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聘——把兴趣当成职业是本能,把职业当成兴趣才是本事

在知乎上,曾看到一个问题: 有人说,有兴趣的话请别把他当做职业,因为职业会毁了它;也有人说,只有把兴

在知乎上,曾看到一个问题:

有人说,有兴趣的话请别把他当做职业,因为职业会毁了它;也有人说,只有把兴趣作为自己的职业才会快乐,才会取得成就。

那么,到底该不该把兴趣当做事业呢?

这个话题就像上大学应该先选专业还是先选学校一样,没有一个标准答案。

有的人会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劝告你,不要把兴趣当职业;也有人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的工作就是兴趣。

但可以肯定的是,人们希望自己能用对兴趣的热爱,来抵消工作的乏味和苦恼,将更多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

工作是以结果为导向,兴趣则在于过程

美国杜克大学行为经济学教授丹·艾瑞里(《怪诞行为学》作者),曾经组织过一个非常有名的“乐高实验”,参与这个实验的人都声称自己是“乐高迷”,都是乐高的忠实粉丝。

实验的规则也非常的简单,这拨人被分为AB两组,每组的乐高积木都是相同的。

组内成员按要求完成一个标准机器人,即可获得相对应的报酬,第一个成品完成可以获得2美金,第二个完成可得到1.89美金,总之每完成一个机器人都可以赚钱,但每次金额减少11美分,当参加者觉得不值得继续下去的时候可以随时喊停。

两组的规则几乎一样,唯一不同的是,A组完成的机器人会被保留,B组完成的机器人会被当场拆掉。

当B组开始组装第二个的时候,实验人员会声称积木不够用,然后当着他们的面把第一个机器人拆散。

最后实验的结果,大相径庭。A组平均每人组装了10.6个机器人,赚了14.40美元。还表示这个活动非常有趣,有机会还想参加。

而B组平均每人仅完成7.2个,赚了11.52美元,实验结束后,都说在吐槽这次的活动,并表示不愿意再参加类似活动。

为什么两者的结果相差这么大?明明双方都非常感兴趣的事情,B组却完全丧失了兴致?

兴趣之所以是兴趣,是因为它能够给我们带来精神的愉悦和心理上的满足。

当兴趣转变为职业后,它就具备一定的社会属性,成为半个或者一个商品,你再也不可以随心所欲地说“不,这不是我想要的。”

此时,兴趣不再是自己愉悦或消遣的方式,而是需要付出更多努力才能完成的任务。

如果你成功将兴趣转变成工作,你可以享受它为你带来的价值;反之,很容易两者都失去。

工作不是感兴趣才会做好,而是做好了才会感兴趣!

很多人所谓的“不感兴趣”,都是为了逃避工作中的无聊感。

不少人很难忍受这种无聊,于是想要逃离,但又不知道该怎么办,只能寄希望于找到一份自己“感兴趣”的工作,仿佛这样就永远不会乏味了。

然后,他们就会不断跳槽,希望下一份工作,是自己想要的那种“喜欢的工作”。

实际上,这完全掩盖了问题的本质,让人更加看不清楚方向。

因为,没有哪一份工作是完美的,哪怕再新鲜刺激、你再喜欢的工作,年复一年的重复,迟早会消磨掉你所有热情。

光靠兴趣,是撑不起几十年的琐碎。因为兴趣开始的职业,也势必要靠待遇、成就感、价值感、个人坚持等多种因素撑下去。

兴趣的作用,根本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重要,因为牛人之所以能把一件事做好,并不是因为他喜欢这件事,而是因为他有能力把这件事做好。

如果你到现在还不知道自己喜欢做什么,那就集中精神,把现在所做的事情做好。

不是感兴趣了就会做好,而是做好了才会感兴趣,正如职场作家赵晓璃所言:“总有一天你会发现,所谓的优秀,除了选择之外,更是一种能力和习惯。”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