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自由?我们必须要对自己转发的内容负责

来源|我要WhatYouNeed

在雪莉去世之后,国内以微博为主舞台的网络言论场迅速膨胀出各种奇形怪状的样子。

这些样子倒是一直存在着,只是因为这件事情而又更显型了一些。

所以,在这篇文章里,我想和大家认真讨论一下,这个曾经对雪莉毫不留情的网络环境,以及其中三个,让我感到非常疑惑的现象。

雪莉已经离开了,但许多人口中那个作为罪魁祸首的网络,却似乎暂时没有因为这件事得到什么反思和改变。

由此,有些问题在我们的脑海中浮现:

有些事情,我们是不是必须这样做?又是为什么,舆论环境会发展到今天这个样子?发展至此,是不是又和我们的每一个转发键有关?

为了争一个输赢,

粉丝至于如此人身攻击吗?

就在雪莉离开的新闻爆出来的同一时间,我往下刷的下一条微博,是艺人 A 的粉丝,利用这件事情,去辱骂艺人 B 的粉丝。

蜡烛是骂战必备表情包

恶意真的不会消停

与此同时,“为什么死的不是 XXX?”这样的句式,也很快出现在了有关的微博下面。

仅仅刷了几分钟的微博,一个充满现在戾气的饭圈环境就跃然眼前。

回想起来,我第一次打开饭圈互撕文化的大门,是在 6 月份。

那时候,我经历了一场饭圈骂战。

刚刚通过选秀节目出道的艺人 A,他的粉丝提出了一个和前辈艺人 B 一样的应援口号,被 B 的粉丝认为抄袭,道歉协商没有结果,双方没有下限的人身攻击就开始了。

没有下限的人身攻击包括:P 明星的丑照,放大嘴巴,放大鼻孔,骂对方明星是“糊*、白莲、蛭”等等。

甚至,当时还有一个微博号,每天播报这场饭圈骂战新闻;后来我才知道,这种播报饭圈骂战新闻的微博号,已经成为了其中一个微博类别。

接下来给大家看一看一部分饭圈互撕的常见形态:

1

一般常用的方式:

刺眼的红底大字报、性器官攻击、黑料攻击

2

古诗词骂法:

赋比兴俱全

3

rap攻击:

句句押韵,有时还会作曲成歌

有一个常见的言论是:饭圈撕*,没有对错,只有输赢。

因为粉丝要争这个输赢,所以我们不难看到,有一些明星的实时热搜广场常年被恶评占据,他们的搜索词条后面总是会跟着污言秽语;有一些粉丝注册了黑粉小号,长年累月地对某个人进行嘲讽攻击。

搜索明星词条常常会发现的事情

注册用户名

最终的结果往往是:

有的明星,一天会被 @ 上万遍,是否受到切实的伤害,我们不得而知;有的粉丝,被攻击到身份信息全部公开,受到死亡威胁,最后只好退出微博。

可见,这场暴力的对象其实不止是明星,还会牵扯到参与的每一个人。

有人甚至总结了“XXX撕*白皮书”,详解地列出每一家明星粉丝的战斗力,风格,特点,口头禅,胜率。

然而,他们往往争论的问题,不过是,自家偶像在某一部剧里,是第一主角还是第二主角;某一个明星粉丝,又阴阳怪气地内涵了另外一位明星......

我很想理解他们的动机,他们也只是想要保护自己喜欢的人、喜欢的明星而已。

骂战一旦开始,就往往没有止境,情况复杂,很难再分出到底错在哪里。

只是,这些问题有这么值得争辩,争辩到以上这样的程度吗?

或许,大家可以停下来好好想一想。

为什么那些充满恶意的营销号,

总是生生不息?

如果你稍有注意,就会发现,用“八卦、娱乐、鸡鸭鹅兔”这几个词随机组合,就可以组合成一个营销号的名字。

他们像是一个机器人,毫无感情地发布各种各样非常不严谨的娱乐八卦,常常今天说 A 女星品行不好,到处沾花惹草,第二天就像失忆一样,又发布 A 女星和异性保持距离的微博。

在这些没有感情的营销号那里,这些微博不过就是一个又一个 KPI,只要引起最大的争议,带来流量,他们的 KPI 就完成了。

曾经有一批营销号,把网络暴力倾注在一个叫木子洋的明星身上。他们坚持了数个月,用包含该明星名字微博昵称,在各种热门微博的底下发恶意评论,以达到让网友对该名字产生反感的目的。

路人往往还不知道“木子洋”是谁,就对他留下了负面的印象,而木子洋本人,毫无辩驳之力。

在今天早上,营销号们又似乎盯上宋茜的微博。

在宋茜的微博底下,那些质问她、想要挑起事端的评论,好像全是来自这些营销号,我尚未看见一个类似的评论是出自私人账号的。

上图显示的这个营销号,披着的 ID 叫陈若轩。

陈若轩是最新的综艺《演员请就位》里,备受争议的一位演员。

盯上一个又一个可能会被“嘲讽”的明星,披上他们 ID,通过“骂别人”给自己带来流量,这件事难道不怪诞吗?

记得之前看到一位博主,因为被营销号搬运了自己的漫画,于是和对方沟通。

然而对方毫无歉意,反而大放厥词:

“自己火不了,就不会让能火的带带你,你这样还想火,你也不看看微博行情,没点智商。”

这位漫画博主,因为粉丝数暂时较少,所以即使被这样恶意对待,也根本得不到声援。

微博的 Slogan,是随时随地分享身边的新鲜事。

但是,因为微博的算法,我们现在看到的,往往已经不是自己关注的新鲜事了,更多的,是流量大的事。

可是,这些流量大的营销号内容,并不值得被那么多人看到。

如果没有这些失去底线的营销号,微博的环境是不是会清净一些?

随手一次转发,

真的仅仅是「吃瓜」而已?

雪莉的事情被报道之后,我在几个微信群里,都看到了关于她社交经历混乱的谣言。

其中一个给我转发这些谣言的人,是一个男性程序员,他不知道雪莉是谁,也从来不关注娱乐圈。

我说:“不要这样,是谣言而已。”

他回复我:“我也是吃瓜而已。”

什么是吃瓜?

在我的理解里,如果一个人静静地看完,然后关掉,让消息的传播在自己这里终止,这叫吃瓜;

但是看完后,转发,让这个未经证实的消息继续传播,那这个动作是不是也应该叫传谣了呢。

毕竟,某种程度上,没有发表任何态度的“转发”动作,是一种对内容的默认。

转发者如果对自己转发的内容不置可否,这相当于放任下一个接收到内容的人自由地解读和判断这个内容。

而当一个未经核实的内容被这样放任以后,结果很可能就是在不断地、不可控的解读中,形成了一个差之千里的错误共识。

比如三年前,乔任梁去世的时候,就有人拿着几张高糊的截图进行分析,认为去世的原因和富商有关。这个言论被许多人转发,以至于现在,搜索“乔任梁”的词条里,第一个联想搜索依旧还是这个谣言。

所以,我们不要因为“转发”这个动作看起来很轻易,就丢掉了自己的判断力。

我们依然需要,对自己转发的内容负责。

有一位豆瓣博主在《我们与恶的距离》下面的留言说:

“如果 100 个人里面有 90 个人都说你是错的,那你就是错的,甚至连你自己都怀疑你是不是真的做错了什么。”

我们都学过一个叫「三人成虎」的成语故事。

作为平凡普通的我们,在雪莉已经离开了之后,我们最后能为她做的,也许就是不要做这三个人的其中一个,也不要让别人有机会成为这其中的一个。

最后。

我很想分享雪莉在综艺《恶评之夜》上讲过的往事。

她曾经因为一些恶意的留言,控告留言者,得到了胜诉。她发现留下恶评的人,是上着名牌大学的同龄人。

如果她没有妥善处理的话,恶评者的档案就会留下前科记录。

后来,恶评者为了入职就业,给雪莉写了几封信,说因为被控告会对入职产生影响。

而雪莉最后为对方妥善处理了。

她曾经那么善良地为他人留有余地,但在那之后,还是受到了源源不断的指责。

我常常在想,那些进行网络暴力的人,在真实的生活里,应该不会这样子对待,甚至指责自己身边的朋友吧。

当我们每个人发表对他人言论的时候,不如把那个对象当作自己的朋友,或许很多事情没有那么严重。

对了,想跟大家分享这一张图:

来自日剧《3 年 A 班》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