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之角的和平之路

2019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埃塞俄比亚总理阿比·艾哈迈德·阿里。

法治周末特约撰稿 刘星

10月11日,挪威诺贝尔委员会在挪威首都奥斯陆宣布,将2019年诺贝尔和平奖授予埃塞俄比亚总理阿比·艾哈迈德·阿里,以表彰他终结与邻国厄立特里亚20年边界冲突的努力。两国位于非洲东北部的非洲之角。

去年10月,阿比就是和平奖热门人选。一年后,他达成的和平协议仍在发挥作用。此外,他更积极投入地区和平,在苏丹军事政变后调停,促成过渡政府,也参与斡旋肯尼亚与索马里的海域争议。尽管阿比上任一年半,俨然成为非洲新一代领导人中,具协调能力的外交家。

获颁2019年诺贝尔和平奖的阿比在电话中告诉挪威诺贝尔委员会:“当我听到这个消息时,我感到受宠若惊且十分兴奋。这个奖是颁给非洲、颁给埃塞俄比亚的。”他也表示,“可以想像非洲其他地区的领袖会认为,致力于和平进程是有可能的。”

非洲最年轻的政府领导人

阿比出生于埃塞俄比亚中部小镇贝沙沙,其奥莫罗族的穆斯林父亲娶了4个妻子,他在家中孩子排行第13。奥莫罗语名字是Abiyot,意为“革命”。

不久前,阿比在接受电台专访时指出,幼时贫穷的家里没水没电,他以地板为床,每天去河边挑水,尘土飞扬的马路直到他上了七年级才铺上柏油。

对科技着迷的阿比年少时就从军,曾担任无线电通信兵,在升至中校后进入政府部门。2008年,他协助政府成立网络情报单位“资讯网络安全局”。接着他加入联合政府之一的“奥莫罗民主党”,进入政界,2010年,他当选国会下议院议员。

2015年,是阿比政治生涯的重要节点。当时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欲扩张所辖地区至奥莫罗人居住的郊区,非法征地手段引发群众示威。

时任执政党埃塞俄比亚人民革命民主阵线,以宣告紧急状态、大规模逮捕等惯用伎俩,试图平息抗争,但未能奏效,还造成示威者死伤。阿比在示威中崭露头角,政治地位迅速上升,首都扩张计划最终喊停。

2018年2月,时任埃塞俄比亚总理的哈勒马利恩因未能解决累积多年的政治争议而请辞,当时,许多人忧心,埃塞俄比亚人民革命民主阵线将发生权力斗争,或是导致联合政府瓦解,留下危险的权力真空。于是,阿比获执政联盟“埃塞俄比亚革命民主阵线”推举当选总理,这也是首位奥罗莫人总理,同年4月就任。

阿比接任总理时,仅42岁,是当时非洲最年轻的政府领导人,然而他能在短短几个月内,释放政治犯、修改被视为政治迫害工具的反恐怖主义法、结束国家紧急状态、推动宪政改革、进行国营企业民营化,达成与厄立特里亚的和平协议,让阿比的民主履历远超过那些执政数十年的非洲领导人。

上任还不到4个月,阿比就在去年7月和厄立特里亚总统伊萨亚斯签署共同宣言,结束20年来的武装冲突及领土争议;两国和解的背后固然有国际势力穿针引线作调停人,但打过埃塞俄比亚内战和埃厄战争的阿比,誓言创造和平的决心也是关键所在。

反对人士批评他太急于改变埃塞俄比亚政治弊病,恐收反效果。不满他的势力曾在去年6月他出席群众支持活动时引爆手榴弹,距离他仅十多米,同月也有武装分子开枪暗杀政府高官与陆军指挥官。面对威胁,阿比冷静地表示:“到目前为止有很多(攻击)行动,但死神不会想找上我。”

近期,阿比转向充实他的经济愿景,同时也为定于明年5月举行的选举奠定基础。然而,分析家忧心,对于政坛老将,他的政策太多太快,对于国内的愤青,却又太少太慢。

明年5月埃塞俄比亚将举行大选,可视为阿比的施政检验,分析认为他能胜选。近年埃塞俄比亚的种族冲突有增加趋势,调解冲突及维持在非洲的经济排名,是这位年轻领导人的未来课题。

 埃塞俄比亚的政治大变动

埃塞俄比亚这个非洲最古老的国家,在2018年经历了多次的政治大变动。第一次是2月该国总理哈勒马利恩突然宣布请辞;接着是7月时接任的总理阿比声明,在经过20年的战争后,埃塞俄比亚与邻国厄立特里亚达成和平协议。10月下旬则是总统宣布辞去职务,接替的是埃塞俄比亚首位女性总统莎勒沃可。换句话说,埃塞俄比亚在2018年换了国家元首、政府领导人,也同时解决了与邻国长期的战争。

哈勒马利恩是在埃塞俄比亚前总理“强人”梅勒斯于2012年过世后,由副总理兼外交部长接替成为政府领导人。埃塞俄比亚是个多种族国家,最大的两个族群奥莫罗及阿姆哈拉合起来超过人口的六成,其他族群都在百分之十以下,包括两个超过百分之五的索马利族及提格雷族。

奥莫罗族人长期未获得第一大族群应有的政治权力,不过他们的子弟、左倾的曼基斯楚曾在1974年军事政变后,于1977年至1991年间担任埃塞俄比亚的领导人。阿姆哈拉是传统统治阶级,特别是在王室时期,但1974年塞拉西国王遭军事政变推翻后,就再也没有尝到权力的滋味。

梅勒斯在曼基斯楚执政期间,就率领提格雷族所组成“提格雷人民解放阵线”与其他游击组织所组成的“埃塞俄比亚人民民主阵线”,推翻左倾的曼基斯楚政府。随后先是担任总统,并在1995年新宪法产生后,成为具有实权的总理。

梅勒斯过世后,继任的哈勒马利恩属南部少数族群沃雷塔,比较能被族群所接受,但缺乏梅勒斯的强势领导。2016年,各地动乱,迫使他宣布国家进入紧急状态,并在状况持续未获改善的情况下,于去年2月辞去职务,由属于奥莫罗族、曾担任科技部长的阿比接任。

阿比上台后,不仅立刻大赦7000多名的异见分子,还进行政治、经济及宪法改革,这是埃塞俄比亚2018年的第一部政治重头戏。

在外交方面,阿比在去年6月时表示,愿意将具有争议性的领土归还给邻国厄立特里亚,结束了两国“没有战争、但也没有和平”的持续冲突状态。去年7月9日,阿比在厄立特里亚首都与该国总统签署了《和平与友谊共同宣言》,不仅重建双方中断的外交关系,也恢复各项交通往来,成就了埃塞俄比亚去年第二部政治重头戏。

或许因为阿比外交方面的努力与成就,去年诺贝尔和平奖公布前,他一直是相当热门的得奖人选。

接受常设仲裁法院的裁决

阿比虽有不少成就,但这次获奖主因乃是终结与厄立特里亚边界冲突。厄立特里亚是第一个(南苏丹是第二个)非脱离西方殖民统治、而由非洲国家分离独立国家。非洲过去推动去殖民化,但又担心殖民母国留下来的人为边界,造成族群冲突或分离主义,因此,非洲团结组织及非洲国家都强调主权及领土完整。

不过,厄立特里亚情况有些特殊,它原先是意大利殖民地,二战中被英国接管,后以联邦身分加入埃塞俄比亚。不过,埃塞俄比亚1962年废除其联邦地位,并入该国。

厄立特里亚人民解放阵线即在苏丹等国扶持下进行武装抗争,经过30年的努力,于1991年5月与埃塞俄比亚达成停战协定,并于1993年4月在联合国监督下举行公投,结果以99.8%的多数票赞成通过脱离埃塞俄比亚独立,于同年5月24日宣布独立。

厄立特里亚独立后,埃塞俄比亚丧失海岸线,成为内陆国家。同时,由于两国边界未清楚划分,造成许多领土争议,上世纪末开始成为彼此军事冲突导火线。1998年,两国因边界问题发生战争,2000年12月,两国签署和平协议。尽管签署和平协议,因边界城镇巴德梅的领土归属问题,两国持续武装对峙。由于埃塞俄比亚在军事上的胜利,因此并未将联合国认定为占领的边界领土,交还给厄立特里亚,让双方冲突持续。直到去年6月,埃塞俄比亚才接受常设仲裁法院下设委员会的裁决,承认巴德梅为厄立特里亚领土。

阿比上台后,将被认定是厄立特里亚城市巴德梅交还,才促成双方领导人签署联合声明,接受和平协议,结束两国冲突。阿比宣布放弃的巴德梅,是包括执政长达17年的总理梅勒斯在内许多该国国会议员家乡提格雷省的一部分,因此,阿比能克服国内、特别是国会反对,诚属不易。

去年7月8日,埃塞俄比亚总理阿比访问厄立特里亚,厄立特里亚总统伊萨亚斯到机场迎接。一周后的7月15日,伊萨亚斯访埃塞俄比亚,同样获得隆重接待。两国签署共同宣言,结束20年来敌对状态,恢复外交关系。

两国航空公司恢复互飞首都的航班,不靠海的埃塞俄比亚也可租用厄国港口,降低海运成本。最重要的是,两国同意重新划界虽然这可能引发边界居民的反弹,但是为了永久解决问题却是必要的。

责编:马蓉蓉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