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IPO牵出宝能往事,浙商竟是a宝能循环出资的帮凶

10月23日,又一家地方城商银行——浙商银行迈出了上市前的最后一步,但在初步询价以后,浙商却突然发布公告,声明要延期三周才能正式发行。市场对此议论纷纷,猜测是否是因为股票询价结果高于上市同行业银行。但除此以外,还有另一种可能性,即浙商银行的发行推迟有可能是因为受到太多行政处罚所导致,而轰动一时的“浙商银行为宝能系提供资金”亦在受罚之列。

浙商银行的招股说明书披露,2015-2017年间,浙商因为各类违规共计被处罚51次,罚款总计1700多万元,及至2018年,年度违规处罚罚款总额飙升至6000万以上,一年是过去三年的3倍以上。

浙商银行被罚款的重头在2018年11月9日,公司因七大违规行为被银保监会给予5550万元处罚,其中包括:同业理财产品未尽职审查;向客户缴交土地出让金提供理财资金融资;投资非保本理财产品违规接收回购承诺;理财产品销售文本使用误导语言;个人理财资金违规投资;理财产品交易,业务风险隔离不到位;向非保本理财产品提供保本承诺。从银保监会的处理态度来看,浙商银行的理财体系“漏洞百出”。浙商银行理财产品和宝能系的往来,即是其中最典型的案例。

据媒体报道,2015年11月,浙商银行理财产品以华福证券为通道,和宝能共同成立了规模为200亿元的浙宝基金,用以收购钜盛华的股份。这份理财产品名义上由宝能出资67亿元,浙商银行理财资金出资113亿元,杠杆为1:2。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分三期进行,首先宝能出资17亿作为劣后,浙商银行出资38亿从前海人寿老股东手中收购股权。这个老股东实际上是宝能的关联方,于是这55亿又被借回给宝能。宝能再在其中拿出18亿作为劣后,浙商则拿出40亿作为优先实施第二次收购,继续收购前海人寿股权;随后还是以相同的方式,宝能继续拿出24亿作为劣后,浙商银行出资54.9亿作为优先,进行股权收购。

通过这一串令人眼花缭乱的操作,宝能实际上仅用了17亿,就撬动了200亿的资金。而浙商银行的理财资金在名义上只有2倍的杠杆,实际上却承受了10倍的杠杆,风险大大增加。

这就是银保监会处罚浙商银行的原因:浙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意无意的忽视了这些风险,成为了宝能违规操作的帮凶。根据浙商银行港股相关材料披露,由于这些银行理财计划期限长达7年,截至目前,这些理财资金仍没有被完全收回。

这些用来收购前海人寿股权的资金最终被宝能用到了哪里,仍然是无人知晓,但已确定的是,宝能这种循环出资的手法在别的保险公司已经遭受了监管的重罚。

2018年2月,银保监会接管了安邦保险,根据财新之前的报道,安邦董事长吴晓晖通过用6名个人投资者,用5.6亿元的资金,投资于49家号称总注册资本达到24亿元的企业,再通过层层类似“幼蛇吞巨象”的控股方式,撬动对安邦98%的股权、600多亿元的注册资金和超过19000亿元的资产。而过程中涉及的上百家公司股东、法人代表等核心人士,全部为董事长吴小晖的亲属团。最终吴晓晖被判刑18年,没收财产105亿元。

2017年,宝能的实际控制人,前海人寿的前董事长姚振华也因为增资实际情况与自有资金陈述不服,违规使用保险资金等原因被保监会处以10年市场禁入,并因此卸下前海人寿董事长的职位。

银保监会对安邦和宝能的处罚力度不同,一则是因为前海人寿的体量规模无法与安邦相提并论,另一个原因可能是安邦的循环出资是用来控制保险公司,而宝能的循环出资是用在理财产品层面,在保险公司层面的出资没有瑕疵。虽然宝能的财技看起来更加高明,但二者的实质是一样的,即用极少的自有资金,通过一层一层的虚假结构,或者通过违规操作,套出银行的资金,做大盘子,实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

信用是金融机构的生命线,银保监会之所以对保险公司和银行理财监管特别严格,是因为金融机构手上握着的人民群众的“血汗钱”,容不得半点闪失。浙商银行、前海人寿作为银行和保险公司,理应对业务风险和业务合规格外重视。而这些行政处罚,无疑给这两家机构的信用打了大大的“折扣”。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