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本养老保险设计模型

毋宁质疑的是中国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必须改革,如何改革?这既是一个难题,也是一个不难解决的问题,当人们的思想、观念一致统一时,即可迎刃而解。

由于基本养老保险知识比较专业,所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设计不但要有步骤、有时间表、一个路线图,使得所有步骤和政策都不再是随机和临时的,而且还要考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继承性、系统性、一个详尽和一揽子设计的完整性。制度的确立和发展应有一个明确的发展模型和改革目标追求,从建立制度开始就有一个长期的统计预测,可以按照处理自然科学的方法对中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进行逻辑性、合理性的分析。社会科学除定性分析外还要定量分析,使用人口预期寿命运用于模拟人的一生于劳动有关的进程和当地劳动工资水平每年是变化的参数。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的“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设计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原则是:根据人的寿命,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按公民参加社会劳动的单位时间进行均等分配劳动退休金以公民参加社会劳动年限作为计算的基础,以个人历年社会统筹水平的个人统筹比作为核定、发放劳动退休金依据”。

因为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需要国家政府的财政补贴支持,基本养老保险是国家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而不是其它。所以先把复杂的基本养老保险事情简单化(设计模型),找出其规律性的东西,再返回来解决复杂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问题,从基本养老保险到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应当如此。

一、中国基本养老保险设计模型的思想理念和改革目标

①公民需要平等的在以参加社会劳动时间为基础上公平的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保障公民老年时的基本生活需求,保障老年人退出社会劳动后提供稳定可靠的生活来源,随着年老时的人口预期寿命基本养老金当地劳动工资水平相适应。

②个人累计参加社会劳动年限越长,基本养老保险待遇越高。

③制定领取劳动退休金期限,不因个人寿命长就领取劳动退休金时间长,制定最低参加社会劳动年限,保证领取领取劳动退休金人口预期寿命,保障公民在人口预期寿命之前是在社会统筹的国家保险下领取劳动退休金养老,在人口预期寿命之后公民享受的是国家福利下的老年养老金

④在整体设计中,只要个人参加社会劳动达到标准社会劳动年限,就可以领取到满意的基本养老金。无论领取劳动退休金早晚,公民个人在参加社会劳动时间内并在社会统筹个人累计参加社会劳动年限相同的情况下,在人口预期寿命时获得的劳动退休金的总额基本相同。

二、人口数量变化曲线

有报道,我国60岁以上人口占全国人口14%,2012年底为1.94亿,2020年将达到2.43亿,人口的出生状况折射出社会经济中劳动力不足(或缺乏)和社会保障中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人口计划生育工作与基本养老保险有着密切关系,实行人口计划生育,规划人类自身繁衍已成为社会发展所必须。

人口总数量不变:以二个人繁衍二个后代维持在一个地域内的自然资源条件下的人口总数量不变。首先是确定整个地球能养多少人合适?具体到我们国家应有多少人口总数量合适?这应该从我国的自然土地资源上每年我国生产多少粮食来考虑,即:全国人口总数量=粮食年总产量÷人均年粮食用量。若要以维持全国人口总数量不变为目的,则是当年全国出生人口数量等于去年全国死亡人口数量。还有,当年人口出生数量全国人口总数量÷全国人口平均寿命

人口数量变化曲线:计划人口数量发展的自然规律应当是在出生时保证每一个年龄段的人口数量都是相同的,以保持人口的总数量不变。由于健康状况和自然死亡的因素存在,实际上,在一个地域内各年龄段人口数量(纵轴)随各年龄段(横轴)自然状况下的变化分布,基本是一条平滑下降的曲线,如下图:

人口各年龄段数量自然状况曲线

在各年龄段轴上分别设定参加社会劳动的成人年龄Z和退休年龄C及平均寿命D三点,模型曲线面积□OAXD等于△OAB为人口总数量,有△AXF等于△BDF的特征。

退休年龄平均寿命两点之间再设定老年年龄J一点,O-Z为成长、受教育时间段,Z-J为劳动年龄段,J-B为老年年龄段

成长、受教育时间的结束就是成人年龄。这里的退休年龄基准退休年龄

理论上老年年龄应当等于基准退休年龄,但社会保障的不断发展要求基本养老保险的全覆盖,又由于人的成长、受教育时间需要不断的增加,再考虑不参加社会劳动人员数量、失业人员的存在、战争或非战争失去劳动能力的人员数量等情况及人为的合理和不合理“提前退休”人员、计划生育的实施,生活水平提高使人口的寿命不断延长等各种影响因素,将使得老年年龄推后

应当看到,目前的“法定退休年龄”和人口老龄化计算都还是60岁,还是建国初期的情况,那时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社会保障还不普及,人们接受教育时间短,生活水平低,人口平均寿命短,基本没有“提前退休”人员。相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现代社会人口老龄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社会发展的自然规律,社会的发展使得人口平均寿命延长,正常的人口老龄化不应对社会经济造成影响。当社会处于落后状态时,没有人口老龄化问题,因为除了大多数14岁以下的未成年年龄段人口,都是劳动年龄段人口,社会没有老年人“退休”一说。当社会保险出现时才有了老年人“退休”,所以人口老龄化是社会的进步表现。

要科学合理的判定人口老龄化程度,适应人口老龄化的变化,需要标定标准老年年龄,规范老年人范围,以统计老年人口数量,不能再用一个固定的老年年龄(60岁)统计人口老龄化,它应是一个随人口平均寿命不断变化的年龄。

这里将老年年龄转化为标准老年年龄,将人口平均寿命转化为人口预期寿命

三、基本养老保险设计模型中的参数设定

因为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要找到他们之间的共同点,才能求得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公平合理,这个共同点是大家都拥有的劳动,也是大家共有的“参加社会劳动”。

基本养老保险设计模型是按照人的一生规划设计基本养老保险,在人的一生当中至少应当使用人口预期寿命的一半时间从事社会劳动,看作是公民来世应尽的义务。建议标定理论社会劳动年限是人口预期寿命50%,并且设定理论失业年限为人口预期寿命5%,确定制定标准社会劳动年限为人口预期寿命45%,作为领取劳动退休金的条件之一。即:标准社会劳动年限=理论社会劳动年限-理论失业年限

基本养老保险设计模型按领取劳动退休金到人口预期寿命设计,假设每一个人都能够平安的活到人口预期寿命,在人口预期寿命中各年龄段人口均匀分布,即每一年岁的人口数量都是相等的,人口总数量将维持在一定值,则人口各年龄段数量曲线图形为□OAXD,以人口预期寿命为一生的终结。

成长受教育时间:一个公民,在人的一生中都应当能够受到基本或良好的教育,才能够很好的工作,享有健康自理的养老休息的时间,那么,他(她)的一生应该是比较幸福的。成长受教育时间是必需的,根据完成文化教育程度的不同分为:完成初中教育时间是人口预期寿命20%,完成高中教育时间是人口预期寿命25%,完成大学教育时间是人口预期寿命30%。

成人年龄:是完成成长、受教育时间后,允许公民参加社会劳动的年龄,目前法律规定是16岁。按中国目前教育从6岁开始上小学到初中、高中毕业为18岁;若是7岁开始上学则是19岁(人口预期寿命76年时),则成人年龄为人口预期寿命25%(按完成高中教育)。当有了参加社会劳动的权力和义务后,就有了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权利。

老年年龄:设定在完成大学教育为人口预期寿命30%时,加上理论社会劳动年限(人口预期寿命50%),所以人的老年年龄为人口预期寿命80%。

假设每一个人都是具有相同经历的模拟人,以人口预期寿命为一生的终结而寿命结束,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员总数量=人口总数量-成人年龄之前的人口总数量=人口总数量75%。则劳动年龄段人口(为人口总数量60%)都参加社会劳动老年年龄段人口(为人口总数量15%)都领取基本养老金到人口预期寿命,则劳动力人口数量/老年人口数量=60/15=4(最大)。

确定的基准退休年龄是“启始领取劳动退休金年龄”(同老年年龄)。

晚年养老时间: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领取劳动退休金的时间是从成长、受教育时间加上参加社会劳动时间之后开始的时间,是模拟人晚年养老时间,即:晚年养老时间=人口预期寿命-启始领取劳动退休金年龄=20%。

⑤制定“领取劳动退休金期限”是为基本养老保险设定的“保险期限”。由于模拟人晚年养老时间是理论社会劳动年限的一半时间,所以个人领取劳动退休金期限规定为个人累计参加社会劳动年限的50%,建立与个人参加社会劳动时间的相关联系。

公民参加社会劳动应有一个必要的最低年限,即最低参加社会劳动年限,依据领取劳动退休金期限理论最低参加社会劳动年限是模拟人一生寿命的二分之一时间为人口预期寿命50%(同理论社会劳动年限),则:最低参加社会劳动年限=(人口预期寿命-领取劳动退休金年龄)×2

⑥用人单位参加社会统筹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按照社会统筹比率20%的缴费率确定,相应的,设定基本养老保险的“保险系数”,也就是标准社会统筹比等于“1”,个人社会统筹比随个人社会统筹比率而不同。

⑦公民参加社会劳动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领取劳动退休金劳动退休金百分率当地劳动工资水平的1%,享受老年养老金待遇的劳动补贴率当地劳动工资水平的0.5%。

标准老年年龄:没在考虑影响因素下,需要将老年年龄量化处理的将其延长,延长老年年龄年限人口预期寿命5%(同理论失业年限)来制定标准老年年龄,规范老年人范围,以统计老年人口数量,适应人口老龄化,作为公民到达、起始老年的标识。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对老年人的定义规定为60周岁(《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二条规定:“本法所称老年人是指60周岁以上的公民”)。基本养老保险规定标准老年年龄应与之不矛盾,要“科学立法”,替代我国现阶段以固定值60岁以上为划分老年人的通用标准。

终止社会劳动年龄:要制定公民参加社会劳动还要有一个终止社会劳动年龄的标记,为人口预期寿命的90%,标示公民脱离生产资料,参加社会劳动的自然结束。

⑩设计达到人口预期寿命后,这时模拟人的一生结束,不再有劳动退休金个人储老金,这时的基本养老金仅剩老年养老金,是最公平的基本养老金,仅有年龄和参加社会劳动年限两个因素(即个人统筹比都一样的为1)。

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树立人的一生要完成标准社会劳动年限的思想,以参加社会劳动完成标准社会劳动年限来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为要求,“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按参加社会劳动时间均等分配”,参加社会劳动年限少,获得均等分配的总量就少;参加社会劳动年限越多,获得均等分配的总量就多,领取劳动退休金时间越长,待遇就越高。

四、中国基本养老保险设计数据

根据上述,以下为中国基本养老保险设计参数值:

假设全国人口预期寿命76年为例,模拟公民从成长、受教育到成年后开始参加社会劳动进入劳动年龄时间段(许可有再教育时间),最后为晚年养老时间, 基本养老保险设计参数值数据有以下相关人口预期寿命的量化关系:

成长、受教育时间:人口预期寿命的30%=22.8岁(完成大学教育)

成人年龄:人口预期寿命的25%=19年(完成高中教育)

理论社会劳动年限:人口预期寿命的50%=38年

理论失业年限:人口预期寿命的5%=3.8年

标准社会劳动年限:人口预期寿命的45%=34.2年

理论最低参加社会劳动年限:人口预期寿命的50%=38年

启始领取劳动退休金年龄:人口预期寿命的80%=60.8岁

标准老年年龄:人口预期寿命的85%=64.6岁

终止社会劳动年龄:人口预期寿命的90%=68.4岁

享受晚年时间:人口预期寿命的20%=15.2年

注1:从以上可以看出,按人口预期寿命设计各参数,当人口预期寿命增大时,各参数也都将增加,随之变化,是动态的,并且是按曲线变化的。例如:“启始领取劳动退休金年龄”随着人口平均寿命的延长而增加,如果全国人口预期寿命80年,那么“启始领取劳动退休金年龄”将是64岁。

注2:设计模型的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年限=启始领取劳动退休金年龄(人口预期寿命80%)-成人年龄(人口预期寿命25%)-理论失业年限(人口预期寿命5%)=人口预期寿命50%,同理论社会劳动年限

注3:设计模型的领取劳动退休金时间=人口预期寿命100%-启始领取劳动退休金年龄(人口预期寿命80%)=人口预期寿命20%(同享受晚年时间)。

五、基于基本养老保险设计模型的计算

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能够不断持续是收入支出平衡计算,共有三种:

1.个人账户和个人权益的平衡;

保证个人账户个人权益的平衡需要个人账户养老基金的投资运营保值增值,领取个人储老金到人口预期寿命。

个人储老金=个人账户储存额÷(人口预期寿命-领取劳动退休金时的年龄)

2.用人单位社会统筹和个人领取劳动退休金的平衡

用人单位社会统筹和个人领取劳动退休金的平衡需要统一缴费基数待遇基数都为当地劳动工资水平(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需要合适的社会统筹比率劳动退休金百分率,有关系式:

用人单位社会统筹资金=当地劳动工资水平×社会统筹比率×个人参加社会劳动年限

个人领取劳动退休金额=当地劳动工资水平×劳动退休金百分率×个人参加社会劳动年限×个人领取劳动退休金期限

这里的用人单位社会统筹是用人单位为劳动者个人参加社会统筹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按照中国基本养老保险设计模型,当个人参加社会劳动年限人口预期寿命50%时,个人领取劳动退休金到人口预期寿命,基准退休年龄启始领取劳动退休金年龄为人口预期寿命80%,则个人领取劳动退休金期限=人口预期寿命-基准退休年龄=人口预期寿命20%,假定劳动退休金百分率为1%,个人统筹比为1,用人单位社会统筹和个人领取劳动退休金的平衡关系用人单位社会统筹资金个人领取劳动退休金额,则:

社会统筹比率=1%×人口预期寿命20%

因为基本养老保险基数都是当地劳动工资水平,所以,在这里的计算将与缴费基数和待遇基数无关

如果人口预期寿命为100年,则社会统筹比率为20%。如果人口预期寿命为76年(2017年人口预期寿命76.7岁),则社会统筹比率为15.2%。

3.全国社会统筹资金和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的平衡

全国社会统筹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的平衡需要参加社会劳动人口数量和领取劳动退休金人口数量的一定关系,按照基本养老保险设计模型:

全国社会统筹资金=当地劳动工资水平×社会统筹比率×参加社会劳动人口数量

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当地劳动工资水平×劳动退休金百分率×个人参加社会劳动年限×领取劳动退休金人口数量

全国社会统筹资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

将上面的社会统筹比率的值15.2%(人口预期寿命为76年时)代入,个人参加社会劳动年限人口预期寿命50%,由于需要基本养老保险收入支出计算平衡,则:

15.2%×参加社会劳动人口数量=1%×人口预期寿命50%×领取劳动退休金人口数量

整理后:

参加社会劳动人口数量÷领取劳动退休金人口数量=1%×人口预期寿命50%÷15.2%=人口预期寿命50%÷15.2

由于全国社会统筹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基数也都是“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的一致,所以,在这里的计算与缴费基数和待遇基数的当地劳动工资水平无关

如果人口预期寿命为76年,则参加社会劳动人口数量/领取劳动退休金人口数量为2.5。如果个人参加社会劳动为人口预期寿命25%(最低参加社会劳动年限),则参加社会劳动人口数量/领取劳动退休金人口数量为5。可见,基本养老保险收入支出平衡与个人参加社会劳动年限有关,而与个人缴费无关

另外的提示,因为有个人统筹比参数,《全方案设计》可以解决各省存在的缴费费率不同的问题。

六、劳动退休金和老年养老金的模拟测算

基本养老保险的原理应当是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财务收支平衡,以下是对劳动退休金和老年养老金的模拟测算

按照我国14亿人口总数量计算,人口预期寿命76岁,各年龄段人口数量均匀分配。依据社会统筹基本养老保险缴费和个人参加社会劳动年限计算。

1.社会统筹基本养老保险费的缴费总额

当地劳动工资水平为Q元,单位社会统筹比率均为20%,个人统筹比则为1。

①参加社会劳动人口数量=人口总数量-未成年人口数量-退休养老人员数量-失业人口数量=14亿×(1-30%-20%-5%)=6.3亿。

其中:

成长、受教育时间为人口预期寿命的30%(完成大学教育),也为未成年人口数量等于人口总数量30%;

退休养老人员数量为人口总数量20%,因为启始领取劳动退休金年龄为人口预期寿命80%;

失业人员人口数量为人口预期寿命5%(理论失业年限)。测算要考虑了失业人员的数量。

②社会统筹缴费总额=当地劳动工资水平×社会统筹比率×参加社会劳动人口数量=Q×20%×6.3=1.26Q亿元

2.基本养老保险待遇中劳动退休金和老年养老金计发总额:

①劳动退休金的计发总额=当地劳动工资水平×劳动退休金百分率×个人参加社会劳动年限×个人统筹比×退休养老人员数量=Q×1%×38×1×2.8=1.064Q亿元

其中:劳动退休金百分率1%;个人参加社会劳动年限均为38年(理论社会劳动年限);劳动退休金从启始领取劳动退休金年龄开始领取退休养老人员数量=14亿×(1-80%)=2.8亿。

老年养老金的计发总额=当地劳动工资水平×劳动补贴率×个人累计参加社会劳动年限×退休养老人员数量=Q×0.5%×38×2.1=0.399Q亿元

其中:劳动补贴率为劳动退休金百分率的一半(1%÷2=0.5%);老年养老金从标准老年年龄开始领取,标准老年人口数量=14亿×(1-85%)=2.1亿。

计发总额=劳动退休金的计发总额+老年养老金的计发总额

=1.064Q+0.399Q=1.463Q亿元

3.基本养老保险缴费与基本养老保险支出的盈亏

综上的1、2,社会统筹缴费总额小于计发总额,盈亏为=1.26Q-1.463Q=-0.203Q亿元。可见,基本养老保险不但需要国家财政预算拨款还需要有各级政府的补贴

4.领取基本养老金水平

①在退休养老人员(全体老年人)完成参加社会劳动年限为人口预期寿命(76岁)的一半情况下,领取劳动退休金老年养老金=Q×(1%+0.5%)×38,为当地劳动工资水平57%元。在启始领取劳动退休金年龄标准老年年龄这一时间段,领取劳动退休金=Q×1%×38,为当地劳动工资水平38%元。

②在启始领取劳动退休金年龄人口预期寿命这一时间段,领取年个人储老金=个人账户储存额÷(人口预期寿命-启始领取劳动退休金年龄)=个人账户储存额/人口预期寿命20%,控制其最大值为当地劳动工资水平50%,领取到人口预期寿命结束。

分析:如果没有个人储老金退休养老人员只能获取当地劳动工资水平的38%到57%的收入,所以也应当积极的个人缴费,在人口预期寿命之前可以最多获取当地劳动工资水平50%的个人补充养老收入,使基本养老金水平达到当地劳动工资水平的88%到107%。

七、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支出的平衡

基本养老保险收支平衡是: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收入和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对劳动退休金支出平衡,即:基本养老保险的社会统筹收入=劳动退休金支出。基本养老保险本身是一个财务相对平衡的制度,有合理的收支平衡关系,否则其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这是基本养老保险原理,它是《中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方案设计》的源。同理,个人缴费的个人账户养老基金对领取个人储老金的支出也是平衡的。

1.社会统筹收入

因为模拟人一生当中使用寿命的一半时间参加社会劳动,所以,参加社会劳动人口数量也为人口总数量的一半,即人口总数量50%。则:

月社会统筹收入=当地劳动工资水平(元)×社会统筹比率20%×人口总数量50%(亿)=当地劳动工资水平10%×人口总数量(亿元)

2.劳动退休金支出

领取基本养老金的退休养老人员数量依据成长受教育时间的不同,分别是人口总数量的30%(初中教育)、25%(高中教育)、20%(大学教育)。则:

月劳动退休金支出=当地劳动工资水平1%(元)×参加社会劳动时间(人口预期寿命50%)×个人社会统筹比1×人口总数量(30%、25%、20%)(亿)=当地劳动工资水平(0.15%、0.125%、0.1%)×人口总数量×人口预期寿命(亿元)

月老年养老金支出=当地劳动工资水平0.5%(元)×参加社会劳动时间(人口预期寿命50%)×人口总数量(15%)(亿)=当地劳动工资水平0.0375%×人口总数量×人口预期寿命(亿元)(老年养老金从标准老年年龄开始领取)

3.当人口预期寿命为75年时

月社会统筹收入=当地劳动工资水平10%×人口总数量(亿元)。

月劳动退休金支出分别为当地劳动工资水平(11.25%、9.375%、7.5%)×人口总数量(亿元)。

月老年养老金支出分别为当地劳动工资水平2.8125%×人口总数量(亿元)。

注①:当成长、受教育时间完成高中教育或大学教育时,月社会统筹收入>月劳动退休金支出,支付劳动退休金不需要国家政府的财政补贴。

成长、受教育时间完成初中教育时,月社会统筹收入<月劳动退休金支出,支付劳动退休金需要国家政府的财政补贴。基本养老保险存在“养老金缺口”与我们国家目前的“平均退休年龄”为54岁有关,相当于成长受教育时间是初中教育,领取基本养老金的退休养老人员数量为人口总数量的30%,如果人口预期寿命为75年,则为52.5岁。

成长、受教育时间越短,劳动退休金支出越大于社会统筹收入,国家政府的财政补贴越多;反之,成长、受教育时间越长,劳动退休金支出越,国家政府的财政补贴越少。说明基本养老保险的收支平衡不但与社会经济发展有关,也和社会文化发展、社会教育发展有关

注②:在人口预期寿命为75年时,月劳动退休金支出分别为当地劳动工资水平(11.25%、9.375%、7.5%)×人口总数量(亿元);当人口预期寿命为100年时,分别为当地劳动工资水平(15%、12.5%、10%)(亿元)。说明随着人口预期寿命的增加,国家、政府的财政补贴劳动退休金将越多

注③:用人单位参加社会统筹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缴费收入需要在国家、政府的财政补贴支持下与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对劳动退休金计发调整支出达到平衡。并且国家、政府的财政补贴也是可以量化的,如月老年养老金支出

注④:社会的发展在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中,要用提高公民的文化教育水平消减人口预期寿命的增加对基本养老保险的影响;只有用公民参加社会劳动时间的增加,才能维持社会统筹收入和对劳动退休金支出的平衡。

注⑤:这里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缴费收入即为全国社会统筹资金,为现收现付制

注⑥:这种内涵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平衡用于调整社会统筹比率或领取劳动退休金水平。

八、个人账户养老基金收入、支出的平衡

月个人储老金=(个人账户储存额+储存额补助+利息) ×(1+最终利率补贴)÷(人口预期寿命-启始领取劳动退休金年龄或首次领取劳动退休金时的年龄)÷12

个人账户养老基金是基金积累制资金,要投资运营,保障保值增值。支付个人储老金到人口预期寿命时结束,则自然平衡。另外,个人储老金不是年年被调整的,除非去掉(1+最终利率补贴)这一项,个人储老金是随投资运营效益调整。

这就是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设计模型的内容。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