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盛鸿:“秋之白华”——瞿秋白同志的革命婚姻

“秋之白华”——瞿秋白同志的革命婚姻

经盛鸿

1924年11月7日,上海《民国日报》上同时刊登出三则引人注目、惊世骇俗的启事:

一、沈剑龙与杨之华的离婚启事;

二、瞿秋白与杨之华的结婚启事;

三、瞿秋白与沈剑龙做朋友的启事。

瞿秋白是当时著名的新闻记者、大学教授与社会活动家,是社会名人。围绕着瞿、杨、沈三人离合变化的这三则启事,不仅吸引了当时的社会视听,成为街谈巷议的中心,就是在今天,让我们读起来,也感到新鲜与惊诧,甚至感到不可思议。

瞿秋白

然而这却是事实!

需知,那是“五四运动”不久后的中国啊,又是在上海,是在三位思想解放的知识青年之间,就是可能的了。

瞿秋白是江苏常州人,1899年生,毕业于北京俄文专修馆。在苏联十月革命后不久,他到苏联采访,并在那里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精通俄语,将共产党人视为圣经的《国际歌》翻译成中文。1922年,他与中共中央总书记陈独秀等人一道,参加了在莫斯科召开的“共产国际”第四次代表大会,成为著名的共产党人。

1922年瞿秋白(后排左二)与陈独秀(前排左一)在共产国际四大

1923年初,瞿秋白返国。他奉中共组织之命,到国、共两党合作创办的上海大学,任社会学系主任。

瞿秋白思想深刻,才华焕发,讲课生动流畅,深得上海大学广大学生的崇敬与喜爱。他的学生丁玲在多年后回忆说,当年上海大学中有茅盾、俞平伯、施存统、陈望道等名师,但最好的老师是秋白。身为社会科学系主任,他不仅为学生讲哲学,还讲希腊罗马、文艺复兴,还讲唐宋元明文化。丁玲等学生很奇怪,为什么瞿秋白不在文学系,而要在社会科学系教书呢?瞿秋白有文人的激奋,也常带一丝忧郁。这些迷人的文人气质,让女学生们如痴如醉。

1923年初夏,24岁的瞿秋白因事来到南京,与一位从湖南桃源女师毕业的叛逆女性、丁玲的密友王剑虹相识,一见钟情。当时王剑虹请瞿秋白在自己的日记本上留下姓名,而瞿秋白却写下了他在童年时代写的一首诗: 今岁花开盛, 栽宜白玉盆。 只缘秋色淡, 无处觅霜痕。 瞿秋白写毕,请王剑虹在这首诗中找出他的名字。王剑虹瞥了一眼,立即明白了其中含意,抬起头,愉悦地说:“尊敬的秋白先生!”她找对了! 从此他们开始热烈地相恋了。 瞿秋白爱以“我的心”称呼王剑虹。——于是王剑虹便以“我的心”的法音“梦珂”作为自己的名字。不久,王剑虹来到上海,进入上海大学学习,成为瞿秋白的学生。

1924年1月,瞿秋白与王剑虹结婚,夫妻感情甚浓。但王剑虹患有严重的肺结核,在与瞿秋白结婚几个月后就病死了。瞿秋白十分悲痛。他以自己的全部热情与精力投入到革命活动与教学事业上去。

瞿秋白在上海大学社会学系 瞿秋白的高尚品质与过人才华,引起了在上海大学学习的另一位女学生的敬爱与追求。此人就是杨之华。

杨之华是上海大学里出名的美女。她是浙江萧山人,1900年生,比瞿秋白小一岁。她早年在封建包办婚姻下,与同乡大户人家的少爷、国民党与共产党的双重元老沈玄庐的儿子沈剑龙结婚,并生有一女。沈剑龙为人随和,思想散漫飘逸,不喜闻政治,书生气十足。而杨之华上进心强,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她冲破家庭束缚,先后到杭州、上海求学,追求新思想,并接受了马列主义。她与沈剑龙的感情距离越来越远。在上海大学求学期间,她认识了并爱上了瞿秋白。她回忆说,在当年上海大学的老师里面,邓中夏、张太雷都很有亲和力,学生很容易接近;瞿秋白书教得很好,滔滔不绝,讲问题透彻,学生们对他崇拜极了。但在课后,他不肯多讲一句废话,很难接近,是“骄傲的”、“冷淡的”。

杨之华决心不顾世俗偏见,与沈家脱离关系,并向瞿秋白表示了爱情。瞿秋白前妻刚死数月,也不顾旧俗,很快爱上了杨之华,并决定迅速结婚。

经过张太雷、沈泽民、张琴秋等人调解作证,沈剑龙终于同意与杨之华离婚,而且表示了宽容大度的态度,愿与瞿秋白结成朋友。瞿秋白更是从容潇洒。于是,一个本应是以悲剧、闹剧出现的事件却以喜剧的形式出现了。

1924年11月7日是苏联十月革命7周年纪念日,25岁的瞿秋白与24岁的杨之华选择这一天举行婚礼,以表示对苏联十月革命的向往;并在那天的上海的《民国日报》上刊登了本文开篇的那三则启事。那一天,瞿秋白与杨之华的许多亲朋好友,如沈雁冰(茅盾)、孔德祉夫妇等人,都来了,杨之华的父母也来了,最难得的是沈剑龙也来了。他们一起热烈地向新婚夫妇道喜祝福。酒醇茶浓,熙熙攘攘,在社会上一时传为美谈。

瞿秋白、杨之华新婚

据中共早期党员郑超麟回忆,有一天他去瞿秋白和杨之华的新家,说话间进来一个人。瞿秋白和杨之华向郑超麟介绍说:“这位是剑龙”。瞿秋白与沈剑龙亲密得如同老朋友一般;杨之华招待沈剑龙,也好像出嫁的妹妹招待嫡亲的哥哥。

瞿秋白与杨之华结婚后,感情浓烈而真挚,互相理解,互相支持,恩爱了一辈子。瞿秋白专门刻了一方印章:“秋之白华”,将二人的名字嵌在其内。杨之华想念她与前夫生的女儿独伊,瞿秋白就亲自陪同她下乡去看望。杨之华后来回忆说:“我是一个离过婚的女人,我与以前的丈夫有一个女儿,不知她生活得怎样,长得多高了。我渴望着看到她,秋白很能理解这种母亲的心情,他同情我,安慰我,并且在一九二五年的春天,帮助我抽出一个空,回乡下去看孩子。” 后来他们设法将孩子接来共同抚养。

瞿秋白、杨之华与他们的女儿瞿独伊

]

瞿秋白与杨之华共同生活了约10年时间。他们一道投入到艰苦的革命斗争中去,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