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局十二时辰

广东省地震台网中心,广东省测震台网副主任洪玉清向南都记者介绍广东省地震预警演示。 井下地震计一般安装

广东省地震台网中心,广东省测震台网副主任洪玉清向南都记者介绍广东省地震预警演示。

井下地震计一般安装在台站的基岩处。

短周期地震计与地震烈度仪。

广东省地震局地震科普教育馆展示的DSL3地震记录仪。

广东省地震局地震科普教育馆。

广东省地震台网中心。

打好一场“地震应对战”,是内外共同协作的结果。一个个分布在四面八方、深山老林的测震台站和地震计,是不断向外调派的士兵部队,深藏在省地震局“心脏”位置的数据处理中心,正是这场战役的核心“司令部”。

广州市越秀区先烈中路81号,全广东所有和地震有关的信息,都从这里发布。

这里是广东省地震局。地震台网中心、地震监测预警与信息中心、地震应急指挥中心……9层高的大楼里,每一层都清晰地记录着一次地壳运动的细枝末节。

10月12日晚的广西玉林地震,“广东有震感”迅速成为微博热搜。一次地震,从来临之前到被无数公众知悉,究竟要经过几步?地震局究竟是一个怎样的组织?一台台“神器”和密密麻麻的数据背后到底藏着什么秘密?在地震局的24个小时将怎么度过?南都记者带你走进广东省地震局,聊聊“地震那些事儿”。

穿过8楼悠长的走廊,直通的是整个地震局的“预警心脏”。

刚一进门,一抬头,正中位置是两行黑底红字:国家地震速报灾备中心、广东地震数据处理中心。面朝着两面巨大的显示屏幕,将世界范围内的、广东省内的地震实时数据纳入屏中,各类的数字、波纹、标记都在不间断地闪烁跳动。

三大预警神器:有的深藏岩石 有的“放逐山野”

“可以说,这里就是最早捕捉到地球震动的地方。”广东省测震台网副主任洪玉清,对这里的每一个角落都烂熟于心。

进门左手边,放着几台“长相各异、高矮不同”的小型设备,有的形似冰箱冰柜,有的又像是家用的扫地机器人。“这些各式各样的地震监测设备,就是我们最常说的地震台站。”洪玉清介绍,这些地震台站将会被布设在全省的各个监测地区,用来实时监测地震波的发生。“不同地点的台站,都会进行地震波的捕捉,再回传到我们局里的指挥中心。当某个时段的数据积累到一定量,我们就可以靠它们传回的数据,判断一场地震的发生时间、位置和震级了。”

“井下地震计、三分向地震计、烈度仪,这三种地震预警监测的设备,可以说是我们测震台站的‘三大神器’。”洪玉清介绍,井下地震计是需要在地底下打钻井,几十米到上百米都有可能。“仪器一定要放在基岩层,要和所有的岩石连接在一起,设备才能准确感知到地震。有的地方探200米的井,都还打不到基岩层。”这类测震台站相对准确,但成本也比较高,一个台站需要15万-20万元的花费。”

同样有测震功能的,还有三分向地震计和烈度仪,和家里的“扫地机器人”样貌相似。“这两种地震计,只需要摆放在地面就可以进行监测,成本低且使用方便,但由于容易受到外部环境干扰,它们一般情况下只会在人烟稀少的深山老林中‘出没’。”洪玉清介绍,从2018年到2023年,广东省新建和改建的台站能达到1172个,其中烈度计就占了900个。

“核心司令部”几秒内收到地震消息

打好一场“地震应对战”,是内外共同协作的结果。一个个分布在四面八方、深山老林的测震台站和地震计,是不断向外调派的士兵部队,深藏在省地震局“心脏”位置的数据处理中心,正是这场战役的核心“司令部”。

无数的台站,从“地震前线”传回震波的消息,最终汇集在数据处理中心,形成对一次地震的“最终定论”。

“在我们的数据处理中心,当出现一次地震时,最先收到的是由系统发出的超快速报和自动速报。”这由机器测定的“两报”到底有多快?洪玉清介绍,基本在几秒到几十秒内,现场值班人员就能马上收到地震消息。

“但此时还不是最准确的信息,还需要接下来的省内人工速报和全国速报。”在这个过程中,地震的时间、位置和震级等信息将被再一次核准,确认无误后,最终向公众进行发布。“可以用争分夺秒四个字形容。”

一个系统同时处理607个台站信息

严密精准的预警体系,正是争取“生命时间”的关键。洪玉清介绍,目前全国省一级的地震台网,其监测地震的软件基本是由广东局负责研发,并获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称号。“2000年开始,到现在有近20年的时间做研发,实现了一个系统同时处理607个台站信息的能力,信息越充足,监测越准确。目前省一级、部分市一级地震监测单位都在用这个监测系统。“很难想象,广东地震影响对于全国而言不是最广的,但系统研制走在了前列。这是一代代研发人员的心血,也为民众安全保障争取了更大的空间。”

A

玉林地震那一夜 电话狂响,警报不断

10月12日晚,广西玉林发生5.2级地震,广东多地有震感。据@中国地震台网速报: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10月12日22时55分在广西玉林市北流市(北纬22.18度,东经110.51度)发生5.2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中国地震台网速报消息称,本次地震的震中位于广西、广东交界处,两省多地均有明显震感。

地震发生17秒,

开始人工参数测定

当晚22点50分,洪玉清还在速报岗上日常值班。“其实那时候还没有结束一天的工作,正在整理资料。当时就听到警报响了起来,我心里一想,地震了。”

地震发生后17秒,洪玉清开始人工参数测定。“那天晚上就是伴随着‘敲锣打鼓’的一晚。其实警报是可以手动关闭的,但我当时连关警报的时间都没有了。”从机器速报到人工速报,洪玉清用了八分钟。“那八分钟就是抢的,是在警报大响的情况下完成的。后来支援的同事上了楼,才帮忙关闭了警报。这个时候就是抢时间,能早几秒,就有早几秒的价值。”

40分钟后,

流动台站出发前往化州

同一时间,局里派出的流动台站工作组,就第一时间去了广东化州。“晚上11点半就已经出发了。到了次日凌晨1点多,下起大暴雨,下面路的井盖都被冲起来。”过了几小时,灾害评估小组出发,两个工作队,13个队员开始了现场工作。

地震信息从数据处理中心传出来的瞬间,广东省地震局地震应急与信息中心负责人、高级工程师何萍马上进入工作模式。“信息从那边传过来,就要从我们这里传给所有人。”除了地震信息的第一时间发布,后续舆情监控、应急技术支撑、网络信息发布、科普宣传等,都要由何萍和她的团队完成。

接了很多市民电话,

辟谣“凌晨2点还有大震”

“那一夜,真的是电话狂响的一个晚上。一直到凌晨三四点,稍微睡一会,第二天一早又立刻开始工作。”何萍回忆,不少市民打来电话直呼“震感强”,纷纷担忧是否自己处在了震中位置,希望了解进一步的相关情况。“通过我们的全网舆情监测,发现当晚还出现了地震相关的谣言,有网友说凌晨2点钟还会再有一次较大地震,我们马上采取了辟谣。如果不能及时向大家发布正确信息,引发了公众恐慌,这是我们最不愿意看到的。”

B

地震局里的24小时 听警报,盯屏幕,轮流上厕所

作为一个对公众而言颇为“神秘”的组织机构,在地震局工作的一天将怎样度过?“24小时,听警报,盯屏幕,轮流去上厕所。”洪玉清笑言,这就是一个“一刻也离不开人”的岗位。

每秒钟都保证有一个人在岗位

被无数台大屏包围,被实时数据和警报声环绕,数据处理中心实行轮班制——两个人一班,一个做每日地震的数据录入,一个做3级以上地震的速报工作。“就是编目和速报。速报不常遇得到,做得更多的还是编目。两个人分工,一个帮一个。”

一班24小时,每日9点准时交接班。“能离开的最大范围,就是有一个人能够到对面楼的卫生间,上个洗手间。但也只能允许一个人走,另外一个人必须待在这里。”

洪玉清介绍,吃饭睡觉都在这十几平米的房间内。“平时吃饭去饭堂,那也得是轮着去,我去吃饭的时候,还得叫个同事来帮我盯着。晚上吃饭就是送到这里。总之不能离开这个区域。”

三种“警报声”:

敲锣、打鼓、《男儿当自强》

至于夜间休息,一般过了1点之后,日常的工作差不多可以收尾,就可以在值班室稍微休息一下。六七平米,就放着一张床。这个睡觉的概念,和在家里休息当然是完全不同的。”在地震局里休息的夜晚,绝对不会是一个“温柔的良夜”。“因为晚上警报经常响,你必须起来查看地震情况。”地震的超快速报是敲锣声,自动速报是打鼓声,不时还有一首《男儿当自强》的警示音乐响起来,“所以,如果半夜有地震来袭,那就是要在一场‘敲锣打鼓’中展开战斗了。”

“但我们确确实实是非常热爱这个专业,这份工作也确实带给了我太多的使命感。”至今已经在省地震局工作了20年的何萍深有感慨。“一毕业就干这个,20年了。我自己非常热爱这个专业,因为它代表着地震安全的守护者。”

打卡Tips

超过30人可团体预约参观

在广东省地震局2楼,设有广东省地震科普馆,总面积730平方米,向社会公众开放。

馆展包括网络互动区、试震互动区、多媒体互动区和实物展览、展板等部分,充分运用了现代化展示手段,将知识性、趣味性和参与性有机地融为一体,使公众了解地震的成因和防震抗震的方法,探求应急自救互救的知识和技能。进入展馆,广大市民可以参观多种地震检测仪器,在“试震互动区”的地震计通过身体跳动的动能传递,还可以现场目睹根据各类波形传递计算出的能量和时间。

“小震不用怕,大震跑不了。要想把命保,就地躲藏好。”遇上地震,在家怎么办?在学校怎么应对?在公共场所又怎么处理?在省地震科普教育馆里都能寻得答案。

讲解

馆内配备有稳定的专职的和兼职的科普管理人员及科普宣讲员

预约

市民可通过广东省地震局的微信公众号、“数字广东”的政务平台、电话等方式预约

人数

团体超过30人可组织参观。每年科普日、防灾减灾宣传周等也将对外开放。

统筹:游曼妮 采写:南都记者 董晓妍 摄影:南都记者 谭庆驹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