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击乌镇丨未来互联网公益慈善道路:注意被遗忘者的需求

本报记者 李甜 乌镇报道 当前,互联网公益慈善领域处于探索和发展的阶段,价值初步显现。未来,它又该怎

本报记者 李甜 乌镇报道

当前,互联网公益慈善领域处于探索和发展的阶段,价值初步显现。未来,它又该怎么走?

《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在10月21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所主办的第六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互联网公益慈善论坛,未回避关于当前互联网公益慈善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对于其未来发展方向,不同领导与嘉宾谈及对互联网公益慈善未来发展路径的思索。他们主要认为,要关注更为弱势的群体,完善互联网公益慈善的政策支持。

民政部党组书记、部长黄树贤提到,互联网公益慈善已经成为现代公益慈善最重要的形式和最鲜明的特征。新技术使得公益行为参与的门槛低、形式多元化。一对一捐、企业配捐等新颖的捐款形式方兴未艾。行走捐、阅读捐、积分捐、消费捐、虚拟游戏捐等创新的场景层出不穷。仅2019年上半年,中国就有52.6亿人次点击、关注和参与互联网公益慈善。

但是,处于探索和发展阶段的互联网公益慈善,还存在着管理制度尚有待完善的情况。黄树贤说:“比如对互联网公益慈善的政策支持还有待进一步强化,互联网公益慈善的监管机制还不够完善,互联网公益慈善组织的平台能力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互联网公益慈善的行动规范和伦理规则有待进一步建立,公众的参与习惯还有待进一步引导和培养等。”

联合国驻华协调员罗世礼谈到,在拥抱数字化转型的同时,迫切需要制定工具以及政策来支持数字合作。

记者注意到,罗世礼同时谈到,高级别小组的报告所建议的妇女和传统上被边缘化的群体的全面数字包容和数字平等,也适用于互联网慈善事业的发展。

“我们需要注意那些被遗忘者的需求,因此我们需要更创新、更有创造力,并且能够提出更创新性的发展解决方案。”罗世礼如是说。

联合国教科文驻华总代表欧敏行也发言,谈及了互联网不能够落下弱势人群。

她表示,目前还没有关于残疾人上网或者使用情况的全球可对比数据,目前他们的访问率低于一般人群,原因之一是残疾人的就业率和平均收入较低,这使互联网的电子成本对他们来说过于昂贵,残疾人也不太愿意接受全面的教育,因此素养水平比较低。即使有数字教育、通信技术和互联网,他们通常也无法访问。但是,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还是可以成为残疾人特别强大的工具,为工作、学习和休闲提供更多的机会。欧敏行提到一个数据,到2018年12月,中国互联网用户总数达到8.29亿人,普及率59.6%。淘宝平台上销售的1000万家中小企业中,有16万家为残障人士开设。很多研究也表明,通信技术可以用于改善残疾学生的学与教以及识字率。

欧敏行倡议,第一,促进对残疾人的了解和对于他们的需求了解,来确保他们的需求。包括对互联网无障碍使用的需求,把它作为国家的优先事项来做。第二,提高人们对信息通信技术无障碍获取的认识和支持,特别是让政府的决策者、教育者、统计学家和非政府组织能够参与进来。第三,直接让残疾人参与以及正确理解ICT可以满足各种需求和能力所在,尤其是让这些无障碍信通技术领域掌握专门知识的需求和能力。

全球联合之路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布莱恩则希望互联网公益慈善,能够使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受益更多。

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党组成员、副主席井顿泉在公益慈善事业如何传播方面提供了观点。

井顿泉谈到,公益慈善事业要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其中一点是,积极打造创新融合开放的多方参与平台。

据井顿泉介绍,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与人民日报共同设立媒体公益基金,携手爱心企业突出公益、交流与传播的优势,在全媒体时代做好公益慈善项目的供给侧改革,实现社会需求与公益项目的有效对接、鲜活内容与传播方式的有机结合、交流载体与传播渠道的充分融合,共同创造传播更有时代温度的好故事。

浙江省人民政府副省长王文序谈到政府在这方面如何发力。王文序表示,浙江省将着力搭建互联网的慈善平台,并表示要支持大中小型平台共同发展。“在持续支持淘宝公益、蚂蚁金服公益等全国性网络募捐平台做大做强的同时,积极推动善元网、轻松筹、乐善365等中小型平台差别化发展,确保运行稳定、筹款规范、各具特色。”同时,未来将着力推动传统慈善模式触网转型,并强化大数据、云计算的应用,把全国首个互联网公益大脑云上公益大脑建设好、运行好,实现对公益慈善行为的精准分析,整体研判和协同指挥,发挥好浙江省互联网公益慈善基地的作用,更好地调配各类慈善资源服务高水平发展。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