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张一山背后的男人,曾获马伯庸盛赞,只怪他成名太晚

前不久,张一山版《鹿鼎记》正式迎来杀青。

让人意外的是,作为又一部翻拍的“金庸剧”,新版“韦小宝”似乎颇受大家认可。

之所以“符合角色”、“毫无违和感”,自然离不开张一山在表演道路上的形象气质。

从13岁在《家有儿女》中饰演男孩刘星,到十年后再度以《余罪》翻红,似乎荧幕上圆滑、萌贱的张一山,活脱脱就是现实中的“韦小宝”。

因此,网剧《余罪》热播的2016年,也成了少年张一山到青年张一山真正蜕变的一年。

《家有儿女》(2005),《余罪》(2016)

而他一夜成名的背后,离不开另一个人,他是《余罪》的原著作者,常书欣。

常书欣何许人也

常书欣,本名常舒欣,山西沁水人,原起点中文网知名作者,被粉丝亲切称呼为“老常”。

2013年6月,常书欣签约加盟创世中文网,开始连载都市小说《余罪》,2014年2月《余罪》冲入百度搜索风云榜小说总榜前百。

主要作品有《红男绿女》《黑锅》《超级大忽悠》《香色倾城》《余罪》《商海谍影》等,以及今年上市的《隐擎》。

其中,《余罪》和《黑锅》均已成功影视化,分别在2016年和2017年以网剧《余罪》和《警察锅哥》先后爆火。

说起成名之路,常书欣走的却是和张一山截然相反的路。

童星出道的张一山,初登荧幕还是2003年的《小兵张嘎》。

经剧中饰演爸爸的演员李迎旗推荐,张一山参加情景喜剧《家有儿女》的试镜,并成功获得饰演刘星这一角色的机会,从此正式开启星路。

而另一边,2008年,也是《家有儿女》系列完结的第二年,常书欣才刚刚踏足网文圈,开始在起点中文网码字。

比起当下很多网文作家,33岁起步的常书欣并不算早,用“大器晚成”形容再合适不过。

常书欣说,每个作者,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优势。“拿我来说,优势可能在于,开始写作的时候,身心上处在一个比较成熟的阶段吧。”

常书欣曾大方承认,自己有过一段叛逆时期。十八九岁高考落榜后,跑去南方混了几个月。结果混不下去,竟一时脑热跟着抢劫去了。

结果可想而知,他被送进了看守所。这成了常书欣一生中最难忘的经历。

在这里,他看到了人性中的善与恶,认识了形形色色的犯罪嫌疑人,小偷、抢劫犯、办假证的、贩毒的、杀人放火的……

阴差阳错的是,这些人物也在日后成了常书欣小说中的“常客”。

《余罪》剧照

出狱后,常书欣度过了一段闲暇的日子,当过厨师,也卖过电脑。一直到网络文学兴起的2008年,他发现写小说能赚点钱,比打工还要轻松,这才算入了行。

平均每年一本书,常书欣慢慢累积了一些忠诚粉丝,订阅量稳步攀升。

《余罪》是他的第五部小说,总共300多万字。当时还跟《三体》《盗墓笔记》等作品一起入选“首届中文小说阅读快感排行榜前20”。

他笑称如今“从坏人变成名人,是件很尴尬的事”。

好在这并不影响常书欣对刑侦题材的挖掘。新书《隐擎》讲述的也是一个“余罪式”的“新警察故事”。

书中不仅有令人血脉贲张的赛车场面,更生动展现了盗车犯罪链条上的各色人物、各色事件。

同时,全书还覆盖了汽车行业的方方面面,从修车行到汽车展再到汽贸公司,小到汽车零件,大到黑市内幕。

《长安十二时辰》作者马伯庸曾毫不吝啬地评价常书欣为“中国最好的通俗小说作家之一”。

“他写现代刑侦故事已入化境,细节巧妙,描摹精准,侦破桥段没有许多推理作品的做作和轻浮,文字朴实,却蕴藏着极雄浑的张力。”

灰色地带的小人物

曾经的常书欣,万万没想到,一段特殊的经历竟能成为写作的财富。更有缘的是,开始写作之后,他的书粉还聚集了相当一部分的警察朋友。

他提到过一件趣事,在《余罪》写作期间,有十几位书友结伴来老家看他,其中一位就是货真价实的刑警。

“他居然能把《黑锅》《余罪》里的细节问题都罗列出来,惊讶之后又让我格外感动,自己的作品能得到专业人士的认可,我想,没有比这个更高的褒奖了。”

因此,常书欣在小说里的案件不光参照了真实案例,还有一部分则来自这些读者讲述的故事。

“我遇到过好警察,他们其实都在试图救助那些执迷不悟的人,总有人在用我们不知道的方式保护着和平安宁,这些人才最值得尊重。”

《余罪》剧照

不知觉地,常书欣在小说中也逐渐显露出了一个写作者的社会责任意识。

比如新书《隐擎》的主人公唐诗,从一名汽修店的普通维修工,到误打误撞成为警方卧底,与多方邪恶势力缠斗,早已超出正义感的范畴。

“其实不单《隐擎》,我笔下的人物都在各自的故事里重复着这件事。因为他们的敌人,是常人看不见的龌龊和罪恶。”

在常书欣笔下,包括唐诗、余罪、简凡等在内的主要人物,非但没有“主角光环”,反而很多时候立于黑白之间的灰色地带。

他们贪财、惜命,甚至好色,在社会底层摸爬滚打,有自己的手段和伎俩。

在常书欣看来,英雄人物的塑造,要遵循的基础是他必须得是一个普通人。七情六欲、柴米油盐,若少了这些就不会真实可信。

这也是作家马伯庸认为常书欣笔下人物的可贵之处——“他们有贪欲,有胆怯,有小人物的不平气,有骨子里的惫懒,可也有仗义每多屠狗辈的豪气,丝毫不觉矫揉造作。”

《余罪》剧照

每个小说角色身上,多少都会承载作者的情感,乃至对外部世界的认识。

“但这种连接并不是必然的。”常书欣说,可能比较喜欢写市井中有烟火气的角色,大家也会觉得比较真实。

因此,张一山演绎的余罪的痞子样儿深受网友喜爱,在常书欣眼里,剧中的张一山其实也完全符合自己心目中余罪的形象。

“贱得可爱却不可恶,他把小人物身上那种缺点演得恰到好处,这一点应该最打动人,因为在观众眼中,是无法接受高大全形象的。”

《余罪》剧照

影视圈的暗潮

在过去的几年里,玄幻、校园、言情题材大热,极少有一部现实主义小说能引起广泛讨论。

影视圈同样如此。直到今年,现实题材才逐渐回温,诸如《破冰行动》《都挺好》《小欢喜》等剧,口碑和热度一样也没落下。

而在三年前,《余罪》作为一部少有的描摹社会现实的现象级热剧,也曾一度掀起刑侦剧的热潮。

2016年有《法医秦明》,2017年有《白夜追凶》,2018年有《原生之罪》,以及今年的《破冰行动》,均在同类型剧集中收获了超高的流量与话题。

对常书欣来说,《余罪》播出后不到一个月,平台又趁热打铁上线了第二季。次年,他的小说《黑锅》也被改编成网剧《警察锅哥》。目前,他的多部小说都在影视化的阶段。

不过,比起几年前遍地开花的现象,如今刑侦剧在各大平台却难以常青。即使现实题材大行其道,似乎也没有为它带来好运。

据“毒眸”统计,优酷、爱奇艺、腾讯视频三家流媒体平台的网剧备案发现,2019年悬疑犯罪剧在三家播映平台的剧集占比仅为14.75%,与2018年的29.75%相差甚远,同样低于2017年的17.33%。

为什么曾经的香饽饽,在IP大热的风口却遇冷了?

还是以《余罪》为例,常书欣没有参与《余罪》的剧本创作,但在《余罪》第二季播出后,因为对原著改动太大表达了不满。

同时加入“声讨”的,还有常书欣的书粉。于是,原本陷入“续集魔咒”的第二季,又背上了“毁原著”的骂名。

由此可见,影视化的改编是否得当,还仅仅是第一步。

《余罪》剧照

常书欣表示,他的同行来自各行各业,多数非科班出身,所以很多人都是野蛮和自由成长起来的,恰恰这种原生态,是影视最缺乏的东西。

在他看来,《余罪》成为黑马,恰恰反映出影视内容匮乏、题材单一的问题。

“观众的审美和欣赏是多样化的,不一定帅哥美女才有收视率,强剧情和好故事才是大家需要的。”

比如,《隐擎》从一起发生在“昆山市”的跨国盗车案件拉开序幕。

成为警方卧底的唐诗,跟拆卸倒卖零件的黑村庄、文质彬彬的黑帮老大、隐身大学地下修车铺的偷车团伙等各种黑暗势力斗智斗勇,更牵引出汽贸集团的权力内斗,以及暗中操纵这一切的国外犯罪势力。

“它的人物和故事线,其实我构思了好些年。这种构思并非严谨的推敲和规划,更多是日常生活中,甚至茶余饭后冒出来的小想法和小火花。”

豆瓣网友“今生无缘”这样评价:

“《余罪》固然精彩,但是却太像是一个故事,而《隐擎》虽然是一个故事,却带给我们太多现实世界的影子,因为现实,所以才会让我们焦虑,也会让我们思考,让我们对那些未知的世界更加充满警惕!”

《余罪》剧照

在常书欣眼里,无论人物还是情节,传统刑侦剧的水平都非常高。只是在表现形式上,如今的刑侦剧更通俗,影响的观众更多。

这背后的原因,不仅是互联网发展对文化的影响,或许还有审查机制的变化。

“我相信真正精彩、深刻的好作品,都自带生命力,会在任何文化环境下脱颖而出、生机盎然。我所追求的,正是有一天能够写出这样的作品。”

中年人的英雄梦想

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常书欣写作的启蒙却早早就开始了。

他曾提到自己受金庸的影响至深,也曾渴望大师笔下的“江湖”。相比之下,自己笔下的都市警匪,更接近于“庙堂”。

常书欣解释,“江湖”这个概念,最早发端于《庄子·大宗师》,后被引申“为法治约束稀薄,适性所为的社会环境”,是相对于“庙堂”(具有法治约束的社会环境)的另一种存在。

范仲淹曾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来描述两者的关系。

《射雕英雄传》里的江湖儿女

在常书欣看来,“庙堂”和“江湖”一直以来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两个维度,就像阴阳两仪,共同构成了千百年来的文化平衡。

“金庸先生也曾多次在恢弘的作品背后,尝试探讨两者的关系。至于我笔下的内容,无论规模和深度,都差得很远。”

虽在“庙堂”,但常书欣仍透露出对“江湖”的向往。因此,他笔下的主人公常常放浪不羁、不按常理出牌,而且总被推向一个离英雄最近的地方。

常书欣透露,做警察是他儿时的梦想。只可惜事于愿违,人到中年,现实没有成就的梦想,竟在文字上成就了。

“我所描述的警察不一定都循规蹈矩,但一定心向正义,我相信,普天下的警察其实也正是这样。”

《余罪》剧照

正如常书欣曾对“余罪”这个人物有过一番解读:

“余罪就是时时处在十字路口的一位普通警察,其实对他的描写是大多数警察的真实写照,他们用普通人不知道,而且无法理解的方式,在维护着这个社会的正义。”

或许,这也是他成为创作者后的英雄梦想。

常书欣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