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从青楼头牌到酒店大亨,说她是第一“财女”是小看了她

随心所欲做不到,随遇而安不会做不到的。——董竹君

为替父母还债,她沦为青楼歌女开始卖唱

位于上海市中心淮海中路的锦江饭店,自1951年开业以来,共接待了100多个国家、近300位的国家元首,以及众多的国际要人。

饭店的创始人为奇女子—董竹君。

她出身青楼,毫无背景毫无靠山,靠着自己坚定的信念,成功逆袭为杰出的女企业家。

婚姻不幸,没有自怜自艾,反而坚强出走,像娜拉一样主宰自己的命运。历经人生低谷,没有将她击垮,反而激发更高昂的斗志,打下锦江饭店这块金字招牌。

董竹君用不凡的经历,在乱世中书写自己的传奇。

董竹君,出生上海贫民窟,父亲拉黄包车,母亲是洗衣女佣。

13岁时,为替父母还债,沦为青楼歌女开始卖唱生涯。

婚姻最甜蜜美满的六年

她是一名清官人,卖艺不卖身,因为歌喉优美,追求者众,追求者中有一个夏之时。

当时袁世凯开价三万元,通缉革命党人夏之时,董竹君非但不怕,还自主嫁给他。

她对已是四川省副都督的夏之时,提出三个条件:

1、不做小老婆。

2、结婚后到日本求学。

3、将来从日本读书回来,组织一个好的家庭,你管国家大事,我当你的内助。

夏之时全数答应。

婚后他俩果然到日本读书,实现了董竹君的愿望。

她就读于东京御茶之水女子高等师范学校,董竹君的真正文化都源自于此。这也是她婚姻最甜蜜美满的六年。在长女国琼3岁时,夏之时随着时局的需要,带着妻女回到四川合江老家。

凭着自己治家的才干,逐渐挣得了尊严与地位

夏之时的老家是个封建大家庭,各种旧式礼仪很多,由于董竹君的青楼出身,夏之时的家人起初对她冷眼相待。幸亏她预先购买大批洋货作礼物,分送全家上下,才换来一些笑脸。

董竹君凭着自己治家的才干,逐渐挣得了尊严与地位。夏家为她重新置办婚礼,确立她的正室地位,就这样董竹君带着大女儿二次拜堂。

后来一家人迁居成都,买进东胜街一个大院子,占地约3亩,大小房屋20多间,是一座四进院。

室内摆设豪华别致,红木桌椅、沙发、地毯、古董、字画等,布局古香古色。庭院里假山怪石,摆满兰花。

住在这样富裕闲适的大宅,董竹君好不快活。董竹君喜欢法国,想去法国留学,她打听到成都平安桥有座法国修道院,于是前往修道院请修女教自己法语。后因为怀孕,才打消了去法国的念头。

丈夫意志消沉,开始以搓麻将和抽鸦片烟度日

因时局不稳,夏之时下野了,天天在家栽花种竹、养鸟养马。突然被解除军职,夏之时气忿难平,逐渐由新派革命者转变为守旧的乡绅。他对董竹君连生四个女儿非常生气,也对董竹君热心社会事业深感不满,他下意识地不希望妻子比自己能干。

夏之时意志逐渐消沉,开始以搓麻将和抽鸦片烟度日。

后来董竹君终于生下一个男孩,重男轻女的夏之时,竟不允许四个女儿读书。

还有一次,为了一点小事,夏之时竟然掏出手枪来威胁董竹君,这使董竹君伤心至极。

离家出走的“娜拉”,彷佛人生已经走到了尽头

从一开始的百般容忍到后来完全绝望,董竹君毅然放弃富裕的生活,带着四个女儿及父母远走上海。

这个离家出走的“娜拉”轰动了成都,成为当时各家报纸的热门新闻。

夏之时与董竹君协议分居五年,分手时夏之时嘲讽地说:“你要跟我夏之时离婚,将来如果你在上海滩站得住,能把这几个女儿养活养大的话,我在手板里煎鱼给你吃。”

离婚后的董竹君,带着四个孩子苦度岁月。生活的艰辛,有时到了令人绝望的地步。五年分居时间到了,董竹君与夏之时正式离婚。

正逢董竹君父亲过世,生活的重担压的董竹君欲哭无泪,彷佛人生已经走到了尽头。

苦难到了极点,终于有了转机

有个贵人建议董竹君开家饭馆,并送上了义士赞助的2000元钱。从此董竹君开始了她一生中最辉煌的创业时期。

当时在上海最受欢迎的是粤菜和闽菜,川菜并不吃香,主因川菜太麻、太辣、太咸,不对上海人的胃口。

董竹君将川菜的花色品种,加以重新组合和改造,继承川菜“一菜一味、百菜百味”的传统,改重辣为轻辣,严格掌握色、香、味的调合,经她改良后的川菜,既保持了传统特色,又调合了南北食客的胃口。

以往客人只知川菜猛辣,尝了“锦江”菜,便喜欢上了。食客的口头广告威力无比,“锦江菜好吃”的赞誉四传,天天高朋满座。

讲求品味、饶有情趣是她的制胜之道

菜好,还不完全是锦江走红的原因,锦江布置之幽雅、设计之饶有情趣,更是吸引客人的一大因素。

每个餐室里的陈设布置,各具特色没有重复。董竹君追求的是,“使得各个屋子不同,新奇而又变化,使人每次走到这里,不感到单调,枯寂无味,而觉得目悦神怡有无限莫名的快适。”

董竹君还十分讲求品味,除了室内装潢考究,红木雕刻的宫灯、意大利样式的雕塑、墙上挂有张大千画的丛竹、郎静山拍摄的照片、和郭沫若写的条幅。

特别是郭沫若,董竹君十分钦佩他,包下了郭沫若的一日三餐,用实际行动支持抗日。

郭沫若称赞董竹君为一饭救韩信的“漂母”,还写诗表达谢意,其诗为:“患难一饭值千金,而今四海正陆沉。 今有英雄起巾帼,娜拉行踪素所钦。

1935年锦江川菜馆,在上海法租界华格臬路正式挂牌营业,开门就是满堂红,此后生意更如竹子般节节攀升,常常是楼上楼下座无虚席。

四川成都依傍着美丽的锦江,故以“锦江”作店名。

因她名字的缘故,店徽就是一片片青竹叶。

因为生意火爆,她名声大噪,被视为神通广大的女强人

上海滩头面人物杜月笙、黄金荣、张啸林等皆为常客;军政要人也常在此设宴集会;卓别林访问中国时,在此品尝过香酥鸭子,还特别写入他的回忆录;满座的时候连杜月笙也得排队。

有一回杜月笙实在等得不耐烦了,就让招待员捎话给董竹君,赶紧扩充店面,房间不够,就用他的名义跟房东打商量。

房东误以为杜老板是她的靠山,连忙答应。锦江向后弄深入,必须搭天桥过去,又是杜老板出面疏通,促使法租界工部局破天荒签发了特许营业执照。

扩充店面后,锦江的生意更为火爆,董竹君名声大噪,被视为神通广大的女强人。

她将“锦江”两店奉送给国家,仅保留了一首《沁园春》词

新中国成立后,董竹君毅然将经营十六年,时价15万美元的“锦江”两店奉送给国家,还交出了自己的花园住宅,仅保留了郭沫若手书的一首《沁园春》词。

1951年她将锦江川菜馆、锦江茶室合并为“锦江饭店”,成为上海解放后接待中央领导和外宾的重要接待宾馆。

同年,夏之时被误以"组织策划土匪暴乱"罪名,枪决死于合江。

那年董竹君51岁,得知噩耗后,她把夏之时27岁时的照片放在床头,这一放就是40多年,直到她去世。

云卷云舒,一切终成往事。

随心所欲做不到,随遇而安不会做不到的

97岁高龄时,董竹君接受《读书时间》栏目的专访,说到自己一生的感触:“我对事物的感觉是,一个人呀,人生几十年,酸甜苦辣,什么样的事情,大大小小都会遇到的,看你怎么去对付它。随心所欲做不到,随遇而安不会做不到的。”

董竹君生前还完成了自己的回忆录《我的一个世纪》。

历经了晚清、民国、新中国,董竹君的一生就是中国近现代史的缩影。出身在旧中国社会底层,贫穷、饥饿始终伴随着她的童年,她却从不认命。

有人将董竹君形容为“中国的娜拉”、“中国的信子”,前者强调的是她女性人格的觉悟;后者强调的是她出身卑微,却能赤手空拳闯出自己的一番事业。

她不仅创作了色香俱全的“锦江川菜”,更留下了浓郁醇厚的人生百味。

那川菜的重口,麻辣、鲜香,正如董竹君的一生,轰轰烈烈。

图片源于网络,文字转载自原作者:艺非凡,标题为编者所加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