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山岩上大樟树

杰出的台湾作家骆以军先生,近期出版了他的新作长篇小说,名为"明朝"。他受到华语科幻小说"三体"的启发

杰出的台湾作家骆以军先生,近期出版了他的新作长篇小说,名为"明朝"。他受到华语科幻小说"三体"的启发,讲述在地球可能毁灭的因缘下,人类利用高端的人工智能技术,以明朝为文明之缩影,试图保存人类世界重建的一个样本。

缩影是个很适合台湾的词。台湾的生态系,浓缩了北半球约四千公里范围的生物相,涵盖热带至寒带,而位于台北盆地边缘,一个仅高约五十米左右的小土丘,芝山岩,则带我们跨越了难以想像,悠远的变迁岁月。

身为台湾人口最密集的城市,台北盆地在地质年代中,由于板块运动造成的复杂作用,曾有过若干次的陷落。盆地西北处,是连通海洋的接口,在盆地陷落之际,海水灌入低处,形成了广阔的台北湖。芝山岩现在四周环绕着建筑,距海遥远,却可以在其地层中发现贝类碎片、海胆残骸、海洋生物痕迹等,便是因为在多次往复的台北湖时期,它的低处浸泡在海水之中,芝山岩就如同海面上的小孤岛一般。

随着四周丘陵沉积物的堆积,原本是湖泊的盆地逐渐陆化,芝山岩见证着台北湖的轮回,而这还不是它最耐人寻味的部分。

汉族源于中原,文字兴起的早,在三千多前的商朝就有甲骨文与金文,演变传承至今。由于汉族对文字和历史的重视,加上政权与文化的强势,便同时主导了历史的诠释,以致于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对于历史的纪录及认知,偏重文献,也偏重汉族本位。

随着现代人类学、科技的发展,一个基于多元文化视角,考古证据辅助的大历史观,给了我们全新的视野,而也适用于认知台湾岛屿的过往。

1896年,日人治台的第二年,一名日本学者在芝山岩,无意间发现了史前人类所遗留的石器,也因此这里成为了台湾的第一个考古遗址。随着城市的发展,芝山岩或多或少面临着工程的开发,也因而有机缘进行一些考古的挖掘,继而发现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山丘,竟然包括了六个不同时期的人类文化层,时间跨度从七千年前至今,使其成为考古遗址中珍贵的明珠。政府为求保存文化遗产,进行古迹之公告,以及园区整体规划,并将部分地区委托民间组织、台北市野鸟学会来经营,提供给公众认识芝山岩的一道方便之门。

见证古老地质年代的岩石

贝壳碎片化石

考古探坑 展示馆

多个文化层

惠济宫 牌楼

早期 为求防御外敌 所建的隘门

开漳圣王

对于芝山岩来说,人类活动影响之高峰,应该始于清朝汉人移民至此的时候。早期的移民多以福建漳州籍为主,并在山丘高处建立了源自家乡故土的神明,开漳圣王庙,名为惠济宫。台湾的汉族移民中,漳州籍属于少数,泉州籍属于多数,在筚路蓝缕的拓垦过程中,两籍子弟不免因为争夺土地或资源,引发冲突,在民风剽悍的当时,聚众械斗是常有的事。

芝山岩山顶上,离惠济宫不远处,有一处"同归所",安葬着当年许多在械斗中不幸身亡的壮士们。台岛居民,基于慈善之心,经常将因海难水患,天灾人祸而辞世的许多无主尸,安置之后建立小庙,名之万善祠或有应庙,"同归所"的性质亦相去不远。其石碑上有幅对联,写着"同归原有数,一所岂无缘。"人间的仇恨或对立,在芝山岩看来,似数是缘,不胜唏嘘。

山丘虽小,绿意盎然,长有许多老树,包括一棵已有三百多岁的大樟树,现今在台北周边,如此长寿的樟树已属罕见。芝山岩整体以海洋沉积相的砂岩为主,土壤保存不易,却很难得的长成了茂盛的低海拔森林,并且多样性很高,为人工硬化的城市保有一块生态绿地。大樟树的一生,躬逢了岛屿最诡谲多变的命运,如果有一天我们能听懂它说的话,世间的奔忙与恩怨,也许能像落叶般,低声而降。

同归原有数 一所岂无缘

旧时 参拜道

三百多岁的大樟树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