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的洞穴。”

1 昨天看到一项研究,90%的成年人,都不擅长表达情绪。 其中,有近半数是因为性格内向,还有另一半是

1

昨天看到一项研究,90%的成年人,都不擅长表达情绪。

其中,有近半数是因为性格内向,还有另一半是觉得说不出口。

在说不出口的理由里,又有30%是因为觉得说出来也没什么用,有40%是因为无人聆听,还有30%是因为沉默是金。

成年人的日子,开始越发过得冷暖自知起来。

你看一个人每天正常上班下班,但却不知在他们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如果一个人过于在公共场合外露自己的情绪,又会被冠上不成熟和幼稚的标签,觉得这是一种没有担当的体现。

越来越不擅长直抒胸臆的成年人,开始把自己真实的情绪安放在那些无人知晓的地点和时刻。

比如深夜的卧室、公司的茶水间、凌晨三点的窗台前。

还有的人将情绪发泄在一首歌、一部电影、一篇文章、一个电台节目等等。

越私密越好,越独享越好。

哪怕一首歌,也要自己偷偷听,不会再想之前一样分享到朋友圈,生怕别人通过旋律窥探到自己的一举一动。

大人的社会里,只有果决、勇敢、残酷,甚至是不顾情面。

而内心里的那些柔软和脆弱,只能放置于洞穴里。

在压力大到无法承受的时候,我们就会躲进洞穴里,独自舔舐伤口。

美其名曰: 我现在不营业了。

今晚我想带你去看几个朋友的洞穴。

他们都很为难,因为这是他们第一次公开谈论这些感觉拿不上台面的事情。

2

洞穴:下班后的滴滴专车

近在咫尺却没人搭理的感觉真好。

默笙 30岁 新媒体编辑

我其实不是一个特别爱说话的人,从小性格就特别内向。

毕业后也不知是脑子抽了什么筋,想着要通过工作锻炼自己,找的几份工作都是和别人打交道的。

现在这份编辑工作做了一年多,依然要和各种人交流。

每天开选题会,要尽善尽美阐述自己的选题,要和各种广告客户沟通,完整了解他们的需求和说明我们的方案。

难得的写稿时间里也总是被打断,有各种各样的临时安排需要马上处理,一个人当做三个人使唤。

有时我真的感觉有些招架不住,不仅是文案的灵感问题,更多的是在这些沟通的斡旋上,我经常感觉吃力。

有时一整天都在不停地说话,不停地解释,又不停地道歉,最后养成了一个习惯,不管如何,先道歉总没错,礼多人不怪。

最让我感觉放松的,就是晚上回家的滴滴专车上。

上了车,师傅说声你好,我回句你好。 师傅问怎么走? 我说按导航走。

说完这几句,我就可以闭嘴了,什么都不用想,开始游离,靠在后座上开始愣神。

我尽量不让自己胡思乱想,就单纯放空,哪怕依然有一堆工作缠身,我都觉得那二十分钟的车程,是我的治愈时间。

有时我会望向车窗外,看着一闪而过的高楼和人群,将自己的心放置在茫茫人海里,潜意识的做一种虚无化自我比较。

对生活太过用力,我非常需要一些时刻,把自己渺小到看不清楚,那时我会油然而生一种“大家都一样”的感叹,也就觉得自己的难处没那么严重了。

而且,我特别喜欢那种有个人就在旁边,他开他的车,我坐我的车,我们只需礼貌,无需客气。

那种不被人搭理的感觉,真好啊。

3

洞穴:那个置顶的公众号

看看别人,再看看自己。

李青。28岁。公司职员

在别人看来,我不是一个文艺青年,我有无聊的人生,做一份中规中矩的工作,谈个普通的男朋友,有了一个普通的家庭。

一切都和曾经小说里写的不一样,没那么轰轰烈烈,但也安慰自己细水长流。

在我们同事之间,讨论的也只是各自的老公、小孩、房子、票子,网络上的八卦,反正没人有什么文艺细菌。

虽然日子平平常常,但我实际上也是有文艺梦的。

我有关注几个公众号,也不是什么粉丝多的大号,都是一些作者的个人号,但我非常喜欢看。

他们分享自己的生活,写自己的感受,能把一些微小的事情写得妙趣横生又富有思考,每每读来,都让我思量很多。

我特别羡慕,羡慕的地方是其实很多事情我也经历过类似的,但我经历过就过去了,没有什么更多的思考。

我羡慕有想法的人,我觉得自己就太平庸了,平庸到了连想法都如此平庸。

一开始,我只是围观别人的生活,羡慕他们的丰富多彩,然后渐渐我发现,我把那些公号当做了一种寄托。

怎么形容呢?

就像你本来向往着一种生活,但因为种种原因,你没能过上这样的人生。

但你知道有的人正在过这样的人生,于是你默默凑上去,渴望了解更多,对自己也是一个心理安慰。

自己没过上这样的人生,有人正在过也是好的啊。

在这些公号里,我不常留言,但偶尔一次还能被回复,就觉得自己的存在被肯定了一样,听起来略微有些卑微,但隐隐的开心也是真的。

还是要加油啊,不管在过怎样人生的你我他。

4

洞穴:那个已经不再更新的微博

同类的鱼活在同一片海里。

教主。28岁。自由职业。

我是一个抑郁症患者。 不太严重,但也不太好治愈。

我经常心情不好,特别容易陷入自己的情绪中出不来,有时自怜自艾,仗着自己生病变得越来越任性。

我很敏感,和人说话时总能够捕捉到别人脸上的微表情,然后想东想西。

有时我也知道这样不好,但我就是无法改掉,不仅伤害了关心了自己的人,也让自己变得多疑和自私。

后来,我知道,这是我过于把期望都放置在别人的身上。

我渴望从别人身上得到回应,尤其渴望得到我预期中的回应,如果没有,我就会非常失望。

经历的多了之后,我学着用其他方式去发泄自己的坏情绪。

找来找去,我找到了那个女生的微博。

她已经离开这个世界了,但她的微博每天却依然有成百上千条留言,每一条看起来都非常不开心, 甚至都是负能量。

但于我而言,却是一片太太太难得的土壤。

我像是发现了同类。

我除了每天自己上去留言诉说烦恼起来,还看别人的留言,回复他们的一些疑问,我发现在脆弱之下,每个人都看起来和善极了。

最关键的是,没人知道我是谁,没人在意我是谁,没人愿意知道我是谁,没人多嘴,没人多问一句为什么。

他们只是和我一样,留下自己的话,看看别人的话,看到别人过得比自己好或比自己糟,然后产生一种微妙的共情,莫名就会觉得自己并不特殊,也不孤独。

大家都生活在同一片海洋里,没有两条鱼是完全一样的。

我们或许看不到彼此,但我们能感受到彼此的存在。

那种在希望渺茫的空间里,看到同类的感觉,不知你懂不懂。

5

洞穴:任何幽闭的地方

空间的无法呼吸让我感到安全。

知我。26岁。机场工作人员。

很多人都羡慕在机场工作的人,我觉得只看到了表面。

表面上,无论是飞行员还是空乘,亦或是地勤,人人都做着一种光鲜的工作,人人都有一种技能。

但问题是,让你把这技能一天标准化重复上千遍,那就又是另一种体验了。

我的工作就是地勤,整天在机场跑道上整理各种仪器,帮助协调工作,有时还会指派给工程师打下手。

我的工种就像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

一开始我还觉得这工作很有意思,但日子久了就开始索然无味,渐渐心里就开始产生了排斥,甚至是厌倦。

每天只要站在跑道上我就莫名心慌,甚至还会产生不生理不适,一看到空旷的地方我就胃里直犯恶心。

同事说我可能是得病了,让我去看,结果还真的是,这种病叫空间恐惧症。

幽闭恐惧症就是空间恐惧症的一种,而我截然相反,我是大空间恐惧症。

医生说我可能是工作压力太大造成的,而且没有特别好的治疗办法,只能依靠自己的精神去调节。

于是,我习惯了有事没事呆在所有狭小的地方。

每天我会在卫生间的隔间里呆二十分钟,会在家里的浴室里磨磨蹭蹭,如果今天的电梯特别拥挤,我都会觉得有些开心。

医生说,我可能是一个人太久了,我需要和人交流沟通。

我又尝试去约会,去和朋友聊天,发现果然在面对工作的时候没有之前那样的反感了。

我也非常喜欢暗中在幽闭的环境里,玩狼人杀和剧本杀,任何越烧脑的东西我越喜欢。

好像就是我平时工作的内容实在太单调和乏味了,我必须找到一个东西去对抗和中和它。

能让我当下感觉舒服一些,渐渐地能更好的完成自己的工作,那我觉得就值得了。

6

写在最后

这个世界的要求很高,对成年人的要求也高。

不仅是标准高,花样还多。

不管你是怎样特性有怎样优点的人,世界都能给你挑出刺儿来。

不仅世界对我们严格要求,连我们自己也毫不松懈,正如我昨天的文章里说的,对自己的要求高会让自己异常忙碌,忙到没耐心。

忙到两只眼睛一直盯着外面的世界,这个也也想要,那个也想要。

到最后,你真正能得到的,又有多少呢?

在你无法得到的时候,你又该如何自处呢?

你光是想着冲锋陷阵,但那些自我的喜怒哀乐,你要如何排遣吗?

于是,很多人都选择了一个洞穴。

它不美好,没什么特殊,甚至不被人知晓,它只是存在于你觉得无法忍受下去的时候,它就会默默告诉你,乖,进来吧,进来歇歇。

无论时候任何形式的洞穴,我只有三条建议:

第一,在洞穴里也要思考,思考你的情绪从何而来,将处理的方式合理化,让一切都变得更加易于接受。

第二,在洞穴里,更要做最最最真实的自己,真实就意味着肯定有不好的地方,坦然面对,如果洞穴里的自己都不真实,那就白搭了。

第三,依然要保持一种向上的姿态。你可以在洞穴里自怜自艾,但也要记住到时候就早点出来,不然呆久了,洞穴就会变成沼泽,出不来了。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