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大合唱》80周年成都唱响 92岁原唱郭淑珍亲临现场

您的浏览器不支持此视频格式 封面新闻记者 徐语杨 在纪念《黄河大合唱》首演80周年交流会上,词作者、
打开凤凰新闻客户端 提升3倍流畅度

封面新闻记者 徐语杨

在纪念《黄河大合唱》首演80周年交流会上,词作者、诗人光未然的儿子张安东分享道,当年他问父亲:“您在当时是怎么想的?想过未来、想过新中国么?”光未然回答:“没有,我从未想过活着回来。”1938年,武汉沦陷,光未然跟随抗日部门行至黄河,雄奇的山川以及战士们英勇深深感染着他,一腔热血化为诗篇,创作了《黄河吟》,后改为《黄河大合唱》歌词。

10月27日晚,纪念《黄河大合唱》首演80周年《怒吼吧!黄河》交响合唱音乐会在四川大剧院举行。本场音乐会由四川交响乐团青年驻团指挥司马健楠和青年指挥家朱曦执棒,邀请了著名表演艺术家、朗诵家瞿弦和、女高音歌唱家王秀芬、男中音歌唱家冯国栋、青年钢琴家何云天、男高音歌唱家叶琤、琵琶演奏家宋梓莹、四川交响乐团男高音歌唱家代涛、巴蜀合唱团、西南交通大学1896合唱团、玫影合唱团和四川交响乐团共同演绎经典。

郭淑珍接受采访

原唱郭淑珍:传承“黄河精神”,忘记就是背叛

92岁的女高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郭淑珍,她不仅是宋祖英的老师,还是原版《黄河大合唱》中《黄河怨》片段的演唱者。在27日晚举行的《怒吼吧!黄河》音乐会上,女高音歌唱家王秀芬和男中音歌唱家冯国栋将演唱《黄河怨》与《黄河颂》,他们同时也是郭淑珍的学生。在采访中,92岁的郭淑珍向记者谈道:“他们二位都非常优秀,得到了我的亲传,听到他们就等于听到了我。”当被问及自己是否还会上台唱“黄河”时,郭淑珍笑道,“要将机会留给年轻人,我把技艺交给了他们,就是把‘黄河精神’代代传承了下去。”

令郭淑珍心痛的是,现在大部分的年轻人,其实并没有听过完整的《黄河大合唱》。这支创作于抗战时期的名作,其实是一支大型合唱声乐套曲,它一共有8个乐章,包括《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水谣》《河边对口曲》《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八个部分,而如今大部分人熟知的《黄河大合唱》,只是《保卫黄河》这一章。

交流会现场

“我们为什么要办这个音乐会?为什么要纪念黄河?因为我们不仅要让青年人知道‘黄河精神’,更要让他们了解那段历史,懂得祖国的伟大。”郭淑珍激动地说道,“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

1939年4月13日,《黄河大合唱》在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首次公演,即引起巨大反响,成为全面抗日歌曲的“主旋律”。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也是《黄河大合唱》诞生80周年。在这样一个历史节点,用音乐去回忆与缅怀先辈们的丰功伟绩,分享他们的快乐,体验他们的痛苦,同时继承他们那种追求民主、自由、独立、富强的不屈不挠的牺牲精神,这种精神是我们形成强大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不竭的源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国家的凝聚力的现实体现,这就是“黄河精神”。

郭淑珍与张安东

《黄河大合唱》:80年的时代缩影

在10月26日举行的交流会上,词作者光未然的儿子张安东、侄女黄炜也来到现场。《黄河大合唱》与张安东相伴一生,溶于血液。“一部作品能传唱这么多年是有原因的。80年前,在那样的抗战背景下,青年们的第一要义是救亡,《黄河大合唱》激励、鼓舞着大家。80年后,时代背景变了,但这种奋进的精神存留了下来。”张安东道。

同时在西北民族大学“黄河大合唱”研究中心担任主任的黄炜分享道:“当时有人问为什么一部音乐作品可以建立研究中心,他们感到很奇怪。我告诉他们,因为《黄河大合唱》发出的是那个时代的最强音,它在特殊的历史时期被迫改编,后又重见天日,80年来,《黄河大合唱》经历了太多,它其实是中国80年来文化、政治的缩影。”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