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盼公共设施更加人性化

读者来信

长春市民李女士:今年我因为陪读举家搬到市区生活,这边生活购物和公共交通的各种便利让我觉得很不错。但是老城区一些公共设施上存在的问题,让我觉得还有很多可以完善的空间。前两天,我在人行道上走,被看似平坦的路面绊了一下,险些摔倒。仔细观察后发现,原来这段路面上有数个从地下凸起的粗螺丝钉,表面已经被磨得非常光滑,看来踢到它的人不在少数。这几颗螺丝钉仅在地面露出一小截,如果不是特别留意,很可能忽略它们的存在。我环顾四周路面,想知道这些螺丝钉为什么会突然出现在这里。经对照沿街其他商户的门前情况,我认为最有可能的是商家为固定红地毯而在地面钉下的螺丝钉,如今地毯破损消失,只剩下一排螺丝钉在路面给行人埋下出行隐患。目测这些螺丝钉的存在应该有一定时日,想知道这种影响行人安全的行为当初为什么没有被制止?现在为什么没有将隐患消除?此类公共设施因人为破坏或其他原因影响行人安全的案例,希望能得到有关部门的关注,尽早消除隐患,保证市民拥有安全的生活空间。

长春市民葛先生:我的邻居是一位视力障碍人士,因他目前视力处于并未完全丧失,能看到一些模糊的光影阶段,所以他每天都独自出门到熟悉的市场买菜。附近街坊了解他的情况,遇到他出门都尽可能对他进行帮助。他和我说起,虽然也想去远一点儿的地方走走,但是以他目前的视力情况单独去陌生的地方是不现实的。盲道不连贯,有的路口没有语音信号灯,甚至是没有信号灯,这些阻碍只能让他的出行半径局限在家附近熟悉的一小圈之内。在听了他的讲述后,我出门时特意观察了我家周围的盲道铺设,确实无法保障视障人士的出行安全。我希望在社会飞速进步的今天,对弱势群体的生活质量也应给予足够的关注,切实改善他们的生活、出行环境,让他们更多地享受到社会文明进步的成果。

在城市发展建设日新月异的今天,人们对公共设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设施设计的易用性、安全性、系统性、公平性、合理性等各方面原则都离不开“人”的感受,“以人为本”应该成为公共设施设计的首要考量。针对读者来信中反映的问题,记者在长春市城区一定范围内开展了走访调查。

沿长春市区内几条主要街路一路走来,从过街信号灯语音播报、人行道、公交站牌设置、公共卫生间指示、路牌标识等几方面来看,基本没有影响市民生活出行的突出问题。

但在接下来的非主要街路和公共娱乐休闲场所的走访中,记者发现了几个方面的问题,的确需要有关部门加以重视并予以解决。

“步步惊心”的盲道

盲道是专门帮助盲人行走的道路设施。盲道一般由两类砖铺就,一类是条形引导砖,引导盲人放心前行,称为行进盲道;一类是带有圆点的提示砖,提示盲人前面有障碍,该转弯了,称为提示盲道。2001年8月1日,《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在中国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安全法第三十四条规定“城市主要道路的人行道,应当按照规划设置盲道。”

以长春市解放大路从人民大街至东民主大街一段不到两公里的道路为例,一段盲道因路边单位的进出通道被隔断成数个小段落,每个段落中都有一段几米长的“中途盲区”,而这段“中途盲区”上不时出现各单位放置的隔离护栏、安全锥等障碍物,如果视障人士单独在这样的路面上行走,不能不说是“步步惊心”。

而离开主街路后,行走盲道变得更加凶险。以牡丹街从义和路到解放大路一段不到300米的道路为例,如果在不算连贯的盲道上行走,就一定会撞到一棵直径约50厘米的大树,还有半米多高的金属电表箱。因为这条盲道直接铺设到了大树根部和电表箱前面,却没有任何转弯和障碍提示。

接下来在其他街路的盲道实地走访中,记者的感受是:老城区的道路对于健全人士来说尚且要闪避各种障碍才能通过,对残障人士来说更是举步维艰。在新建城区内,出行障碍虽相对较小,但是盲道的连贯性问题仍然存在,语音信号灯也未全面普及。

据国家统计部门以往发出的数据显示,我国每年会新增盲人大约45万,低视力135万,即约每分钟就会增加1个盲人,3个低视力患者。

可想而知,部分身体不便人士目前想完全依赖现有公共设施出行,几乎是不可能的。这也就难怪有网友感叹说,统计数据中盲人的数量不小,但却很少在路上见到了。

关爱残疾人是文明社会的应有之举,既然铺设了盲道,就应该对其科学规划、尽心管理,使之真正成为弱势群体的福祉,而不仅仅成为一个摆设,更不能成为一个个“隐形杀手”。

“四面埋伏”的人行道

在随后几天的实地走访中,记者发现在市内老城区公共空间中比较普遍存在着外露电线处置随意、电表箱悬挂位置欠合理、部分线杆影响通行、地面固定障碍物偏多等问题。

以电线杆为例,老旧电线杆左右常有一根钢丝绳辅助固定,而这些钢丝绳常伴随着一些突出的绳头,这块突出的绳头很有可能刮到路过的行人或其衣物。还有很多钢丝绳外没有加装反光标识管,在夜间路灯光线不足时,行人不容易及时发现躲避。

有一些电线杆上装有供维修人员上下的铁质脚踏桩,10多厘米长,垂直于线杆的三角铁伸向行人来往的路边,同时部分电线杆周围总有几根被剪断的电线在飘荡。

在惠民路上的一根电线杆上,记者见到了难得一见的反光标识管,无奈这段1米长左右的线管紧靠钢丝绳顶端,距离地面约2米,已经失去提示行人注意的作用。

在同志街东胡同路边一根电线杆上,挂着两个宽近半米,长1米左右的电表箱,其中一个电表箱的底部高度正好达到行人的肩膀位置。这样的位置、高度对过往行人的安全具有一定威胁。就在距离这根电线杆10厘米左右的路面上,还有一截直径7厘米左右,长逾10厘米的钢管直伸出地面,要在这条停满汽车的路上通过,行人必须认真躲避。

在东民主大街人行道左转到锦江路不到50米的路途中,记者再次遇到了类似的小“埋伏”,两段长度接近半米、直径7厘米左右的黑色管线从人行道地面向上伸出,周围没有遮挡及安全提示。

无障碍设施之“障”

在已经开通两年多的长春市地铁1号线解放大路站无障碍电梯前,无障碍通道与一家建筑工地外墙仅能容一辆轮椅车转直角弯进入,且通向该通道前的道路上仍有碎石散落。

在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景区内,记者恰好遇到刚从卫生间出来拄双拐走下两级台阶的郭女士,今天她的妹妹、妹夫带两名和她身体情况相似的伙伴出来游玩。

说起卫生间,郭女士无奈地摇头说:“真不方便,这种可移动卫生间门前的台阶太窄了,拄双拐上台阶很困难,里面的蹲便旁边也没有扶手,没人帮忙真的不行。”记者在整个景区内走访发现,无障碍卫生间数量远不及普通卫生间,且不能轻易找到。对于上了年纪及身体不便人士来说想要在景区轻松如厕不容易。放眼整个市区内公共卫生间,很多没有无障碍设施配置。

经过几日来的走访调查,记者看到了整个城市在公共设施方面的很多发展和进步,也看到了一些方面存在的不足。城市街巷的公共设施,能真正体现出城市管理者的用心,提升城市居民生活的幸福感。城市管理的方向如此明晰,希望有更多人性化的改变出现在这座城市之中,让所有居住在这里的的人感受更加美好、更加文明的现代生活。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