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为人知的TA | 陈刚:建构自我

哲学家卢梭在《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梦》里如此描述得到“幸福”的状态:心灵十分充实和宁静,既不怀恋过去也不奢望将来,放任光阴的流逝而仅仅掌握现在,无匮乏之感也无享受之感,不快乐也不忧愁,既无所求也无所惧,而只感受到自己的存在。

对于已过知命之年的陈刚而言,他似乎正处于趋近幸福的行径中。

传播学界执牛耳者、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教授、《广告研究》杂志主编…在陈刚身上,被赋予许多光鲜的定义,他在长期致力于广告及数字营销传播研究的同时,也在不断建构着自己的乌托邦。阅见人生,于他来说,所有时刻皆是正值当时,“将人生当做一种修行,随缘并努力,拥有这种心态,你就能够坦然面对一切”。

01

“将机缘做好”

今年是陈刚执教的第29个年头。当他以哲学系学生的身份第一次踏入北大校园时,大概不曾想到,自己将会成为一名广告专业的大学教授,与传播学结下不解之缘。

在新闻与传播学院316教室里,陈刚带着一副黑框眼镜,目光炯炯,一边喝着咖啡,一边将他与传播学的“阴差阳错”娓娓道来。

1983年,陈刚考入北大哲学系,随后在1990年和1998年获得美学硕士、博士学位。倘若沿着既有轨迹行进,或许他会继续深耕哲学或美学领域,研究审美本质和文化价值。

人生机遇,往往只在刹那铺陈延展。

在攻读博士期间,北京大学成立了艺术系,由陈刚的博士导师、著名美学家叶朗先生负责。鉴于广告专业师资紧缺,陈刚便被指派到艺术系任教,参与专业建设。博士毕业后,陈刚正式成为一名广告学系教师,开启传播学研究之旅。

叶朗先生是对陈刚影响至深之人,不仅将他带入美学之路,而且还言传身教,授予他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让其受益终生。在人生抉择上,叶朗先生也给予陈刚许多帮助和指点,鼓励他继续读博深造,“现在想起来,这一步非常重要。”陈刚说。

所有的安排或许是最好的安排,哲学与美学的教育经历为陈刚积攒了思维方法和论思辨能力。当时有许多人建议他开设广告美学课程,皆被他拒绝,“做研究要深入核心,广告是一门实实在在的应用型学科,其本质是一种传播现象,并不是抽象、生硬的概念。所有理论都是活的,一旦明白这一点,就能从中找到乐趣。”

幻变的岁月里,陈刚从未随波逐流,内心始终坚守着对学术的赤诚。经过长期的学习积累,2010年,他发起并引领“发展广告学”研究,在不断分析与探索中,逐步构建中国广告产业发展规律的原创理论体系。2012年,他又出版了《创新传播管理》一书,在数字营销领域产生广泛影响,被评价为目前该领域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与大多数人不同,我是一个没有人生规划的人。走到这一步、遇到这样一个机缘,那就将这个机缘做好。之前并没有明确成为教师的想法,可现在才发现,教师其实是我最喜欢的职业,看着很多孩子从懵懂无知到成长再到成才,这种幸福感和满足感,是其他任何职业都无法替代的。”说到这儿,陈刚的眼睛里闪现过一团星火。

02

广告性情人

“北大教书匠,广告性情人。”这是陈刚的微博个人简介。

除了教师身份之外,如今他还担任多家互联网平台、媒体、营销传播公司和企业的特邀顾问,成为广告行业发展的积极推动者。当老师,陈刚敏锐严谨,匠心独具,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广告学界和传播学界的理论空白;做广告,他走南闯北,散淡江湖,用真性情去结交良师益友,彼此共益,创造价值。

长期屹立于行业风口,陈刚形成一套对广告的自有理解与判断。在他看来,一则好广告的定义应该是创造积极的、有影响力的商业内容。“现在不光看品牌传播效果,而且还要看销售转化效果。一条广告打天下的年代已经过去,现在需要设定完整周期并评估这一预算肯能带来的效果。”

在从业过程中,如何保持思维上的新鲜感是困扰许多人的问题。对此,陈刚以为,“数字技术带来新的营销变革,广告创作也应该将对象、标签化、场景、产品特点等要素整合起来,同样的产品也要结合不同的场景去不断碰撞和交流。”谈及从业收获,他的音量不自觉提高许多。“我国的广告行业已经在全球范围内走向领先地位,这对每一位学者来说都非常有价值,因为你所研究的问题正是全世界共同关注的话题,这就是持续下去的动力。”

5G时代的到来将会导致新的营销类型和传播需求不断涌现,广告教育也要适配行业的急剧变化。“一般而言,广告教育通常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但是在数字化转型的漩涡中,广告教育有可能与行业发展同步,甚至站在行业前沿不断创新。我认为最好的广告教育应该是行业与学校共同为学生打造的一个‘试验田’,既能促进行业发展,又能培养更多人才,还可以创新教学方法、理念和模式。”陈刚说。

近年来,在自己的教学中,陈刚逐渐形成了一套全新的智能营销实战教学模式,引发广泛关注,正在带动广告教育的实战潮流。陈刚认为,实战教学将成为广告教育的常态,但是一旦广告教育同实战结合,一定要警惕过度商业化的问题,广告教育要应保持“距离感”和“中立性”。他认为首先要在深入了技术变化逻辑解的基础上,基于教育的目标,引入广告主、数字平台和营销传播技术公司,形成教学闭环,最终让同学们在实战中应用理论,掌握技能,提升面对市场实际操作的能力,绝不能把教学变成商业的附庸,警惕把课题变成企业商业推广的渠道。

03

理想化深至骨髓

在整个采访过程中,“热爱”是陈刚提及频率最多的一个词汇,或许正是由于真正“热爱”,才让他 在生活中的不同角色间自在切换。

于学生们而言,他们在面对就业、择业等情境下往往会感到迷失,从而选择性逃避。“这个时候如果能同他们交流,我一定要讲的就是面对、随缘、努力,做好自己。”陈刚认为逃避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每个人都有一段学习和积累的时光,在30岁之前可以允许“胡作非为”,但30岁之后应该要明确清楚自己到底适合什么、喜欢什么。

回归到家庭生活,由他来看,在时下生活竞争比较激烈的背景下,家庭是生活的港湾,对一个人的成长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父母应该扮演好自己的角色,适度介入孩子的成长,与他们成为亦师亦友。

当被问及选择一个关键词来形容自己时,陈刚先是随口说了一句“羞涩”,然后抑制不住笑出声来,随后用手扶了扶黑色镜框,思考半晌说道:“理想化到骨子里的一个人,但外表可能很随性。因为北大是一个比较理想化的环境,所以真正从里面走出来的人多少都会有些理想化,这是一些内在的东西,没办法改变。”

在每一个人内心深处或许都有一处静谧之地,旁人未曾涉足。可能大部分人并不知晓,陈刚也是一名大富翁游戏爱好者,作为一种日常解压方式,他不知不觉间坚持玩了十几年。

不同身份催生出不同程度的压力,一路走来,有些早已风轻云淡,有些也正在解构消化。“将人生当做一场修行,自己同自己对话,再与自己和解便好。”陈刚说。

阅见人生正当时,陈刚的“自我”依旧在自由蔓长。

我们往往未曾注意到,老师们知识传授者的本职身份下,往往还有自己“不为人知”的一面,三尺讲台上,他们为学生启迪未来前路,三尺讲台下,不为人知的TA用阅历成就更多可能。2019年教师节,凤凰网青春BANG联合全新奥迪A6L特别策划了一场全民致敬教师活动——不为人知的TA。以特别专访、创意海报、走心视频等形式,通过发现和挖掘老师的“隐藏身份”,赋予老师这个形象更多丰富的表达。感恩每一份知遇之恩,只为未来更好的前行。​​​​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