幅山水画《长江揽胜》于2016年完成,被国家博物馆收藏并陈列。

《长江揽胜》是许钦松画过的最大的一幅画,所有站在《长江揽胜》前的观众,无不感到万里长江之浩瀚气势尽收眼底。在画上的题词里,许钦松总结了自己创作的心路历程。“长江为中华文化象征,故古人多画长江万里,歌之咏之,今画长江揽胜,鼓国之浩气,咏时之新风,余为之四下长江,体悟江之神韵,岸之风骨,数易其稿,五载方成。”

许钦松简介

许钦松,1952年生,广东澄海人。国家一级美术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第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1998年获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跨世纪之星”荣誉称号。曾任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广东画院院长,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广东美术馆学术委员会主任、全国政协书画室副主任,中国文联全委会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国家画院院务委员、中央文史馆书画院南方分院院长、中国画学会顾问、中国国际交流协会理事、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故宫研究院客座研究员、澳门城市大学博士生导师、广州美术学院客座教授、广州大学美术学院名誉院长,广东中国画学会名誉会长、广东省许钦松艺术基金会理事长、 广州市社会服务发展促进会荣誉会长、广东省文化学会顾问。曾担任2010年广州亚运会开闭幕式艺术顾问,2012(伦敦)奥林匹克美术大会艺术指导委员会艺术顾问,“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大展”总策划。

主要作品有:《个个都是铁肩膀》《潮的失落》《心花》《诱惑》《天音》《南粤春晓》《岭云带雨》《高原甘雨》《丰碑》《甘雨过山》《长江揽胜》《珠江涌云》等。曾获“第七届全国美展”银奖、1992年日本·中国版画奖励会金奖、 ’91中国西湖美术节银奖(版画最高奖)、“第十届全国版画展”铜奖、80-90年代中国优秀版画家鲁迅版画奖、广东省第四届鲁迅文艺奖一等奖以及广东美协50年50件经典作品奖等多项大奖。

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博物馆、广东美术馆、江苏省美术馆、河南省美术馆、山东美术馆、陕西省美术博物馆、武汉美术馆、广州美术馆、深圳美术馆、重庆美术馆、关山月美术馆、广州艺术博物院、原中国版画家协会、澳门艺术博物馆、美国驻华大使馆、澳大利亚佩斯艺术博物馆、日本国际版画艺术博物馆、泰国国王钦赐淡浮院、北京人民大会堂、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等机构收藏。

出版有《许钦松》《许钦松版画集》《许钦松山水画集》《许钦松自传体文集》《当代名家精品—许钦松》《象外之象—许钦松山水画集》《时代意象—许钦松艺术研究》《年度大家—许钦松》《中国当代艺术经典名家—许钦松》《中国当代名家画集—许钦松》《此岸·彼岸—许钦松谈山水画艺术》《荣宝斋当代书画名家——许钦松山水画集》等。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