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者|院士胡亚美:叩开中国儿童白血病治疗的大门

如今,在胡亚美创立的北京儿童医院白血病诊治团队,白血病患儿治愈率达80%以上,与国际水平接轨。

新京报讯(记者 戴轩)白血病,一种流淌在血液中的肿瘤,许多人闻之色变。

上世纪70年代,恶性肿瘤成为北京城区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白血病排名第一。

作为新中国儿科医学事业奠基人之一,胡亚美率先向儿童白血病“宣战”。十多年里,在她的努力下,这一绝症的治愈率提高到74%,大量患儿的生命得到挽回。

10月3日,这位总是对患儿露出微笑、亲自抽血救治患儿的老人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享年95岁。她的遗体捐献给首都医科大学,用于医学研究。

胡亚美和小患者。北京儿童医院供图

在国内率先开展儿童白血病治疗

胡亚美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也是著名儿科医学教育家、新中国儿科医学事业奠基人之一,曾任北京儿童医院院长。她最广为人知的医学成就,是开创了我国儿童血液肿瘤学,完善了我国儿童白血病治疗方案,将这一病症从不治之症名单中“踢出”。

在她之前,国内没人治过儿童白血病,也没人知道该怎么治、用什么药。

白血病是一类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性疾病,有“血癌”的可怕俗称。相比其他固体肿瘤,白血病细胞流动在血管中,在骨髓中大量增殖累积,抑制人体正常造血功能,并浸润身体的其他组织和器官。

新中国成立后几十年,威胁儿童生命的主要原因是各类传染病和营养不良,到了上世纪70年代,恶性肿瘤一路“上位”。1976年,一份《北京市城区儿童死亡原因调查》报告引起了胡亚美的注意,报告指出,恶性肿瘤成为城市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其中白血病居首,占到了1/3。

当时,儿童白血病在国内尚属不治之症,没有一例治疗成功的经验报道。已近花甲之年的胡亚美,决定向其宣战,带领北京儿童医院团队在国内率先开展儿童白血病治疗。

北京儿童医院血液肿瘤中心主任医师郑胡镛,是胡亚美的弟子,曾听胡亚美聊过攻克白血病的往事——当时,国内没有相关医学资料,胡亚美就利用出国、接待外宾的机会,从各种渠道学习与钻研国外的方案;没有药,国外赠予的相关药品成了胡亚美的研究对象;她还把自己当成移动“血库”,遇上患儿缺血,O型血的胡亚美亲自献血。

1976年开始,来儿童医院就诊的白血病患儿的信息被记录在一个本子上,患儿去世了,就打上一个红三角。刚开始,一年只有几位患儿就诊,慢慢变成十几个、二十几个、几十个;刚开始,本子上密密麻麻全是红三角,慢慢地,红三角越来越少,这场与死神抗击的战役,渐趋明朗。

1982年,胡亚美在《中华儿科杂志》发表了国内首篇儿童白血病疗效的报道“110例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治疗结果”。1992年,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5年存活率已达74%。如今,在胡亚美创立的北京儿童医院白血病诊治团队,白血病患儿治愈率达80%以上,与国际水平接轨。3000多名白血病患儿得到治愈。

儿童白血病,不再是不治之症。

像疼亲人一样疼患儿 给家长开讲座“补课”

1992年,12岁的蓝蓝(化名)一家来到胡亚美的诊室。乏力、出血、发热,是白血病儿童的典型症状,就在几天前,蓝蓝的小腿肚子出现出血点,洗完脚后连自己擦脚的力气都没有。一家人相继在河南、天津两地的三家医院进行检查,确诊了白血病。当时,胡亚美的团队积累了很高名望,在医生的推荐下,一家人来到北京儿童医院。

医院的床位已经住满,胡亚美为孩子在走廊加了床,当天就制定了治疗方案。之后三年半,蓝蓝在胡亚美团队的治疗下,努力与白血病抗争。二十多年过去,当年病弱的河南小男孩顺利康复,念完大学、并在北京立业成家,现在已是两个健康女孩的父亲。

时隔二十多年,蓝蓝的父亲仍然记得胡亚美的模样:“她是一位比较瘦弱的女性,在孩子面前永远是笑着的,充满了爱心,非常慈祥。她性格温和,精神又很强悍,从骨子里让人信赖。”

化疗会给孩子带来莫大的痛苦。有时,胆汁直接从孩子的口腔、鼻腔里喷出来,这时,胡亚美和同事会给孩子拍后背、擦眼泪、帮着换床单,安慰鼓励孩子,就像对待亲人一样。

除了体贴患儿,家属的情绪也在胡亚美的关怀之列。上世纪90年代,公众对白血病的认知程度不高。蓝蓝最初到院时,查出骨髓中幼稚粒细胞占到9成以上,孩子父亲被吓得不轻。胡亚美知道他在部队工作,用一个比喻宽慰他:部队里的侦察小分队,虽然规模小,但战斗力很强,普通兵力数量多,但战斗力相比弱多了。孩子是有恢复可能的,不用有太重心理包袱。治疗中,蓝蓝出现过大的病危与抢救,胡亚美也会告诉孩子父亲,这是医学上的好转反应,不用害怕。

考虑到白血病患儿体质虚弱,而家属缺乏专业背景,胡亚美还会给家长开讲座,传授注意卫生、预防感染等知识。

“三年多时间里,我们一家人家乡北京两地跑,这些知识让我们受益。我所知道的人里,就有家长不注意卫生让孩子得了重症夭折。胡奶奶考虑很周到,我们到现在还非常感谢她。”蓝蓝的父亲说。

1995年7月3日,胡亚美与小患者在一起。北京儿童医院供图

牵着陌生后辈办入职手续

胡亚美为中国儿科医学界所做的贡献,不止于攻克白血病。

1946年5月,还在北京大学医学院读书的胡亚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地下党员。1947年7月,胡亚美毕业,留在北平私立儿童医院,成为院长诸福棠的得力助手。新中国成立前夕,胡亚美与另外两名地下共产党员江载芳、李同一道,力劝诸福棠、吴瑞萍、邓金鍌等著名儿科专家留在中国,共同奠基了新中国的儿科医学事业。

当时,儿科分为儿内科、儿外科两大方向,胡亚美主攻儿内科,成果频出。20世纪50年代,她研究制定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小儿营养性贫血治疗和预防方案;60年代,研究婴儿腹泻的病因、发病机制和临床特点,制定推广了3:2:1液输液疗法,该病的病死率由20%下降至1%;70年代末,除儿童白血病外,对朗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各类溶血性疾病进行了研究。

与出色的业务相对应,胡亚美获得了各类头衔——既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儿童医院院长、中华医学会副会长,还是中国科协荣誉委员、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人大代表等。

不过,胡亚美没有“大人物”的架子。

1991年,郑胡镛硕士研究生毕业,因为喜欢孩子,经同学推荐来到北京儿童医院。郑胡镛知道胡亚美在专业上的建树,但不知道对方已是院领导,当天“什么也没想、什么也没拿”,直接敲开了胡亚美的办公室。

胡亚美笑着接待了这个年轻人,十多分钟的交流中,胡亚美没有严肃地面试,只问为什么喜欢孩子、唠唠家常,之后说:“我带你办手续去。”便牵着郑胡镛的手去了隔壁人事处。

“她一点儿高高在上的感觉都没有,非常亲切,和我们没有距离。我们也从不叫她胡院长、胡院士,上上下下都叫她胡大夫。”郑胡镛说。

胡亚美的教育风格是春风化雨、身教重于言教,从不批评学生,也不对学生提特殊要求。唯一一次,是给海外深造的郑胡镛写信,让她回国从医。

“很少给单位和他人添负担”

胡亚美不爱说大道理。外界对她的印象,多来自日常相处的细节。

北京儿童医院缅怀胡亚美的公众号文章下,不少人留言怀念。一位网友曾是胡亚美诊室的“常客”,怕看医生,唯独不怕胡亚美,因为她总是笑眯眯的,慈眉善目,温暖和蔼。一位患儿家属记得,给小孩听诊时,胡亚美总是先用手将听诊器捂热,对家长的问诊也特别耐心,让人心里踏实。胡亚美为患儿查体的顺序,不同于教科书上的“从上至下”,而是先和小孩聊聊天,告诉小孩“先打个电话(听诊)”“摸摸肚肚”,等小孩不那么紧张抗拒了,再让他张嘴、检查口腔。

在郑胡镛印象里,胡亚美很少给单位和他人添负担。出国开会住宿,为了给医院省钱,胡亚美经常和学生共用一个房间;洗完澡,会把洗手台、地板打扫干净,再叫学生进去;在医院加班到深夜,从不向司机班要车,而是自己打车回家;接待外宾时,为了不麻烦单位和其他同事,常在自己家设宴款待。

胡亚美的脾气也很好。二十多年相处,郑胡镛很少见她生气,只有一次,一位曾患白血病、后来康复并从医的孩子找到胡亚美,原来是单位知道了她的病史,坚持要她额外提供一张健康证明,胡亚美为孩子感到不平,说了句:“都是学医的,还不知道白血病是可以治愈的吗?!”

郑胡镛的电脑和手机里还保留着大量胡亚美的照片。过年、教师节、生日等日子,胡亚美的弟子都会去看她,镜头中,胡亚美一直保持着特有的明媚笑容。

近几年,胡亚美的身体在衰老中逐渐虚弱,遭到疾病侵蚀,她的表情逐渐木讷、失去了微笑,但每次看到学生前来,她的眼睛总是盯着不离开,仿佛用眼神传达着什么。

10月3日17点7分,胡亚美永远闭上了双眼。这位为我国儿科医学事业奉献一生的老人,遗体捐献给首都医科大学,将为医学研究做出最后的贡献。

新京报记者 戴轩

编辑 张畅 校对 卢茜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