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史学角度看杨靖宇和东北抗联研究

近些年,在涉及抗战问题的政治文化层面,国家相继出台了若干重大决策,如确定12月13日为南京大屠杀受难国家公祭日、确定9月3日为抗战胜利纪念日等。至2017年,全国的中小学历史教科书采用了“十四年抗战”这一个讨论已久的概念。

正式采用“十四年抗战”概念,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界的又一个改革决策,是改革开放之后历史学研究的发展成果。“十四年抗战”比较传统的“八年抗战”,所增加的主要内容,既包括关内地区的上海抗战、长城抗战,更有“九·一八”事变之后,在相当于日本本土3倍的中国东北大地上的、以杨靖宇为代表的中华各族儿女,对于日本军国主义的殊死抵抗。显然,这是在抗战胜利70多年以来,在历史学等多领域、历经反复的研究与讨论之后,所得出的重要结论。

民族英雄杨靖宇和东北抗联将士所面对的日本军国主义,按学界研究所公认,是为近代世界最典型的军国主义,是19世纪以来每隔5年至10年就要发动一场对外侵略的最为野蛮、凶残的战争机器。与如此野蛮强敌相比较,杨靖宇出生在关内,本为一书生,却辞家仗剑,拼杀在东北的冰天雪地,尽显英雄本色。民族英雄杨靖宇与抗联所代表的东北抗战力量,最终赢得战争,并盖过了史所少见的日本军国主义的凶焰,书写出一部道义完胜的忠勇篇章。

中国东北地区人民抵抗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的战争,是近现代东亚、乃至人类历史上极其艰险、悲壮的一页。而在其中涌现出来的杨靖宇将军,就是在这样一个波澜壮阔的大历史时代,面对敌我力量极为悬殊、自然生命环境极其险恶的形势,为救国救民而拼杀在冰天雪地,最终不惜剖心腹抛头颅、勋业盖世的民族英雄。

作者系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