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赵孟頫最推崇的书法家

赵孟頫觉得,唐楷太板,二王又太飘,他的字刚刚好。他,指的便是李邕。

李邕(675——747),字泰和。广陵江都(今江苏省扬州市)人。李邕出身于江左世族,天资聪慧,以文章闻名,“独步有唐四十年”。曾任户部员外郎、刺史、北海太守等职,人称 “李北海”。

李邕能诗善文,尤长碑颂,崇经尚典,宏博沉郁。虽不屑以巧艺进取。但其书法却颇负盛名,颇具雄肆丰茂、跌宕开拓的盛唐气象,议者以为其书“骨气洞达,奕奕如有神力”。唐代李阳冰誉之为“书中仙手”,明代董其昌更把李邕与羲之相提并论,有“右军如龙,北海如象”的极高赞誉。

李邕平生多以行书书碑,相传一生撰书碑版 800余通,有《叶有道先生碑 端州石室记》《麓山寺碑》《东林寺碑》《法华寺碑》《李思训碑》《李秀碑》等传世,其中尤以《李思训碑》《麓山寺碑》二碑声名最著。

《李思训碑》,又称《云麾将军碑》,用笔瘦劲而方圆兼备,字体略呈欹侧纵长之势,点画顾盼有神,起伏顿挫神采动人,奇险中更见稳健。此碑颇具魏晋神韵,但更具刚健奇崛、豪爽雄健之气。

赵幅在《石墨镌华》中称:“北海书逸而遒,米元章(米芾 )谓其曲强生疏,似为未当。此碑是其得意者,虽剥蚀过半,而存者其健铩凛然。”其实。米芾所谓“曲强生疏”,正是李邕兼顾碑版体制而改造晋人尺牍行书。使之“逸而道”的结果,可谓善学、善用之举。王文治说:“昔人许李北海书,病在欹侧,似专指此碑而言。《李秀碑》已不甚欹侧,《岳麓》则不动如山矣。私谓唐太宗评右军(王羲之)书,以为凤翥鸾翔,势如斜而反正,正欹侧之谓也。子敬(王献之 )妙传字法,而欹侧尤甚。北海全从子敬得笔,仰契右军 以荒率为沉厚。以欹侧为凝,北海所独,尤《云麾》所独。”可谓切中要害,深知邕书者。

盛中唐书家每每称习王羲之书法,大都取法于《兰亭序》《集王圣教序》等,后世学习王书也大都由此入门,但往往仅得其形体而失其意趣,以行书入碑的难度就更大。后世苏东坡、赵孟颊、董其昌等人均从李邕行书中得到启发。李邕书法超越群伦的艺术成就及其历史地位,也可从中窥知一二。

李邕(678-747年)字泰和,江都人,开元间曾任北海太守,人称"李北海"。精于翰墨,尤喜行书。自唐太宗李世民始以行书写碑后,此风气浙开,李邕即为其中的大家。他的字从"二王"入手,能入乎内而出乎其外。魏晋以来,碑铭刻石,都用正书撰写,入唐以后,李邕改变用行书,名重一时。后人也多采用行书写碑。李邕书法的个性特点比较明显,字体左高右低,笔力遒劲舒展,给人以险峭爽朗的感觉,他反对机械地摹仿,提倡创新,曾说:"似我者欲俗,学我者死。"他的笔力遒劲舒放,给人以险峭爽朗的感觉。

他能诗文,工书法,尤善行楷书。当时的中朝衣冠以及很多寺观常以金银财帛作酬谢,请他撰文书写碑颂。他前前后后共为人写了数百篇,得到的润笔竟达数万之多。但他却好尚义气,爱惜人才,常常用这些家资来拯救孤苦,周济穷人,以致家里很少积蓄。据文献记载,他前后撰碑八百余通,当时的官绅及佛寺多以重金请其撰书碑文,流传至今的有《云麾将军李秀碑》《岳麓寺碑》等。

《宣和书谱》中载"邕初学右军行书,顿挫起伏既得其妙,复乃摆脱旧习,笔力一新。"从此碑的书法看,其书笔力雄健,字势俊丽;虽是行书,依然显得沉厚宏伟;尤其字形多欹侧之势,但"势如斜而反正",特点是很突出的。当时的大诗人杜甫赞云:"声华当健笔,洒落富清制",这是对李邕书法特点非常公正的评论。

碑主简介

《李思训碑》不但书法称美于世,碑主李思训也是唐代有名的青绿山水画家。

李思训,字建,是唐宗室李孝斌之子,生于永徽二年(651),死于开元六年(716)。他在唐高宗咸亨(670-673)期间,就少年得志,累转江都令属。垂拱四年(688)前后,武则天大杀唐朝宗室,李思训就丢了官职隐藏起来。唐中宗(李显)神龙初(705)任左羽林大将军,晋封彭国公,以后转为武卫大将军。由于他当过将军,画名大炽后,后世就尊称他为"大李将军"(他的儿子李昭道称"小李将军")。

朱景玄在《唐朝名画录》中说:"明皇天宝中,忽思蜀嘉陵江水,遂假吴生驿驷,令往写貌。及回日,帝问其状,奏曰:'臣无粉本,并记在心。'后宣令大同殿图之,嘉陵江三百余里山水,一日而毕。时有李思训将军,山水擅名,帝亦宣于大同殿图,累月方毕。明皇云:'李思训数月之功,吴道子一日之迹,皆极其妙也。'"这个传说历来脍炙人口,艺林传为佳话,但李思训死于开元六年,不可能和吴道子一起在大同殿作画。

(声明:传播收藏知识为宗旨,本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之删除。)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