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克上将:“光杆司令”建陆军学校,写“奇书”获茅盾文学奖

在1955年授衔的开国将帅中,上将萧克可谓是百战之身不失儒雅风范,千军之帅仍具书生意气。 萧克上将

在1955年授衔的开国将帅中,上将萧克可谓是百战之身不失儒雅风范,千军之帅仍具书生意气。

萧克上将

他是一位战将,参加过北伐战争和南昌起义,参与了创建井冈山根据地和保卫中央苏区的斗争。 他是我军历史上最年轻的高级指挥员之一: 25岁当军长; 27岁率领红六军团先遣西征,拉开了万里长征的序幕; 30岁率八路军包围北平,建立了敌后根据地; 40岁参与了指挥第四野战军进军中南、直追穷寇,埋葬蒋家王朝,解放全中国的斗争。

他是一位军事教育家,为革命战争和我军的发展壮大培养了人才。

他是一位作家,在枪林弹雨的战争年代,他写下一部长篇小说《浴血罗霄》。 这部奇书,50年后才得以出版,并获得茅盾文学奖。

他是一位诗人,在戎马倥偬的日子里,他偷闲赋得许多动人的诗篇,记下了他的情感和思考,袒露了他的心路历程。

他是一位书法家,他的书法笔走龙蛇,直抒胸臆,展示了他是军人又是诗人的个性。

他还是一位统领文化军团的总指挥,他率领一百多位专家学者,历经8年,编写出一部史无前例的文化巨著———《中华文化通志》。

从小受爱国思想熏陶,20岁加入中国共产党

1907年7月14日,萧克出生于湖南省嘉禾县小街田村,原名萧武毅。 家里有两个哥哥、两个姐姐及一个妹妹。 萧克家家境贫寒,他从记事起,就常常看到父母、大哥为生计而辛劳、发愁。

萧克的祖上几代都是读书人,父亲五兄弟中有三个是读书人出身,其中三伯父的学问最好,家里收藏了许多书,萧克最爱到三伯父家去翻书看。 三伯父是位爱国文人,对袁世凯复辟充满了仇恨,对软弱的民国政府备感失望,萧克从小受三伯父的爱国思想所熏陶,学生时代就组织“共学社”,积极投身于反帝反封建的爱国学生运动。

1926年2月,萧克辞别家乡,远赴广州考上了中央军事委员会宪兵教练所第二期,正式走上军事道路。 毕业后的萧克于次年3月辗转来到十一军二十四师(十一军是由四军一部扩编的,叶挺任二十四师师长),被分配到七十一团三连当政治指导员,北伐途经河南汝南时,萧克有生以来第一次经历实战。 虽然炮弹轰鸣声不绝于耳,但他毫不害怕,协助连长指挥作战,一次一次打退了敌人的进攻,从书本上学到的军事知识终于有了实地演练的机会。

青年时期的萧克

1927年4月到7月,蒋介石在上海、许克祥在长沙、汪精卫在武汉先后发动反革命政变,大肆捕杀共产党人和革命进步人士。 就在这血雨腥风的危急关头,萧克投入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洪流,并于1927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从此走上了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道路。

“打仗就讲究快捷,哪个占先就哪个得利”

朱毛井冈山会师后,1928年5月10日,赣敌杨如轩师两个团自吉安开到永新,兵分两路向红四军夹攻而来。 军情报至,毛泽东与朱德在茅坪计议对策,决定集中精锐先把一路敌军打垮,由朱德率28团、29团从茨坪方向开出去迎击犯敌。

5月11日上午11时,两个团的红军走过了朱砂冲,朱德命29团为前卫赶往黄坳。 29团团长胡少海命1营走在前面,萧克在该营任3连连长。 3连是全团中战斗力最强的连队。 第1营行至黄坳村口不远,尖兵班返回来向萧克报告,说黄坳村的河滩、大路边,三三两两地坐着正在休息的敌人。 萧克听说黄坳到了敌人,对营长朱舍我说: “敌人也是刚到不久,应当乘其不备打过去! ”朱舍我犹豫着说: “光是我们打过去,要是28团跟进不上怎么办? ”萧克回道: “早下手一分钟就早强一分,28团是一定赶得上的。 ”朱舍我见萧克说得决断,思忖萧克在北伐军就打过很多仗,应当有把握,于是对萧克回道; “好吧,你们连打前锋! ”

1938年,朱德、彭德怀、邓小平、萧克(右二)、彭雪枫等在山西洪洞县马牧村八路军总部。

萧克指挥第3连和另两个连冲进黄坳打响了战斗。 只一转眼的工夫,猝不及防的敌人便死伤了四五十人。 村里的敌人赶来参战,一到村口就遇到一排排子弹迎面射来。 敌人见活活地挨打,只得往村里退。 萧克命令部队追击过去。 随着后续部队赶到,只十几分钟,以萧克连为前锋的29团,打垮了赣敌81团的先遣营,消灭敌军100余人,俘虏40多人。 随后不久,朱德率28团赶到,问明情况,欣喜而道: “俗语说打架靠头场,这一仗打得好! ”随即夸赞朱舍我指挥得当。 朱营长指着萧克说: “当时我下不了决心,是萧连长说要乘敌不备打过去。 ”朱德听后望着萧克点头: “要得,打仗就讲究快捷,哪个占先就哪个得利! ”

5月12日上午10时,红军在五斗江大败敌81团,团长周体仁只带200多残兵逃走了。 红军留下1个连打扫战场,部队乘胜追击,第一次占领永新县城。 在红四军的首次胜利中,萧克给朱德和胡少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47年4月,萧克(左一)与聂荣臻、杨成武在正太战役前线。

只有自己一个“光杆司令”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军正处在一个历史的转折关头,随着夺取全国政权之后我军作战任务逐渐减少,军队的教育与训练必然成为新时期部队建设的主要任务。 1950年三四月间,萧克在武汉汉口正式接到调任军委军训部部长的通知。 回忆当时的心情时,萧克说,作为一个参加过人民军队初创斗争的老兵,我为自己能够在历史转折关头担负这样的使命而感到光荣,同时也深感自己的责任重大。

到北京的第二天,萧克急急忙忙地去总参谋部报到,向代理总参谋长聂荣臻表达自己希望尽快进行工作的迫切心情。 谁料聂帅笑了起来,说: “你以为军训部在哪里啊? 就在你的脑子里,在你的手上。 ”这时,萧克才知道,任命自己当部长的那个军训部,只有自己一个“光杆司令”——没有办公地点,没有工作人员。 萧克不愧为有胆有识的一代名将,他接过了组建军训部的重担。 经过5个月的筹建,军训部的框架搭了起来,各项工作也准备就绪。 6月,军委正式下达任命萧克为军训部部长的命令。

毛泽东与萧克亲切握手

萧克上任抓的第一件事就是筹建陆军大学(后改为军事学院)的工作。 根据中央军委的决定,萧克担任陆军大学筹建委员会主任,在校址勘察过程中,采纳了刘伯承元帅的意见,选定南京原国民党陆军大学的校址为筹建军事学院的地址。 1951年1月15日,南京军事学院正式开学,从此,我军有了一所正规化的高等军事院校。

“奇书”《浴血罗霄》获茅盾文学奖

在1955年授衔的开国将帅中,很多人都是在革命军队中才逐渐开始学习文化,进而在战争中学会战争的。 在战争年代,几乎高小毕业的人就被冠以“知识分子”的名头了。 在这些将帅中,能诗善书的萧克可以算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儒将,正像斯诺前夫人在《中国老一辈革命家(自传)》中所评价的那样: “像周恩来、徐向前和毛泽东一样,萧克是中国人所称的‘军人学者’的再世。 ”

1975年7月30日,萧克(右二)陪同叶剑英、徐向前接见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政大学学员。

说到萧克在文学创作上的赫赫“战绩”,最值得称道的便是那本被著名作家夏衍称为“中国当代军事文学史中一部奇书”的《浴血罗霄》。 1988年建军节前夕,诞生于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之中的《浴血罗霄》,终于跨越半个世纪出版了; 作者萧克也从一个30岁的年轻人,成为81岁的老人,其中的酸甜苦辣是外人所难以体会到的。

1991年3月,《浴血罗霄》荣获1984——1988年度茅盾文学奖荣誉奖。 之后,经夏衍等介绍,萧克成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浴血罗霄》出版后胡耀邦以七绝相赠

谈起萧克创作《浴血罗霄》的背景,要从一本苏联小说《铁流》说起。 西安事变后,萧克有机会阅读苏联小说《铁流》,书中讲述的俄国工农武装队伍的故事及塑造的红军指战员的英雄形象,都让他激动不已。 萧克想,中国革命战争的规模比俄国大,时间比俄国长,影响也比他们深远,完全可以写出中国的《铁流》。 经过构思,他决定以第四次反“围剿”时期罗霄山脉红军一支小游击队伍成长的历程为故事主线,以此展现中国革命力量的兴起。

创作过程是非常艰苦的。 资料缺乏,萧克就凭着自己的记忆一点点回忆; 没有草稿纸,他就用办公纸、书信纸,颜色不一,大小不等。

从1937年5月动笔到1939年10月完稿,萧克写出了长达40万字的小说初稿,书名暂定为《罗霄军》。 在随后的四五年中,他先后做了3次大修改,无数次小修改。 解放战争爆发后,萧克的妻子蹇先佛带着书稿和孩子,和一批干部从延安前往华北。 在河北滦平附近一个部队驻地休息时,发现装书稿的皮包不见了,当地驻军上下都被发动起来帮蹇先佛找皮包,可找了一天都没找到。 谁知到了晚上,这个皮包又出现在驻地的一个汽油桶上。

让萧克和蹇先佛想不到的是,这部千方百计保存下来的小说手稿会给他们带来横祸。 1958年反“教条主义”运动中,那尘封了21年的书稿被当作萧克的“罪证”。 为取得批判的效果,小说稿被打印出来,还附上“供批判用”的字样,装订成三册“内部”传看,萧克这个被批判者也有了一套。 拿到手里,他心里真是高兴,就把原来的草稿扔进火炉了。 “文革”时,萧克和他的小说又一次在劫难逃。 造反派以路线斗争的新观点批判他和小说。 为批判萧克,造反派又将书稿拿去油印了数百册。 有人开玩笑说,这是全国唯一一本还没正式出版就被油印了两次的小说。

萧克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光辉的一生,是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出生入死、呕心沥血的一生,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人民军队建设和国防教育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生。

晚年的萧克上将

2008年10月24日12时51分,102岁的萧克将军在北京走完了他传奇的一生。

关注祖国改革 聚焦时政热点 重温红色记忆 传播革命精神

请长按二维码,点击“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祖国杂志”微信公众号。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