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精华 守正创新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四大看点

□新华社记者 田晓航 胡 喆 仇 逸

26日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为中医药发展“把脉”“开方”,更为新时代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事业指明方向。

发挥独特优势,守护百姓全生命周期健康

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重大疾病治疗中的协同作用、疾病康复中的核心作用,是中医药的主要特色和优势。因其“简便验廉”,中医药成为人们喜爱的治病和养生保健手段。

如何让疗效显著的中医技术与方法、优质的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更好满足广大群众的需要?

意见提出了不少实打实的举措:在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丰富中医治未病内容;用3年左右时间,筛选50个中医治疗优势病种和100项适宜技术、100个疗效独特的中药品种,及时向社会发布……

专家认为,意见明确了中医药在疾病预防、治疗及康复中的作用,突出了一系列中医非药物干预措施,强化预防疾病思想、提倡健康生活方式,有利于从根本上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挖掘“宝库”精髓,让“好方子”治愈更多患者

如何把中国人自己的经典名方,转化为品质高、疗效好的中药,造福百姓健康?

当务之急是“摸清家底”。意见提出,国务院中医药主管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要牵头组织制定古代经典名方目录中收载方剂的关键信息考证意见。制定中医药典籍、技术和方药名录。收集筛选民间中医药验方、秘方和技法。

“正是几千年来从政府到民间不断收集、总结中医药宝贵经验,成就了中医药这个伟大的宝库。”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说,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与中医药融合,整理、提升临床经验更趋快捷高效,国人有条件也有责任让“宝库”更加充实。

培养中医“专才”,让“瑰宝”代代相传

我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已培养出近200万中医药专门人才,但专家认为,院校教育存在中医教育西化、中医思维薄弱、中医技能缺失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我国中医的传承困境。

为此,意见提出,强化中医思维培养,改革中医药院校教育,提高中医类专业经典课程比重,开展中医药经典能力等级考试,建立早跟师、早临床学习制度。

“师承是中医临床人才培养的重要渠道。”福建中医药大学校长李灿东认为,中医类高校应发挥院校教育和师承相结合的优势,探索中医专才培养模式。

开设“师承班”,为对中医有兴趣的优秀学员配备优秀导师;开设“经典班”,强化中医经典学习……福建中医药大学已用这种模式,培养出一批中医理论功底扎实、临床能力较强的中医专才。

加强创新突破,让中医药更好造福人类

当前,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为中医药研究突破提供了有力支撑;多学科、跨行业、海内外合作为加快中医药现代化发展带来广阔空间。但同时,我国中医药科研受到中药材资源保障、中药质量控制等瓶颈制约,中药研发及中药标准的国际竞争也日趋激烈,亟须加强创新突破。

意见提出,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及中医药重大科学问题,建立多学科融合的科研平台。在中医药重点领域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建立一批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完善中医药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模式。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院长王伟认为,应加大中医科研投入,组建包括中医、西医尤其是现代医学等在内的跨学科研究队伍,在尊重中医理论和肯定中医临床疗效的基础上,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发现、总结、传播中医精髓,开展中医临床规范化、个体化治疗及其作用机制、疑难重症治疗等研究。

据新华社北京10月26日电

来源:新华社

关注河北新闻网,了解河北最新新闻。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