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得高分的秘诀:学会议论文段落的分析说理

一篇优秀的议论文,无非有三者:透彻的说理,丰富的材料,有文采的语言。这三者里面,“丰富的材料”是骨架,“文采斐然的语言”是外貌,而“透彻的说理”是灵魂。很多同学写的议论文,尽管论点正确、鲜明,论据也典型、可靠,但是由于在举例之后没有进一步挖掘事例包含的事理,缺乏必要的分析,导致论点和论据联系松散,给人以罗列堆砌论据之感,使整篇文章缺乏思想性。

病文1

缩小痛苦,百折不挠,人生才可能璀璨。(分论点)“甫者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身怀用世之心的杜甫,命途多舛,颠沛一生,但他始终以仁圣襟怀观人视物,将挫败与坎坷当做人生的历练,即使在忧郁的深渊中仍不懈追求,终于以字字句句饱含生命力的诗作,成为唐诗这一宏丽壮伟的琼宇中巨实的一柱栋梁,享有“诗圣”的称誉。(叙述例子)可见缩小痛苦对一个处于坎坷中的人来说很是重要。(议论单薄且虚浮)

优秀文段:

原文部分(第一段)

假如杜甫在那个时局纷乱的年代不堪命运的捉弄而随波逐流,假如他无法正视如黄叶般飘摇孤寂的生命而丧失人生的意志,假如他无法承担失意、离索的痛楚而放弃了“治国平天下”的理想,那么,他怎能吟出不朽的“诗史”之作而震古烁今?正是那份对痛苦的淡然,让杜甫在西南一隅活出了“月白清风一草堂”的旷达,成就了他的璀璨人生! (论证充分,显示思想深度。)

分析:一个材料+多层假设推论+反问+结论

方法一、假设分析法

这种方法,就是列举事实论据后,从正面或反面假设分析,假设条件下得结果与原条件下的结果构成正反对比,从而以揭示论据和论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假设推理的关联词一般用“如果……那么……”,其他还有“试想……” “假如……那么……”“倘若”“若”等。

注:假设论证法可以灵活使用。假设的内容常用排比句、反问句表达,不但能增强文章的说理力度,而且能增强文章的气势。可以是“一句话”,比如:

“古往今来,大凡有建树者,无不是临渊羡鱼之后退而结网者。如果麦哲伦只是“临渊羡鱼”,而不去劈风斩浪,扬帆远航,他又怎么会有发现海洋相通的秘密?如果哥白尼只是“临渊羡鱼”,而不去苦心观测,创立新说,他又怎会写出《天体运行》这一巨著?如果只是“临渊羡鱼”,而不去开通丝绸之路,张骞又怎么有西域那鞍前的潇洒?”(假设论证+排比+反问,非常有力量也非常有感情。)

练习1:请用假设论证法加强对事例的分析说理,使论据更好的证明观点。

观点:学会“照镜子”方能正确认识自己、提高自己。

论据:李世民懂得镜子的作用,能把魏征批评他的话写在屏风上,当作"镜子",随时对照。又能看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难道不是一个很会"照镜子"的人吗? 李世民正是做到了“以人为镜”“以古为镜”,学会在人们的各种批评、意见中认识自己,而成为一代名君。假如

参考答案:

1、 假如当初唐太宗非但不听取魏征的逆耳忠言,反而因丑处被照,短处被揭,恼羞成怒而将“镜子”弃之,砸之,又哪能在认识到自己任性、奢靡的弱点的基础上加以改正?又哪能成为千古风流人物?又哪能出现“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

2、假如李世民不敢直面魏征的批评而掩饰自己的错误,假如李世民不能勇于对镜自责,没有以人为镜时刻对照,他怎么能开创影响深远的贞观盛世?正是他学会了照镜子,方能正确认识自己,提高自己,成就了一代圣君的美名。)

病文2:《自信,但不能盲目》的事例段

三国时,马谡被委重任,镇守要塞街亭。他把二十万大军驻扎在高山上,久经沙场的老将王平力劝他撤离此山,理由让在场的将士信服,但唯有马谡仍然坚持自己的意见,结果被司马氏围山断水,放火烧山,蜀军不战而乱,几乎全军覆没。马谡也依法被斩,身首异处。可见,人要自信,不能盲目。

用据果探因法提升后:

街亭失守,是因为马谡不懂兵法吗?不,他自幼熟读兵法,曾献计于诸葛亮,使其七擒孟获,平定南方边境;又离间曹睿与司马懿,使司马懿被罢官归田。马谡的失败,是因为他狂妄自大,固执己见,不能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在决策、办事时不能盲目自信,要择善而从,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这样才能获得成功。

分析:反面例子+问句+探究原因+结论

方法二、据果探因法

优点:议论文写作的根本,大都是论证“为什么”,据果探因法正好从因果关系上把论点与论据联系起来,让文章更具有深度、思想性。

关联词语:“因为……所以……”“之所以……是因为……” “因为”或者用“为什么”来领起“探因”。

练习2。请为下面的议论文段添加上探究原因的语句,使论据能够很好地证明观点。

观点:向你的对手敬杯酒

论据:康熙大帝在位执政60年之际,特举行“千叟宴”以示庆贺。宴会上,康熙敬了三杯酒:第一杯敬孝庄太皇太后,感谢孝庄辅助他登上皇位,一统江山;第二杯敬众位大臣及天下万民,感谢众臣齐心协力尽忠朝廷,万民俯首农桑,天下昌盛。当康熙端起第三杯酒时说:“这杯酒敬给我的敌人,吴三桂、郑经、噶尔丹还有鳌拜。”众大臣目瞪口呆。

(参考例文:原文部分 康熙为什么要向他的敌人敬酒?因为他明白,是对手带给他的压力,逼迫他努力地投入到“斗争”中,并想办法成为胜利者。在同对手的对抗中,才能真正地磨练自己、强壮自己。从这一意义上说,你的对手是你前进的动力,是你成功的催化剂。)

病文3、 沉稳从无欲而来。(分论点)孟子曰:“无欲者,可王矣。”如来佛祖抛除私欲,性格沉稳,终修成正果,普渡众生,诸葛孔明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终运筹帷幄,功成名就。而西楚霸王以一己私欲,赶走亚父,气走韩信,终被困垓下,遗憾千古,长使英雄泪满襟。霸王之败,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则必使后人而复哀后人矣。(严重缺少分析论证的过程)

用正反对比法提升:

沉稳从无欲而来。(分论点)孟子曰:“无欲者,可王矣。”无欲就是没有私欲,作大事者,不能因蝇头私利而毁坏全局,只有这样才能练就出沉稳的性格,赢得最终的胜利。(正面分析)如来佛祖抛除私欲,性格沉稳,终修成正果,普渡众生,诸葛孔明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终运筹帷幄,功成名就。有了私欲,心中自然无法沉稳下来,遇事则慌,处事则乱。(反面分析)霸王以一己私欲,赶走亚父,气走韩信,终被困垓下,遗憾千古,长使英雄泪满襟。可见只有不为私欲所牵制,才能保持宠辱不惊、从容来去的沉稳,才能于纷乱熙攘中闲庭信步、静观云卷云舒。(结论)

分析:分论点+正面分析+正面例子+反面分析+反面例子+结论

方法三、正反对比法

“有比较才有鉴别”。正反对比是一种常用的、有说服力的论证方法。即把两种事物加以对照、比较,它们之间的差异点,事物的特征和本质在对比中最容易显露出来,经过对比,正确的论点更加稳固。

关联词:反观……,而……,相反……

练习3、请用正反对比的方法,为下面的文段添加论证文字,使观点得到论据的支撑。

观点:凡事在于“为”

彭端淑在《为学》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四川边远地区有贫富悬殊的两个和尚,都想到南海朝圣,富和尚几年间一直打算雇船顺江而下直到南海,而最终没有去成;穷和尚却凭着一只盛水的瓶和一只讨饭的钵,步行到达了南海,并且胜利返回。

(参考:富和尚本可轻松到达南海,但他却没有采取行动,最终只是空想而已。穷和尚虽然缺少凭借,但他敢“为”,能“为”,最终实现了梦想。漫漫人生路,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即使你拥有丰厚的物质条件,如果“不为”,也只能庸庸而已;如果你敢“为”,那么即使路途上充满险阻,你也终会找到属于自己花开的季节。)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