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裔作曲家黄若回母校上音,带来了中国民谣

音乐不止,行者无疆……10月25日,受上海国际艺术节“扶持青年艺术家计划暨青年艺术创想周”邀约,华裔作曲家黄若将在上音歌剧院带来《行者无疆——黄若作品交响音乐会》,音乐会由青年指挥家张亮执棒,女高音歌唱家黄英、女中音歌唱家杨光助阵。

回到母校上海音乐学院新落成的上音歌剧院演出,又能与黄英、张亮等好朋友、老同学一同献艺,这场音乐会对黄若而言,就像“回家”一般温暖。

黄若是继谭盾、盛宗亮、周龙、陈怡等旅美作曲家之后,美国乐坛冉冉升起的华裔作曲家、指挥家,曾被《华尔街日报》评价为“具有极度冲击力与实力的年轻作曲家”。

黄若生于海南,从上海音乐学院毕业后赴美深造,在国际舞台耕耘多年。在中西文化土壤的孕育下,黄若创作了不少佳作,在上海的这场音乐会便将展现他各个时期的作品。

除了《交响民谣》,音乐会还将带来《凤阳花鼓》《康定情歌》《兰花花》《达坂城的姑娘》四首民谣,分别展现中国四个地域不同风格的曲风。

“我从小就喜爱各个民族的民歌,但现在很多年轻人不太听,也不太懂这些歌曲了。作为作曲家,我想用交响乐的形式把这些歌曲重新打造,给它们一个纵深立体的音响效果,让更多的人,包括中国人以及世界各地的听众,去感受我们民族的精髓。”黄若说。

同时,音乐会还将带来歌剧《一个美国士兵》和《束缚》的片段,两部歌剧都描写了当今年轻人的一些挑战和遭遇,可以说是年轻人的心声。

“我在中国土生土长,又出国多年,这些特殊的经历和旅程,影响了我的音乐创作。我认为音乐是需要‘走动’的,当你在一个运动的过程中,你往往可以超越自己、超越界限、打开思维。”

也因此,黄若将这场音乐会的主题定为“行者无疆”,这是他对音乐和文化的一种理解和感悟。

黄若从小喜欢中国的古诗词、国画、戏曲、民族乐器,到了美国后,他又对摇滚乐、爵士乐、流行音乐、电影音乐、现代音乐等不同音乐类型进行学习和实践,不同文化打开了他的视野,黄若博采众长,最终创造了“多维主义”的作曲手法。

在他看来,“音乐不是从左到右,而是如宇宙一般围绕着我们。当我们听一场音乐会,音乐不是在我们前面舞动,而是充满了每一个空间,存在于我们的每一个细胞,这种立体多维主义是我对音乐的一种感悟,以及音乐创作的一种方法。”

黄若用这种作曲技法去写音乐,也用这一方法去听音乐,“音乐是一个流动的建筑,它并非固定在那里一成不变,而是每秒钟都在变化,每秒钟都在流动。我作为音乐创作者,也像建筑师一样,在运用时间和空间去写音乐。”

“每个人的道路都不一样,就像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声音,我们不应该去模仿别人的声音,而要用自己的声音去讲自己的语言。”黄若说。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