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孩子的心理困惑,父母的反应是怎么样?

子非鱼,焉知鱼之苦。 鉴于近期近未成年人的来访量激增,是时候写一篇关于父母面对孩子的心理困扰时的应对

子非鱼,焉知鱼之苦。

鉴于近期近未成年人的来访量激增,是时候写一篇关于父母面对孩子的心理困扰时的应对措施方面的文章,这个话题关乎你、我、他。

接触了很多的未成年孩子的案例,有个很有趣的发现:孩子的心理困扰各有各的不同,可是他们家长的应对过程却出奇的一致,遵循下面描述的规律:

早期

孩子反应:自述不开心,学习受到影响

父母反应:矫情;把心思用到学习上;加大学习任务

潜在结果:孩子认为无人理解,父母也不可靠

中期

孩子反应:主观感受更痛苦,外显行为更“不符合常规”

父母反应:成天想这想那的,要能把这功夫用到学习上就好了

潜在结果:孩子孤立无援,一个人舔舐伤口

晚期

孩子反应:情绪/行为明显障碍,丧失主动求助动力;甚至有极端想法/行为

父母反应:我的天,好端端的孩子怎么一下子变成这样了,咱们去医院

潜在结果:孩子接受各种检查诊断,改善的进展有限;父母的耐力再次受到挑战

很明显,随着孩子“表现”从早期到中后期,父母的态度似乎出现了180度转变,从刚开始的不以为意,到后来的“极度恐慌”,来到咨询室后还会很无辜地表示“TA怎么突然变成这样的?”

这个时候,我通常会反问来访者的父母:“孩子真的是突然变成现在这样的吗?”家长多半先以各种借口搪塞后选择沉默。

对于未成年的心理咨询,下面这些场景经常在心理咨询室出现:

  • 夫妻双方一起带孩子过来咨询,可还没等咨询师见到孩子,父母先神秘地将心理咨询师拉往一旁,美其名曰“想要多给老师提供些对孩子的有价值的信息,”然后很直白地告诉咨询师:“老师,孩子没啥毛病,你就帮我告诉TA,说TA没病,然后让TA安心上学”;

  • 孩子已经多次反映学习过程很煎熬,效率奇差,成绩不断下滑,而家长竟以“不愿意耽误孩子学习时间”为由,代孩子来咨询,还很坚定地拍胸口保证“会将心理咨询师的每句话都记住,回去转述给孩子”;

  • 之前父母陪同来寻求帮助的来访者,由于时间或者其他原因没有及时开启阶段性咨询,而承诺等孩子假期时再专门来处理孩子的心理困扰,可是从暑假拖到寒假,从今年拖到明年......再次见到TA时,已经今非昔比,问题的困扰程度以及干预起来的复杂性不止上升了两个度。

从专业角度来看,未成年群体遇到的心理困扰,但凡是当事人表露出来的“想要寻求专业帮助”这种意愿时,父母们都不应视而不见,相反,应该珍视孩子向你传递出的“求救”信号,并及时积极应对。

▲看不见的东西需要父母再用心一些。

一方面身为父母的我们不应该对孩子的心理困扰视而不见,对孩子出现的情绪、行为等不合理现象归因为孩子的性格、或者态度上有问题,从而撇清了自己在应对孩子心理困扰时应该承担的责任;其实这是对孩子的严重忽视,纵然在生活物质方面把TA照顾得面面俱到,依然无法弥补由于情感忽视带来的创伤,更何况孩子那个时候正在经历着看不见的心理煎熬。

另一方面,家长们需要避免对于孩子的心理困扰采取疾病化看待的态度,因为这样一来父母的表现会加重孩子的困扰,也就是陷入了将父母的焦虑转嫁给了孩子这种恶性循环中。

总之,孩子在一天天地长大,父母们也需要不断成长,多了解一些心理健康以及孩子年龄阶段的发展特点知识,绝对是明智之举;同时,用心陪伴、接纳孩子,当孩子遇到生命困难时,最有力的武器就是家庭的支持,父母的理解;另外,当家长无计可施时,一定记得寻求专业帮助,除此之外无其他。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