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香万里

在中国,人们通常把茶叶分为六大茶系,即绿茶、红茶、青茶、白茶、黄茶和黑茶。它们分别对应了不同的发酵度

在中国,人们通常把茶叶分为六大茶系,即绿茶、红茶、青茶、白茶、黄茶和黑茶。它们分别对应了不同的发酵度,由于制作工艺及发酵程度的不同,自然生成了不一样的茶汤颜色、口感及功效。

绿 茶

绿茶是六大茶系中唯一的“不发酵茶”(发酵度0%),味清淡微苦,性凉而微寒,适合胃热者饮用。

绿茶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茶类,也是中国产量最大的茶叶,目前生产的茶叶中有70%都是绿茶。

绿茶

泡绿茶采用两种方法冲泡: 一是上投法,它适用于外形紧结的高档名优绿茶,即先将摄氏75—85度的热水冲入杯中,再放茶叶。 二是下投法,先放茶叶,再倒入85度左右的热水,适合普通绿茶。

白 茶

白茶属于微发酵茶,发酵度5%—10%,清鲜爽口、甘醇寒凉。新白茶具有清热解毒、预防感冒的作用。而老白茶的抗菌消炎、抗病毒、清除自由基等功效更为明显,所以中医会用老白茶入药。

白茶主要产于闽东的福鼎和闽北的政和等地,以福鼎大白茶、福鼎大毫茶、政和大白茶等品种茶树的鲜叶为原料制作而成。 白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当时白茶就已经远销欧美和东南亚,之后逐渐走向没落。 近几年,白茶才在中国茶友间流行起来。

白茶

由于没有经过高温杀青,白茶有后期陈化的空间。 简单说,就是“耐放”,所以民间素来有“一年茶、三年药、七年宝”之说。

冲泡方法:

白茶在冲泡过程中必须掌握一定的技巧才能使茶汤鲜爽甘醇,浓香四溢。

1.白茶淡些好喝,一般150毫升的水用3至5克茶叶。

2.水温要求在90 到100度 。

3.第一泡时间约5分钟,过滤后将茶汤倒入茶盅即可饮用。 第二泡3分钟即可,即随饮随泡。 一般情况一杯白茶可冲泡四五次。

黄 茶

黄茶属于轻发酵茶,发酵度约10%—20%,特点是“黄叶黄汤”,口味甜爽。茶性凉,但比绿茶口感更醇和,寒性更小。刚上市的黄茶火气较大,适合保存1个月后再饮用。

黄茶

湖南岳阳为中国黄茶之乡,黄茶又分为黄芽茶、黄小茶、黄大茶三种。 原料细嫩,制作工艺与绿茶相近,功效相当。 但黄茶较绿茶多一道“闷黄”工艺,也就是轻发酵,促进了多酚类物质氧化,也是形成黄色黄汤的关键工序。

冲泡方法:

按泡茶具容量置入四分之一茶叶,倒入85度热水,第一泡30秒,第二泡60秒,第三泡2分钟。

青 茶

青茶也叫乌龙茶,属于半发酵茶,发酵度30—60%,兼具绿茶的清香和红茶的醇厚。 茶性温凉,微苦有回甘。 具有抗氧化、解油腻、降压的功效。 品饮乌龙茶有三忌:

一是空腹不饮,否则感到饥肠辘辘,头晕欲吐,即“茶醉”;

二是睡前不饮,否则难以入睡;

三是冷茶不饮,冷后性寒,对胃不利。

乌龙茶

乌龙茶是极具中国特色的茶叶种类。 众所周知的“功夫茶”用的茶叶就是乌龙茶。 追本溯源,产自福建建瓯的“北苑贡茶”是乌龙茶的鼻祖。 闽南乌龙几乎以铁观音为主,而这其中又以安溪铁观音最为出名,安溪还享有“闽南茶都”的称号,享誉海内外。

红 茶

红茶发酵度为80—90%,具有红茶、红汤、红叶和香甜味醇的特征,香气物质比鲜叶明显增加。 茶性温和,温胃生热暖腹促消化,调节血脂、降胆固醇效果极佳。

我国红茶品种以祁门红茶最为著名。

红茶

冲泡方法:

每杯放入3—5克红茶,冲入沸水。 如果是高档红茶,以选用白瓷杯为宜,以便观其色泽。 通常冲水至八分满。 如果用壶煮,应先将水煮沸,而后放茶配料。

黑 茶

黑茶是后发酵茶,发酵程度100%。 其他茶类都是仅依靠自身的物质发酵,而黑茶的发酵还借助了外界微生物的力量,因此发酵非常彻底。 在加工过程中,鲜叶经渥堆发酵变黑,故称黑茶。 黑茶茶性温和,味醇厚回甘。 对于饮食结构偏油腻的现代人,黑茶可补充膳食营养,助消化、解油腻、降脂降压。

代表茶有普洱茶,是我国生产历史十分悠久的特有茶类。 黑茶既可直接冲泡饮用,也可以压制成紧压茶(如各种砖茶)。

普洱

冲泡方法:

将黑茶大约15g投入如意杯中(如意杯是泡黑茶的专用杯,它可以实现茶水分离,更好地泡出黑茶), 按1: 40左右的茶水比例沸水冲泡。 由于黑茶比较老,所以泡茶时一定要用100度的沸水,才能将黑茶的茶味完全泡出。

泡黑茶时不要搅拌或压紧茶叶,以免茶水浑浊。

另外,花茶也是中国特有的一类再加工茶,主要是以绿茶、红茶或乌龙茶作为茶坯、配以能够吐香的鲜花作为原料,采用窨制工艺制作而成的茶叶。 根据其所用的香花品种不同,分为茉莉花茶、玉兰花茶、桂花花茶、珠兰花茶等,其中以茉莉花茶产量最大。

在中国,茶叶品种名称多达三百多种,分布在四大茶区,即西南茶区、华南茶区、江北茶区和江南茶区。 其中西南茶区是中国最古老的茶区,包括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及西藏东南部; 江南茶区是中国最大的茶产区,包括浙江、湖南、江西等省和皖南、苏南、鄂南、福建北部等地。

中国代表性茶种类介绍

------------------------

编辑:言微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