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的先进事迹走进了中学校园

屠呦呦的先进事迹走进了中学校园十月十五日,中国中医研究院的袁亚男老师,走进了北京市第一六六中学。为全

屠呦呦的先进事迹走进了中学校园十月十五日,中国中医研究院的袁亚男老师,走进了北京市第一六六中学。为全校两千多名学生宣讲了屠呦呦的先进事迹。

这是袁老师第一次给中学生宣讲屠呦呦老师的先进事迹,她娓娓道来,边放映屠呦呦老师的工作视频,边讲解屠老师的这么多年来的辛勤工作。

主要讲了几个方面:

1930年12月30日,屠呦呦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是家里5个孩子中唯一的女孩。“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诗经?小雅》的名句寄托了屠呦呦父母对她的美好期待。

1946年,16岁的屠呦呦不幸染上了肺结核,被迫终止了学业。正是这次生病,让她励志研究中国中医药。她得到哥哥的很大鼓励。于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在北大医学院药学系学习,专业是生药学。在大学4年期间,屠呦呦努力学习,取得了优良的成绩。在专业课程中,她尤其对植物化学、本草学和植物分类学有着极大的兴趣。 195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药学系,分配在卫生部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工作。

1969年,中国中医研究院接受抗疟药研究任务,屠呦呦任科技组组长。

1969年1月开始,屠呦呦领导课题组从系统收集整理历代医籍、本草、民间方药入手,在收集2000余方药基础上,编写了640种药物为主的《抗疟单验方集》,对其中的200多种中药开展实验研究,历经380多次失败,利用现代医学和方法进行分析研究、不断改进提取方法,终于在1971年获得青蒿抗疟发掘成功。

1972年,屠呦呦和她的同事在青蒿中提取到青蒿素。在工作期间,她带领科研团队“舍小家为大家”,克服种种困难,作为组长舍身为青蒿素临床试药,冒着很大的生命风险,但换来的是青蒿素终于可以应用于临床了。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100%,挽救了千千万万病人的生命。

1973年,屠呦呦合成出了双氢青蒿素,以证实其羟(基)氢氧基族的化学结构,但当时她却不知道自己合成出来的这种化学物质以后被证明比天然青蒿素的效果还要强得多。青蒿素出口到非洲,被非洲人们称为“中国神药”。中国领导人访问非洲时,青蒿素是必备的礼物。

屠呦呦获得了很多大奖,其中最重要的是: 2015年10月5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中国女药学家、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屠呦呦与威廉?坎贝尔和大村智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学生听完报告,深深被屠呦呦老师的事迹感动了,同时也为她取得的成就感到自豪。袁老师的宣讲还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学生们纷纷提出问题。诸如:

现在青蒿素对各种类型的疟疾都有效果吗?治愈率是多少?青蒿素怎样摄入病人体内效果更好?青蒿素的未来发展有什么前景?会以治未病的方式推向市场吗?比如做成保健品等。

青蒿素的疗效怎样进一步提高,会不会有更好的疗效?胡椒的提取物和青蒿素在疗效上有没有共同点?疟原虫会不会对青蒿素产生耐药性?如果产生了耐药性怎样应对?双氢青蒿素与青蒿素在化学结构上有什么不同?

袁老师都给与耐心的讲解,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学生进一步开阔了眼界,获得了更多的知识和见解。

听完报告后,很多同学感触颇多,写出了自己的感想。

董悦程:昨天我们观看了屠呦呦事迹的演讲,我认为屠呦呦是位伟大的生物学家,她是一个坚持不懈、努力奋斗、迎难而上的人,也是一个顾大家、爱国的人。在演讲台上的那一刻,我看见了她的爱国精神;在她脸上满是斑,我看见了她的敬业精神,在她读书时,我看到了他对知识的渴望。

任研钰:在昨天的屠呦呦报告会上,我十分感动。因为她在第一次试药时说:“我是组长,应该第一个试药。”而当时大家并不知道成药是否能成功,如果不成功,可能会有生命危险。可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她仍然坚定的试药。

王美兰:昨天,我听了关于屠呦呦发现青蒿素的报告。通过屠呦呦研究青蒿素的过程,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做事要坚持不懈,这样才能够成功。

张紫佳:昨天,我们观看了屠呦呦发现青蒿素的报告,我认为屠呦呦是一位为了“大家”牺牲“小家”的人,工作上,她一丝不苟。生活上,她却很节俭。领诺贝尔奖时,她说这是中国科学家的共同劳动成果,是国家的荣誉。她的事迹让我很感动,我以后要向她学习。

陈懿霖:昨天下午,我们去听了关于屠呦呦发现青蒿素的报告,我明白了中医并不是没有依据的,而是有科学道理的,在研发的过程中,科学家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与迷惑,甚至要坚持几十年才能得到一个成功的发现,屠呦呦的科研团队发现的青蒿素,拯救了数百万人,造福了人类。

屠呦呦的先进事迹感动了北京市第一六六中学每一位师生,走进了每一位师生的心中,激励着每一位师生。同学写下感想,励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少年强则国强”。希望屠呦呦先进事迹走进更多的中学校园。(北京市第一六六中学工会庞崇)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